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那么多君王里,秦昭王肯定能算得上前几名的高手。他就是那个给秦国打下基础,让秦国能碾压其他诸侯国,最后建立秦朝的大佬。
不过,秦昭王有件事做得让后人挺不满的,那就是他下令处死了被称为“战神”的白起。
不少人心里直犯嘀咕,秦昭王干嘛要这么做呢?这不是在拆自己的台吗?
说实话,秦昭王那么做也有他的道理,要是换成你,说不定也会那么决定。说到底,这事儿都是白起自己惹出来的。
【隐患,早已埋下】
白起,他来自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他的老祖宗原本是楚平王的孙子,还被封了个白公的爵位。但后来白公想造反,结果被杀了,他的后代们吓得四处逃跑。白起这支就逃到了秦国。为了不再惹麻烦,他们干脆把姓氏改成了“白”。
白起真是走运,到了秦国后,他碰到了一个能帮他大忙的人,那就是魏冉。
魏冉是秦昭王的亲舅舅。秦武王走了之后,那些公子哥们为了抢王位,闹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秦昭王,在魏冉的鼎力支持下,成功坐上了王位。为了感谢魏冉,秦昭王就直接让他当上了丞相。
现在的魏冉,那可是大权在握,地位仅次于国君,他说的话,很多时候比秦昭王还更有分量。很多事情,只要他开口,那就基本定了调子。
那时候,秦昭王正值年轻,心里憋着股劲儿,一门心思想让国家富裕起来,军队强大,好干出一番大事业。可那时候的秦国啊,最缺的就是能人,特别是那种能带兵打仗的高手。
秦昭王把找人才的任务交给了魏冉,魏冉呢,他给秦昭王推荐的就是白起。
伊阙大战那会儿,白起带着秦国的十几万大军,用了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把韩魏两国的24万联军打了个全军覆没。这下子,白起的大名可就在诸侯国里传开了,谁都怕他。
鄢郢大战那会儿,白起带着秦军那是势如破竹,一口气打下了楚国的副城和主城,把楚襄王逼得没办法,只好另寻新地方建都。
在华阳那场大战里,白起带着秦军,人数不到十万,却把魏、赵两国的十五万联军给打败了。魏国被打得伤筋动骨,实在没办法,只好把南阳郡交出来,想要求和。
陉城那一仗,白起可厉害了,把韩国的五万兵马给打垮了,还一口气攻下了五座城池。
就是这一场又一场的战斗,让白起赢得了“战神”的称号。
他能获得这么多成就,魏冉功不可没。每次白起要出兵打仗,魏冉都会想尽办法帮他把所有事情安排妥当。吃的喝的、武器装备,还有士兵人数,都是能多给就多给。
其实,魏冉提拔白起,给他大权,心里也是有自己的小九九。魏冉的官已经当到头了,没法再往上升,但他还能多要些封地。每次白起去打仗,魏冉总是跟着去,要么就直接上战场,要么就挂个名头。说白了,他就是想去战场上捞点军功。
白起连连打胜仗,魏冉的领地也跟着不断扩充。
没错,魏冉的贡献可不止那些。白起这家伙,完全就是个直肠子的武将,不懂人情世故。他自认为最厉害,老是瞧不起别人,结果得罪了一大批同事。
多亏了魏冉的保护,帮他挡住了所有麻烦,白起才得以全心全意地指挥军队打仗,啥也别管。
说白了,魏冉就是白起的贵人。要不是魏冉,白起再有天赋,再有本事,就凭他那出身和脾气,想出人头地,立下大功,还真不容易。
世事真是变幻莫测,日子一天天过去,魏冉跟秦昭王之间的关系慢慢就崩了,他们俩开始为了权力斗来斗去。
这很自然,秦昭王野心大,又有大智慧,当然想一个人说了算。他肯定不能让魏冉这种大权在握的大臣一直存在。所以,等他坐稳了王位,就开始对付魏冉了。
朝廷里的大官们一个个都开始选边站队,不过白起这家伙倒是没掺和进去。他满脑子都是打仗那点事儿,别的东西他既不关心,也搞不懂。
最后,魏冉被踢出了朝廷,那时候的秦国,就是秦昭王一个人在做主。
对白起而言,这可不是啥好事儿。没了魏冉帮他撑腰,他想再立战功,那可真是难上加难。不光物资供应没以前那么宽裕了,就连身边的同事都开始排挤他,给他使绊子。
更大的麻烦在于,他完全是靠魏冉提拔起来的,身上满满都是魏冉的影子。他声称跟魏冉没关系,这话谁信啊?如今秦昭王把魏冉给踢出局了,他还能对白起放心吗?
其实,问题的种子在那时候就已经悄悄种下了。只不过呢,秦昭王实在找不出比白起更厉害的军事人才,所以也只能继续让他担重任。换句话说,要是哪天白起没用了,秦昭王可能立马就会找他算账。
【白起在作死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白起之后还是特别能打,尤其是在长平那一仗,直接干掉了40万赵军。这让秦昭王觉得,打败赵国有望了。
要是能把赵国给收拾了,等到秦昭王归天,咱去见老祖宗的时候,那得多长脸啊。
白起觉得现在正是打败赵国的绝佳机会,所以他就给秦昭王写了封信,请求派些援兵和物资过来,好让他们能一口气把赵国给拿下。
然而,他等了好久好久,结果却只等来了撤退的指令。这让他心里直犯嘀咕,怎么想也想不通。
其实吧,这事儿挺简单的,秦昭王之所以这么做,就三个缘由。
首先,就像我之前提到的,他对白起是心存疑虑的。
说实话,秦昭王一开始根本没想让白起上阵,长平之战刚开始那会儿,都是王龁在带兵。但打了好久都没打下来,没办法,最后才换上了白起。
再说了,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秦昭王把秦国的大批军队都交给了白起指挥。现在白起掌握着这么多兵马,秦昭王心里能不嘀咕吗?要是白起打下了赵国,自己当上了王,再掉过头来打秦国,那秦昭王可就乐不出来了。
另外,秦国那边也开始撑不住了。
赵国可是战国时候的大国之一,实力相当强悍。为了打垮赵国的主力军,秦国把全国的兵力都拉出来了。虽然这一仗把赵国的主力给灭了,但秦国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损失不小。现在秦国最该做的就是养精蓄锐,把国力给恢复起来。别再急着去打仗了,得稳重行事。
另外,白起惹毛了新来的丞相范雎。
白起立的战功实在太大,如果他真把赵国给灭了,回朝后该怎么奖赏他呢?总不能让范雎还占着丞相的位子吧?说实话,范雎跟魏冉可不一样,这场大战他基本没帮上啥忙,也没参与进来。
范雎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他也会想法子劝秦昭王撤军。
所以说,秦昭王让军队撤退,这其实挺合乎常理的。
不过白起满脑子都是打仗的事儿,对别的一概不感兴趣,慢慢地就跟秦昭王有了矛盾。
一年后,秦国慢慢缓过劲儿来,实力恢复了不少。秦昭王心里又打起了攻打赵国的主意。没多久,他就让王陵当了大将军,压根儿没提白起这个人。
白起一听到消息,立马去找秦昭王。他拼命跟秦昭王说,咱们得取消这个计划,现在时候不早了,再打仗胜算太小了。
秦昭王其实挺给白起面子的,他不但问了白起为啥之前撤军现在又出兵,还好好劝了劝白起。但白起这人太直了,一点面子都不给秦昭王留,一个劲儿地说“最佳时机已经过了”。这明摆着就是让秦昭王难堪嘛。结果,俩人不高兴地散了场。
真倒霉,白起说的全都应验了,王陵打了大败仗,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秦昭王没了辙,只能硬着头皮去请白起重新出山。
秦昭王已经算是给足了面子,要是白起稍微识趣点,这时候早就该领旨谢恩了。但你猜他怎么着?他居然敢违抗命令,直接跑到秦昭王面前,长篇大论地讲了一堆道理,说什么“现在时机不对”,这时候谁带兵去打仗都白搭,就是死活不愿意出兵。
秦昭王火了,琢磨着:没了白起,我难道就赢不了仗了?他一咬牙,又拉起一支大军,这回让王陵带兵去打赵国。可没想到,王陵还是吃了大败仗,灰溜溜地回来了。
没辙了,秦昭王只好又去求白起。这回,他可不摆什么国王的谱儿了,直接跟白起说:“白将军,算我求你了,你就带兵出征吧?”
这次白起没再提什么“时机不对”的借口,但又找出了其他的说辞,反正就是打死也不肯出兵。
这回,秦昭王真是气坏了,他把所有失败的原因都算到了白起头上,说白起不肯出兵,现在没啥用了。“白起这人,没用了就不必再留着了。”秦昭王这么一想,就直接下令,让白起自尽了。
这位曾经的“无敌勇士”,到头来却自己把自己给搞垮了。
【一代“战神”,最终输在了不懂人性上】
说实话,白起落到那个地步,完全是自己作的。
他虽然战场上挺能耐,但对政治和人心的那套完全不懂。多亏了魏冉,他才能火速升官、被重用,可同样因为魏冉,君王也开始怀疑他了。
要是对这事儿稍微有点了解,那就得学会低调做人。特别是魏冉倒台那会儿,得赶紧上书参他一本。这就相当于是表个忠心,他要是这么做了,秦昭王心里才会踏实,才敢继续提拔他。
可能长平之战结束后,秦昭王就不会选择让军队撤退了。
之后呢,秦昭王好几次想让他带兵打仗,可他倒好,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听命令,还老挂在嘴边说“时候不对了,这时候出兵准得输”。你说说,哪个上司爱听这些?上司就是来定方向的,下属得琢磨着怎么把事儿办成,而不是跳出来说“你搞错了,这方法不行。”
别跟我纠结对不对的问题,其实大多数领导心里就是这么认为的,简单说,就是“不接地气”。
说实话,领导给咱们分配了任务,咱就先干起来。要是碰到啥难题,直接跟领导说一声。要是领导也搞不定,最后任务没完成,那错可不在咱们身上。有时候啊,工作时候的态度,比你有多少本事还关键呢。
瞧瞧王陵,虽然他老是打败仗,但他听话啊。因此,秦昭王很乐意重用他,总给他表现的机会。论功劳和本事,他确实比不上白起,但他的下场可比白起好多了,至少没被下令处死。
从秦昭王的角度看,白起这家伙既不忠心,又不听话,老跟他唱反调。要这么个“战神”有啥用?整天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嘛!既然他不乐意带兵打仗,那就没啥用了。干脆赐死他算了,希望能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给别的大臣提个醒。
白起之所以会被处死,说白了就是这个原因。
但话说回来,要是白起真明白这些弯弯绕绕,那他肯定当不上“战神”。毕竟,战场上要的就是一股子往前冲的狠劲儿,而不是在那儿权衡这个那个。要是白起是个爱算计的人,那他也不可能创造出那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斗奇迹了。
白起最后咋样,可能就是很多打仗将军的共同命运。对他们而言,说不定在战场上牺牲才是他们最好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