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古往今来,无数铁血铮铮的将士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为身后的国家带来了安稳,为心中的人民带去了安宁。当战争年代过去,将士们脱去戎装回归到平淡生活后,因为选择不同,境遇不同,而有了不同的人生走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亮剑》中,李云龙曾在让他一见钟情的田雨面前背了这首词,让田雨见到了铁血将军儒雅的一面,为两人日后走在一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李云龙将军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用兵如神,打下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给无数电视剧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9年,当一位外表朴素的老农去到了南京的时候,却让三位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军长为其接风,事情之怪异,让人忍不住好奇那位老农的真实身份。原来,这位老农就是《亮剑》当中李云龙的原型人物,王近山将军。
红色道路
“1930年,赤色的雨越来越势不可挡了。”王近山将军的出身十分贫苦,在日复一日地看不到未来的生活当中,赤色力量如同一股光芒一般给他带来了希望。
1915年10月,王近山在湖北黄安县出生。王近山原名王文善,因为家庭穷困,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得不把更重的担子压在他瘦骨嶙峋的肩头。”小小年纪就成为放牛娃、小长工的王文善常常会思考,为什么大户人家的孩子和他们之间,会天生就有截然相反的生活。
随着时间变化,红色运动的范围越来越广,“王文善的家乡来了真正的红军。”王文善在随着队伍出发之前,特意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近山。“靠近大山的人一定是坚强的!”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坚强,能够靠着自己的能力,为家人带来更多希望的王文善在改了名字之后,毅然决然的跟随着队伍走上了征战的道路。
年仅16岁的王近山刚入军不久,就有了悍不畏死的作战精神。在一次“夺取北山头”的战争当中,王近山带领着士兵们一路往前冲,他们不在乎掩体,迎着敌人的子弹一路冲锋。
战争打到后来,几乎变成了一场肉搏战,王近山死死地抱住一个敌人,两人在缠斗当中不小心滚下了悬崖,但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的王近山却只嘟囔了一句,“又没当成革命烈士……”
自这场不要命的战争之后,王近山就有了“王疯子”的外号。事实上,让王近山作战如此悍不畏死的原因,除了一心为党为人民之外,还有当时张国焘所开展的“错误的“肃反””。
因为错误“肃反”的影响,河南省光山县城的白雀园堆起了一座白骨尸山。这些白骨里有无数为了人民和心中的信念在战场上英勇厮杀的将士,他们原本应该活倒在敌人的烈火之下,或在抗战胜利后迎来光明美好的生活,但一场错误的“肃反”却让他们匆匆失去了生命。
不希望自己也被无端死去的王近山,只能热切地期待战场,希望自己能够以烈士的名义死在战场上,而不是“戴着“反革命”的帽子”死在“自己人”的手上。
作战勇猛
“他敢打没有命令的仗。”在战争期间,我国的科技力量远远比不上那些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工业强国。当时,身处战争中心的将领只能着急地等待上级传来的,可能会滞后的命令,他们很少敢于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发动战争。
上级所发出的命令是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的,战争里的将军们身处当下,很难看清战争的真正局势,因此,“军令如山倒”才会成为一条通用的法则。但这条法则在王近山这里却有了意外。
王近山将军参战时间早,有着比许多人更为丰富的作战经验,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战争大局。他的战略眼光独到,除了作战勇猛之外,还经常能想出很多有用计策。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王近山即使打没有命令的仗也能够打胜。
作战勇猛的他,手下有三大猛将,分别是尤太忠将军、李德生将军和肖永银将军。在王近山将军的影响之下,尤太忠将军打起仗来也十分的敢打敢拼。在尤太忠将军带领着16旅“攻打山东济宁的鱼台县”时,因为第一仗没打下来,所以受到了领导的问责。
素来脾气爆裂的他当时把电话一挂就冲上了战场,靠着一挺机关枪,尤太忠就不要命的冲到了队伍最前方,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士气大涨,于是鱼台被迅速拿下。因为十分佩服王近山将军的作战作风和作战思想,所以尤太忠将军一直十分敬重王近山将军。
在解放战争期间,肖永银将军是6纵18旅的旅长,作为6纵司令王近山将军的部下,他深受王近山将军战争风格的感染,打起仗来悍不畏死勇往直前。有着“不逊于王疯子”的评价。
吴士宏将军虽然没有另外两人那么多那么突出的功绩,但他在王近山将军的带领下,同样也立下过许多功勋。
下放农场
“王近山被下放到河南周口的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因为功绩重重,王近山在后来陆续获得了开国中将军衔,和北京军区副司令的职务。但好景不长,他在生活上的一些风波让他的晚年生活遇到了许多波折。
王近山在打仗过程中曾遇到过一个让他怦然心动,并与之携手共进的女士,即他的妻子韩岫岩。韩岫岩医术了得,在和王近山结婚后,行军路上经常为受伤的将士们疗伤救护。
两人之间的感情原本一直很好,但当后来生活越来越好之后,王近山却在韩岫岩忙于“海军医院副院长”的职务时,和韩岫岩的妹妹走到了一起。
乍然闻此噩讯的韩岫岩在一怒之下就“向组织报告”,投诉信最后通过层层上递到了副主席的手里。派去给王近山做思想工作的人,并没能让王近山回心转意,他在愤怒之下反而坚定了想法,向组织打了离婚报告,表示“要和韩岫岩离婚。”
随着事情越闹越大,最后处分落了下来。王近山虽然和妻子离了婚,但因为作风问题,他原本的职务被撤销,军衔也从中将降为了大校,最后还要“被调往河南某农场改造。”受不了打击的韩岫岩的妹妹悄然离开了他,家中的子女也纷纷气恼于他,最后,是家中的保姆黄慎荣跟着他去了农场,继续照顾他。
后来,王近山和黄慎荣结婚走到了一起。在农场的生活十分辛苦,在动乱时期受到许多磨难的王近山,在曾经的部下肖永银的帮助下,主动写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请求回到部队工作。无论后来如何,王近山曾经立下的赫赫战功永远无法被抹去,因此最后组织上任命王近山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小结:
“3位老部下早已站在月台上躬身迎候。”在年老的王近山带着妻子走下或者后,眼前的一幕让他惊讶不已。他曾经的老部下,现在的27军军长尤太忠、60军军长吴士宏,和南京军区的装甲兵司令肖永银,全都站在一起等候他。
曾经因为个人作风问题而吃了大苦头的王近山,在老年时期终于又回到了平稳的生活当中。1969年,这位老农打扮的昔日作战神王近山将来到南京后,三位军长特意为其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