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县古时候叫浑源州,是山西省北部的一个大县,从地理位置看,浑源的的确确属于燕云十六州的范围,但是燕云十六州里却没有浑源州,那么燕云十六州都是哪些州?浑源州为什么不是燕云十六州之一呢?
一、燕云十六州的具体范围及行政归属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古代地理名词,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1、幽州(北京地区),2、檀州(北京密云),3、顺州(北京顺义),4、儒州(北京延庆),5、蓟州(天津蓟州),6、瀛洲(河北河间),7、莫州(河北任丘),8、涿州(河北涿州),9、新洲(河北逐鹿),10、武州(河北宣化),11、蔚州(河北蔚县),12、应州(山西应县),13、妫州(河北怀来),14、寰州(山西朔州,)15、朔州(山西朔州),16、云州(山西大同)。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帅,北伐元朝。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攻占了元朝都城大都,至此燕云十六州被汉族政权收回,结束了数百年北方游牧政权的统治。
二、浑源县的行政变革
浑源州是古地名。现在的浑源县是中国山西省大同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总面积为1968平方千米,辖6镇9乡213个行政村。浑源县人口最多时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浑源县常住人口为343486人。
浑源县始置于西汉,定名于唐,因浑河发源于县境内,故名浑源县。境内有北岳恒山、悬空寺等景点。
浑源在夏商时属冀州。西周时以恒山镇属并州。春秋,属代国。秦朝,称为崞县,属雁门郡。不久改称平舒,属代郡。西汉,废平舒县,复置崞县,属恒山郡。王莽新朝期间,改为崞张县,仍属常山(即恒山)郡。东汉,恢复崞县名,三国,沿袭之。北魏,时迁都平城(即今大同),为京城内地,改名石城县,属神武郡。天兴元年,改称崞山县。
唐初,为云州属地,后析置浑源县,隶应州,因地处浑河源头,故名浑源。
五代,因避后唐明宗李嗣源之讳改为浑元县,属应州。后晋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赂契丹,浑源县随州入辽。
金贞祐二年(1214),置浑源州,隶西京路。
元代初期,改浑源县为恒阴县,仍为州治,属西京(即大同)。至元四年(1265年)省入浑源州,隶大同府。明清时,俱称浑源州,均属大同府。
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改为浑源县,后属雁门道。抗日战争时期,县境南北山区均为抗日根据地,属晋察冀边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成立浑源县人民政府,隶属我冀晋五分区察南办事处冀晋行署雁北专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全县解放。
1949年,划归察哈尔省。1952年11月,察哈省撤销,复归山西省雁北专署。1956年,属晋北专署。1958年,与广灵县合并,次年又分治。1961年,归雁北专署。1979年,属山西省雁北地区行政公署。1993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雁北地区,浑源县划归大同市管辖至今。
三、浑源县与应县的关系
1、应县历史沿革.
应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部落居住。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西汉置剧阳县、埒县,同属雁门郡。新莽改剧阳为善阳,东汉复旧。后废埒县,晋又废剧阳县。
唐末置金城县,故治在今城关东5千米,后徙治天王村,即今城关,并于金城县置应州,县属之。据《应州续志》载:以境内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城当其间故名。后唐天成元年(926)于应州置彰国军。后晋天福元年(936)入于辽,属西京道。宋属云中路。
金属西京路。元属大同路。明洪武八年(1375)废金城县入应州,属大同府。清因之。民国初年改州为县,属雁门道,道废后直属省。
1948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重归山西省。1993年8月划归山西省朔州市管辖。
2、浑源县与应县的关系
浑源县与应县的关系按照人类的关系比喻,可以分作这么几种:
①邻居关系:应县和浑源一样,历史悠久,二者相邻且无山水阻隔(浑源在应县东)。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后唐。②父子关系:从后唐到元初,浑源一直属应州。辽朝统治辽朝设立“五京”,以“燕京”为南京,以“云州”为西京。云、应、朔、寰四州划入大同路,云州为西京大同府,应、朔沿用旧名,浑源随应州归大同路。③亲兄弟关系:元代初期,改浑源县为恒阴县,仍为州治,和应县一样属西京(即大同)。后来它们又同为雁北十三县之列(天镇县、阳高县、广灵县、浑源县、灵丘县、大同县、左云县、怀仁县、应县、朔县、山阴县、右玉县、平鲁县),属雁北地区。④叔伯兄弟关系:到了1993年,浑源划归大同市,应县划归朔州市,由亲兄弟变成了叔伯兄弟。
3、浑源属应州的原因
在后唐时,浑源县一度属于应州管辖,这是因为后唐的几位皇帝大都是应县人,而浑源县这一时期最出名的人物仅仅是一位皇后,自然应县的地位高于浑源,浑源也就委身于应州。
比如:后唐末帝皇后—刘氏(?—937年),应州浑元人,后唐末帝皇后。祖父刘建立、父亲刘茂成都是戌边的军事将领。明宗封李从珂为潞王,出为凤翔节度使,刘氏被封为沛国夫人。刘氏自出嫁以来,随丈夫出征,帮助料理内政,并发挥聪明才智为丈夫出谋献策。但她性情泼辣,不许李从珂纳妾。后唐清泰元年(934),明宗病死,其子李从厚已于长兴四年(933)即位为闵帝。李从珂效法义父,夺取皇位,被称作后唐末帝。刘氏被立为皇后。不久,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太远发动政变,自立为王。李从珂派兵抵抗,军士不听指挥。后与刘皇后、曹太后携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投火自焚而死。
由此可知,浑源称为州最早在金朝贞祐二年(1214),而后晋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赂契丹时,浑源县当时叫浑元县,还只是个县,属应州,随州入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