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东关的温良河畔,先后出土了两件文物,第一件是一块晋代碑刻,第二件是一个巴掌大的陶人,它们看似普通,却有极高的学术,文化,艺术价值,被专家们评为国宝级文物,如今珍藏在医圣祠内。
这两件文物有何独特之处?
晋代碑刻发现的比较早,在明代嘉靖年间,有位农民在挖地的时候,发现了这块墓碑。上刻:“汉长沙太守张仲景之墓”,线条流畅细腻,周围环绕着蔓草花纹,落款为东晋咸和五年,即公元330年。
医圣祠建于什么时间?没有文字记载,到了元末明初,因战乱不断,已经湮灭无闻。
发现这块墓碑后,世人才知道,张仲景的墓地就在这里。于是,南阳郡官员上报朝廷,因为此碑距张仲景去世只有一百一十年,可信度较高,为张仲景祠墓所在地的有力证据,历来备受重视,现在被评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为了弘扬他在医学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由唐藩王首倡,众人捐资修建了医圣祠。遂成为与武侯祠,玄妙观遥相辉映的文化名胜,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前来烧香祭拜的簇拥如云,盛极一时。
清代曾多次重修,现在医圣祠墓亭前还保存着一块顺治十三年所立的墓碑。
可惜民国时期,驻扎在南阳的军阀石友三将祠庙拆毁。
民国晚期,经有识之士的多方呼吁,又开始恢复修建大殿等建筑。
解放后,在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国家拨专款进行两次修复。如今的医圣祠如恢复了往昔的生机。
八十年代,在医圣祠院内,工作人员又挖掘出了一件针灸陶人,有二十多厘米高,比巴掌大一点,与古代书籍的高度差不多。陶人浑身排列着成行的针灸穴位,造型古朴,线条清晰。经专家鉴定,为东汉陶人,比宋代设计制造的针灸铜人要早一千余年,刷新了记录,具有极高的学术,艺术价值,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珍贵的国宝。
陶人图像被编入《中国美术全集》,它的复制品在中国博物馆展出。
针灸陶人的出土,再一次证明了东汉时期的南阳,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医学家,刻苦治学,笔耕不辍,将中医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今,这两件国宝级文物都珍藏在医圣祠内。前者见证了医圣祠起起落落的兴衰变迁,后者更能引起我们对往事的追忆与思索。
张仲景是土生土长的南阳邓州人,他生活在动荡不安,瘟疫肆虐的东汉末期,目睹了一次瘟疫,夺去他们家族大部分人口的情景。
于是,少年张仲景便暗暗立下大志“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他跟随家族中的医生,潜心学习医术。
成年后,被推举为孝廉,汉灵帝时,官至长沙太守,汉代还没有科举制度,你在乡里有孝心,恭敬慈爱,口碑好,就可以被推荐做官。
到了建安时代,天下大乱,长沙先隶属荆州刘表,后依次为刘备,孙权割据。史书中没有发现关于张仲景的记载,这时的他,可能回到家乡,在温良河畔开馆问诊。
张仲景寂寞于当时,直到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整理出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才闻名天下。
而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多少人了解这两件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