北宋有一著名诗人,也是当时的名臣,他叫做寇准。一说起寇准,大家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穿着打了不少补丁,背着一个酒葫芦,清廉到极致的形象。据记载,寇准招待从京城来的钦差时,他把草帽撕了一小圈,然后拿来泡茶招待钦差。但是寇准的真正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呢?
寇准是北宋名臣,他出任参知政事一职时刚过而立之年,在朝堂上属于少壮派。与“大事不糊涂”的吕端荫补入仕不同,寇准是通过科举步入职场的。十九岁时寇准登进士第,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三十多岁成为大宋副相,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寇准小时候才华横溢,后来参加科举,非常顺利地一直考到殿试——就是皇上亲自主持的笔试面试。这时候有主考官向着寇准说,你今年十九,太小了,皇上不喜欢太年轻的,你往大了报岁数。寇准说那不行,一是一,二是二,这么撒谎,将来皇上知道了一样是惹事,该多少就是多少。结果,在殿上皇上一问,其他那些举子真有虚报岁数的,怎么撒谎的都有,寇准说我年方十九——我最小。皇上一看,这寇准挺诚实,当时就御笔亲点,让他当巴东县的县令一这事反映寇准是个讲原则的人。
按照历史记载来说,寇准毫无疑问的说是一个忠臣,也是一个名臣。当年辽国南下攻打北宋,辽军直达黄河北岸。当时北宋整个朝野非常震惊,有很多人主张放弃都城,往最南方向逃离。而当时的寇准一个人撑起了一片天,他坚持反对迁都南下,并要真宗亲自去前线督军。真宗也是拼了,御驾亲征,这也才稳定军心。宋军射杀了辽军先锋萧挞览后,辽军那不可一世的气焰也就得以挫败。当时寇准又主持谈判,让辽国签下不少对宋朝相对有利的条约,也结束了多年以来中原与辽国的战争,并且开启了辽宋一百多年的和平时代。杨家将当时都不能阻止得了辽军的脚步,而寇准自己却做到了!
寇准最大的功劳是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