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永乐三年七月十一日,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踏上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征程。这支船队由240多艘海船和2.7万名船员组成,先后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深化了中国与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共进行了八次下西洋的航行,每次的启程都是从苏洲刘家港,而他的旅程一直延续到了宣德八年,总里程达到了惊人的八次之多。然而,郑和的最后一次远航在宣德八年四月回到古里时,他因病在船上过世,结束了他在下西洋的辉煌历程。这段历史被后来的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形象地称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的足迹遍布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甚至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有可能甚至触及澳大利亚。他不仅仅是一个航海家,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在他的船队中,还有他于1414年由非洲带回的长颈鹿,成为了明宫廷画师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这一段历史中的“西洋”一词,在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东称为东洋,西称为西洋。因此,过去我们所称的南海、西南海,在明朝时期被称为东洋、西洋,暹罗湾之海则被称为涨海。
郑和的航行之旅分为七次,每一次都是一场探险与交流的历程。第一次下西洋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回国,船队中的人数为27800。第二次下西洋是在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永乐七年夏季回国,船队人数为27000。第三次下西洋是在永乐七年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途径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回国。第四次下西洋是在永乐十一年十一月出发,经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船队人数为27670。第五次下西洋是在永乐十五年五月出发,途径泉州,到达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地,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第六次下西洋是在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到达榜葛刺(孟加拉),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然而,由于经济空虚,明成祖去世,新皇帝朱高炽即位,郑和的下西洋行动在明成祖的命令下被停止。
第七次下西洋的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启航,返回后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病逝,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船队人数为27550。
郑和的航行不仅是一次对外交流的冒险之旅,更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通。他的航行深刻影响了东南亚、东非等地的文化,并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是中国古代远洋航海史上的璀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