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村
一
涉猎罗源文史,谢兄是位很好引路人。
北宋时,与皇帝扯上关系的两位罗源林姓诗人引起围观,一名林坰,一叫林迥;前者号南华翁,后者号南华处士。坰与迥形似音同,称号相近,世人常于不经意中浑视一人。后阅谢兄送给的罗源古诗钩沉一书,在宋代卷扉页首见林坰,次页为林迥,方知自己也当了一回“马大哈”。
为了详辨二人事迹,又潜心阅读谢兄另著《文史拾碎》中的“南华翁”林坰与“南华处士”林迥辩考一文,感叹其广博文史功力与做学问认真态度,在时光穿梭中追觅痕迹,弄清概况。
据古诗钩沉介绍,林坰号“南华翁”,宋真宗朝(998-1023年)特奏名,以诗名,为真宗所赏。可在福州三山志、明罗川志和清康熙县志等书中均无相关记载。谢兄竟在宋代陈郁《藏一话腴》一书找到记载,看到宋代罗源人特有的高才与不凡气质:因一首诗为帝王欣赏赐号,可谓千古一遇。《藏一话腴》记:
真庙朝,寝殿侧有古桧,秀茂不群,名“御爱桧”,然横碍殿檐,真皇意欲去之。一夕风雷转折其枝,因以为瑞,题咏者多。惟福州罗源特奏林坰唐律称旨,真皇见之,喜动天颜,即赐号南华翁,诗名由此大显,今有《南华集》行于世。诗岂负人哉?诗云:
古殿当年欲葺时,槎牙高桧碍檐榱。
人间斤斧难容手,天上风雷为转枝。
烟色并来春益重,月华饶得夜相宜。
吾皇一驻鸾舆赏,从此名声四海知。
《藏一话腴》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据仁者国学网介绍,陈郁(1184-1275),字仲文,号藏一,崇仁(今江西)人。宋理宗时充缉熙殿(皇帝讲经史之地)应制。景定间,为东宫讲堂掌书兼撰述。其以诗文名世,有《藏一话腴》四卷传世。另据文学辞典介绍,岳飞之孙、南宋文学家岳珂为此书序时,称陈郁“博闻强记,出入经史,研考本末,而风月梦怪、嘲谑讹诞、淫丽习气净洗无遗”。由此可知,陈郁出入宫室,其《藏一话腴》所记不差,可信度很高,可以作为罗源文史人物记传的一个补充。
二
而另一位诗人林迥,则多见方志记载。
宋三山志载:“林迥,宋元丰二年(1079年)已未时彦榜诸科。”宋元丰二年是神宗朝,所谓诸科,是宋代与进士科并举的人才选拔方式,类似于今天的优秀专科人才。明罗川志却说他是南宋宝祐丙辰文天祥榜的进士,在时间上与三山志记载出入太大,属于以讹传讹。
但罗川志在山川与艺文两处收录了林迥简历及他有关的三首诗。在这个基础上,康熙志补作人物传,道光志传记更为详细:“林迥,字子山。邑高士。诗文清妙,与古灵陈襄,隐者湛俞交最契。”说他是高妙处士,不喜功名,与福州古灵四人之一的少师陈襄等人往来交厚,互有诗歌唱酬。
这些史料多出自南宋罗源著述家陈善的《扪虱新话》卷八两则杂记。陈善约于1147年前后在世,由于他在《扪虱新话》中没有交待林迥个人资料,也没有记录咏桧诗一事,因此,今人对此林迥是否为彼林坰,难以从陈善、陈郁二人处分辨是非曲直。
而更多的依据则是道光县志介绍:“真宗时,以《咏寝殿瑞桧诗》传京师,召见,赐号南华处士,由是诗名籍甚。”道光志认为,林迥因《咏寝殿瑞桧诗》,诗名大响,而被皇帝召见并赐号。有了道光志作依据,不少人则以为林迥即林坰。谢兄则指出,道光志将二人混为一人,把林坰故事揉到林迥中。从真宗起,历仁宗、英宗,再至神宗,跨朝代时间太长。依三山志及同时期相往来的林子默来看,林迥主要生活在神宗一朝,活不到那么久,且有江西宋人陈郁笔记作证,道光志属于张冠李戴,人物混淆。
对于谢兄的辩考,我一贯赞同,二人虽姓同名近,称号也相近,但一人是特奏名进士,精于功名;一人是诸科贡举,长于诗才。但凡隐逸高士是不会追逐于功名,林迥何苦老来时趋奉考特奏,又何来为一棵帝王寝殿古桧大唱赞歌?这不合其隐者性格。因此,林坰、林迥为二人,实是不假。
虽然排除了林迥为帝王吟赞诗可能,但他同样受皇帝待见,其诗名却是实在。对照谢兄古诗钩沉及罗川志、道光志传,可钩勒出林迥的人物画像:才干突出,淡于名利。先是授惠安县主簿,历金华县丞,便请告老,即以奉议郎,赐绯色官服回到罗源,归隐梅峰下岐阳山谷,构筑南华洞。此后又三次接到朝廷诏书,均辞诏不受。
三
林迥归隐后居住南华洞。
所谓洞即洞府,原指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即指人间胜境,气象超凡脱俗。罗川志:“南华洞,在县治半里。昔林迥子山号南华翁,曾为金华簿,后解印隐于此,中立风月堂,左为天地窝,右为锦绣谷。”旧县治在老北门,根据陈襄寄题南华洞一诗,可判断南华洞府位置所在。诗云:
梅岭峰前习隐亭,拂衣聊此玩真经。
四时花木锦绣谷,十里江山水墨屏。
猿鹤只愁空北岳,鹍鹏有待化南溟。
知君不是荣轩冕,未忍锵锵去帝廷。
本诗不仅生动描绘了林迥居处十里画卷,如诗美境,还交待了与华南洞有关的三个信息:梅岭、习隐亭与锦绣谷,再联系到罗川掌故黄士乾老先生所记的宋代三书斋一文:“南华斋--址在岐柄,宋庆元年间(1196-1200年),林师鲁创办”。由此推断,华南洞在梅岭下的岐柄,就是今天罗源一中。恰好罗源一中的位置左右皆拥有小山谷,印证其“左为天地窝,右为锦绣谷”的地貌特征。
再看林师鲁是谁,为何办书斋?清福州府志引用《闽书》:“林师鲁号芸谷,古田人。朱子门人,其父(林芸斋)与朱子之父善,临终手笔数百言,戒其家治丧,无用浮屠法。师鲁品行纯笃,讲学得朱子遗规,林用中师事之。”
原来,林迥后世孙林芸斋,携子林师鲁赴古田游学,遇到了朱熹的父亲朱松,二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遂成至交。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被削职,其理学也被列入“禁伪学”。于是,他与学生黄干、林用中等人离开建阳考亭,来到古田。此时,林芸斋已辞世,林师鲁即赶到古田,师从朱熹,成为得意门生。朱熹在古田停留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前后兴办了蓝田、擢秀等九所书院。后来,林师鲁学成回到罗源后,在岐阳祖居地,用先祖名号创办书院,为罗川学子讲授闽学,发扬光大理学。
另据道光志记载,岐阳林氏后有君积者,号丹崖,称南华七代孙,于南宋景定、咸淳年间亦以诗名,著有《丹崖集》。
四
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林迥交往风流名士,除了福州古灵大儒陈襄外,还有北宋两位状元公。第一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举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少傅黄裳。
受林迥邀请,黄裳来罗游玩,住在南华洞。在咏吟中曾作戏寄南华翁诗三首,称林迥为彭泽陶公,此地有“一山风月”。北宋帝王十分推崇道教,黄裳笃信道家,在题南华洞一诗中,就有厚重的道家本色,诗风超迈,浪漫飘逸:
数卷真经学两忘,何须疑蝶更疑庄。
水云生计不知老,诗酒光阴无限长。
何处猿声残客梦,有时风信漏天香。
钟山不愧移文士,信步寻幽到草堂。
在回延平途中,林迥陪黄裳到连江游玉泉,作诗《同黄秘校游玉泉》:“泉山好景微,权尹讼庭稀。晓马破云去,夜船乘月归。妓歌珠不断,人醉玉相依。薄宦自拘者,咄哉多是非。”可见二人之交情深谊厚。
另一位是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甲戌科状元毕渐。
毕渐,字之进,潜江(今湖北潜江县)人,哲宗绍圣元年(1094)状元。元符二年(1099)通判潭州,出使福建。后任膳部员外郎出知荆南府。以文学致身,刚介自立,为时所称。究竟毕渐与林迥有何交集,清道光志引用南宋陈善《扪虱新语》:
提刑毕渐按部过罗源,迥时年八十余,以诗赠之,有“当年春榜首传名,对御如君有几人”之句。渐答诗云:“儿童闻说子山名,将谓先生是古人。海上偶经仙洞府,岩前犹见玉精神。南华久彻逍遥梦,兜率重来自在身。携得新诗天上去,不教辜负到全闽。”
此段文字曾收录在湖北旧闻录卷37文献四中。二人在见面酬答中互相奉迎,喜色溢于言表。时年八十多岁的林迥,赞毕渐当年金榜题名,登殿试魁首,荣耀加身;而毕渐也说自己对老先生神往已久,如今见面更见精神,仿佛是天府神仙,名响八闽。能得到您的诗作,定是荣幸。毕渐的诗虽多些恭惟,但也是真性情自然流露,从另一个角度看出了林迥的诗望。
五
除了两位状元外,另有八闽名士林知、湛俞也有不薄交情。道光志载,熙宁间,林知诣阙上书论时政,不报。迥访之旅邸,题诗壁上云:“先生平昔命何非,万卷诗书一布衣。回首长安成底事,吴山苍翠几时归?”知自是遂归隐不仕。
据相关资料介绍,林知,字子默,是北宋神宗时期晋江马坪村的一位不仕文人。但他早年是一位热血青年,曾住在灵源庵刻苦读书,以期求取功名。后对王安石变法心存抵触,上书议论时政,屡次应试,皆因针砭讥弹时弊而被主考官视为悖论,名落孙山。熙宁间(1068~1077年),任惠安县主簿的林迥到京城拜访看望老乡,不遇,于是在旅舍墙壁题诗一首,呼唤归去来兮,自此林知顿悟,退出江湖,隐于晋江老家。
另一位处士是湛俞。据湛氏十大历史名人介绍:湛俞,字仲谟,宋隐士,闽县人。宋宝元元年进士,知安邱县。治平中,召以屯田郎中,后为本路转运判官。五十岁致仕,居于闽之馆前乡,与诗书自娱,后人将其归隐之地取名为“旌隐坊”。后寻复迁于城南乌石山宿猿洞,闽王三召不起,过着“荔枝影里安吟榻,菡萏香中系钓舟”的生活。
福州闽剧有荔枝换绛桃故事,然此处的荔枝句却来自罗源林迥的《题湛俞宿猿洞》,诗云:
几年形胜隐南州,一旦声名蔼湛侯。
夜色并来三岛月,水光分破五湖秋。
荔枝影里安吟榻,红藕香中系钓舟。
金印解还天子后,诏书征起不回头。
此诗风格与上文陈襄寄题南华洞一诗相类,自适于山水江湖,不屑功名,胸藏清风明月,欢声不染丝尘,活出美丽人生。只是林迥隐于罗源的南华洞,湛俞归于乌山宿猿洞。
道光志称林迥之诗“绰有高致”。每读谢兄古诗钩沉所录,如《咏长春》:“洞门深不放春归,客到寻芳莫问时。迟日暖风冰与雪,照人红艳一枝垂。”又如《四时山丹诗》:“叶剪青油药渥丹,春风随众出栏干。碧桃黄菊凋残后,谁伴长松到岁寒。”皆有惊艳逸韵,颇似唐句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