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华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个医术超群的神医。他真的很厉害,不管是看小孩的病、妇女的病,还是针灸、动手术,样样都行。而且,他还是第一个用全身麻醉来做手术的人呢。
所以他跟董奉、张仲景一起,被人们叫做建安时期的三大神医。现在要是夸哪个医生医术厉害,就会说他“像华佗一样”。
《三国演义》里头,华佗晚年因为惹恼了曹操,结果被曹操给杀了,没留下啥医学方面的书。这事儿也让后人老骂曹操。
可事情真的是这个样子吗?
很多人因为这事儿骂曹操,其实大都是受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影响。但话说回来,《三国演义》它只是本小说,里头有些事儿到底真不真,还得打个问号呢。
要是咱们好好翻翻历史资料,再动动脑筋仔细琢磨琢磨这事儿,你就会发现,关于这事儿的很多说法其实是靠不住的。
要想把这事儿弄明白,咱们得先瞧瞧,华佗这个人究竟是啥样的性格。
在《三国志·魏书》讲华佗的那部分里,写着这么一件事:华佗,他叫元化,是沛国谯县人,也有人叫他旉。他曾在徐州一带求学,精通好几部经典。
这句话的意思是:华佗,他的字是元化,老家在沛国谯县,别人也叫他华敷。他离开家乡去了徐州上学,学会了好几种儒家经典,像《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这些。
从这里咱们能瞧出,华佗一开始的梦想并不是当大夫,而是想好好读书学习。他后来学医,也就跟玩玩下棋、画画似的,纯粹是个兴趣爱好。
那华佗为啥到处拜师读书呢?难道是想让自己性格更沉稳?其实不对,他这么做,就是想谋个一官半职。
你得知道,华佗呢,他生在东汉快结束的时候,家里也没啥大背景。所以说,他要是想当官,也就三条路可走:要么是官府直接挑中他,要么是有人推荐他,要么就是他自己去毛遂自荐。
首先就是官府推荐,这是朝廷要求各个州、县、郡按照一定的时间给朝廷推选人才,这些人才是用来填补朝廷官员的空缺和作为后备力量的。
被推选的人分为两种:“孝顺有德行的人”和“才华横溢的人”。“孝顺有德行的人”指的是在当地有点小名声的人,而“才华横溢的人”则是既要有名声,还得在儒家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被官方推荐为品德出众的“孝廉”的人有:曹操、荀彧、袁术等人。
被官方推荐为优秀人才“茂才”的有:张纮、虞翻、陶谦等人。
当官的第二个途径是被人推荐。这种推荐是由那时候的大学问家和社会名流来做的。不过,要想获得他们的青睐,你不仅得有真本事,还得跟他们想法一致,这样他们才会瞧得上你,进而向上面推荐你。
那时候,因为被举荐而成功走上做官道路的有诸葛亮、徐庶、庞统等人。
最后一个当官的方法就是自己推荐自己,这个很容易理解,就像“毛遂自己站出来推荐自己”那样。
大家都知道的孔融,也曾主动向大将军何进推荐自己。
总的来说,想要当官,你既要有真本事,也得有关系网,还得多跟那些有名望的学者大人物打交道。
这也就明白了,为啥华佗要离开老家到处去上学了呢。
有人可能会讲,华佗那时候本有机会当官的,可他偏偏没去。
没错,在《三国志·魏书》讲华佗的那部分里,写了这么一件事:“沛国的相陈珪推荐他做孝廉,太尉黄琬也征召他,但他都没去。”
就是说:沛国的官员陈圭推荐华佗当孝廉,太尉黄琬也想提拔他,但华佗都没答应。
要是只看这一点的话,华佗似乎真的不想当官,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咱们继续聊聊《三国志·魏书》里面讲的华佗的故事,书里是这样写的。
华佗的拿手好戏就是这些。但他原本是读书人,却因为行医出了名,心里常常感到后悔。
换种说法就是:“华佗医术特别厉害,跟大家说的一样,非常高明。不过他原本是个读书人,现在却靠医术来生活,心里头老觉得挺遗憾的。”
从这事儿能看出来,华佗挺后悔以前没去当官的。而且,在那个时候,医生这行当特别不受人待见,说得难听点,就是挺被人瞧不起的。因此,华佗其实不想干医生这行。
这么说来,华佗那会儿没接受别人的推荐去当官,很可能就是觉得那官位太小了,看不上眼,并不是他不想当官。
错过那次机会后,华佗想当官的梦想就越来越难圆了。那时候,汉灵帝和十常侍明目张胆地卖官,所以呀,想当官的话,要么你家得有钱,能买得起官位;要么你出生在官宦家庭,能继承父辈的官职。
很明显,华佗两者都没占到。
不过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白,华佗现在虽然当不了官,但因为医术很厉害,还是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
里面也有不少大官和有钱人,当他们来找华佗看病时,华佗心里别提多羡慕了,特别想能混个小官职当当。
眼瞅着却拿不到,华佗的心态渐渐起了变化,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以至于后来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里,直接批评华佗性情不好,说他“脾气糟糕,很难让人满意”。
不过,当华佗正觉得怀才不遇时,一个病人的到来让他好像又看到了曙光。
那时候,华佗已经大名鼎鼎了。正巧曹操被头疼病折磨得厉害,一听说华佗医术了得,立马就请他来给自己看病。华佗一听,也很高兴地就过去了,毕竟曹操那时势力可大了,华佗也想借此机会混个官职当当。
曹操一见华佗,华佗就给他从头到脚瞧了个仔细。接着,华佗拿出银针,给曹操扎了几下,曹操立马觉得头不痛了。他便问华佗,啥时候能彻底治好头痛。华佗回答说,现在只能暂时减轻疼痛,若想根治,得做开颅手术,不然这头痛怕是好不了。
曹操本来就爱瞎琢磨,现在一听说有人要剖开他的脑袋,心里头自然就犯嘀咕,觉得华佗是想害他。可转念一想,华佗也没啥动机要杀他呀,再说这可是在他的地盘呢。
没过多久,曹操也想到了另一种可能,就是华佗可能在故意说大话,好让自己对他心存感激,然后给他谋个高官厚职,毕竟外面一直都在传,说华佗想当官呢。
不过,曹操那可是个大人物,一代豪杰,怎么可能让人吓倒呢?再说,在曹操看来,华佗不过就是个治病的郎中,没啥大本事。于是曹操也就装傻,没按华佗想的那样去做。
华佗看到这个情况,就说要回家拿药,曹操同意后,他就回家了。
华佗走了以后,曹操的头疼病又犯了。曹操赶紧让人去叫华佗快点回来,可华佗说他老婆病了,得自己在家照顾,就是不肯回来。
等了好久都没消息,曹操就派人去华佗家瞧瞧,要是华佗的妻子真病了,就送他四十斛小豆,还给他多放几天假。要是发现他在骗人,就把他抓起来,送到牢里治罪。
经过一番调查,大家发现华佗说了假话,这事儿很快传到了曹操耳朵里。曹操一听,立马叫人把华佗关进了大牢。荀彧听说这件事后,还特意跑去跟曹操求情,想让曹操放了华佗。
但曹操却说,没了华佗还有别的大夫,没事儿的,于是曹操就狠心地把华佗给杀了。
其实华佗在快死的时候挺后悔的。他被关进大牢后,心里就明白这回没救了。于是,他拿出自己写的一卷医书,想交给看牢的人,希望这本书能传下去。但那些狱吏都怕受牵连,没人敢要。
看到这一幕,华佗心里彻底绝望了,他把医书烧成了灰,带着满满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到现在这个地步,好多人都觉得,就算华佗有错,也不该被处死,那曹操为啥会不假思索地就杀了华佗呢?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这人性格挺复杂,有点双重性格的意思。他有时候狠起来,看谁不顺眼就直接动手杀人。但有时候呢,他又特别能容忍,就算有人得罪了他,他也毫不在意。
不过,你细心瞅瞅就能发现,曹操杀的都是些没啥大用,还能找人顶替的家伙。但要是碰上那些有大用,还找不到人替代的,曹操就会特别地宽容他们。
在曹操眼里,华佗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因此,少他一个也不碍事。
而且,华佗那时候还触犯了两个大忌,这两个大忌也让曹操非得杀他不可。
头一条就是骗了老大,那时候曹操虽然不是皇帝,但他掌握着皇帝,皇帝也得听他的,所以华佗这么个小人物哪敢糊弄他呢。
第二个就是不给面子罪,说白了就是,我邀请你来,你却不来,那就是不瞧得上我。你要是不瞧得上我,我就对你不客气了。
那时候的曹操,生活在动乱的年代,手里有兵,心里有大志,一心想平定天下。这时的他得立威,手下的人必须完全听他的,一点也不能违抗他的命令。
华佗呢,他不过是个大夫,那时候这职业可不怎么受人待见,可他居然胆敢不听从曹操的命令。
要是曹操不杀华佗,他怎么立威,怎么带兵打仗呢?这事儿要是传开了,谁还看得起曹孟德啊。那岂不是全乱了吗?因此,曹操只能把华佗给杀了。
现在来看,这样对待华佗确实太狠心了,也很不公平。
可在那个战乱不断的时期,曹操是个大人物,站在老大的位置,他反感被人拿捏,厌恶被人耍,更不容许有人敢挑衅他的威风。谁要敢碰这些底线,那他可就得尝尝曹操的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