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饱经屈辱的历史,国外列强虎视眈眈,国内清政府软弱无能,也是中华民族最危急的一段时间,俗话说英雄出乱世,在这一段时间,诞生了不少的风云人物,1894年,爆发了举世震惊的中日甲午战争。
当时的中国,正是维新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从英国手里面又买回来一支现代化的海军舰船,组建了当时号称是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最终战事的结果以清军的惨败告终。
这场战斗归根结底宰予清军的各个派系明争暗斗,指挥系统胡乱,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军队战斗力差,但是北洋舰队也涌现出很多英勇抗击的官兵。
其中北洋海军两名重要军官:邓世昌和丁汝昌,两人也先后阵亡,邓世昌是舰队“致远号”的舰长,在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当中将自己的舰船撞向日舰“吉野”号,敌军火炮不幸点燃了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导致舰艇爆炸沉默,与全舰船250余人壮烈殉国。
而丁汝昌是北洋水师的总指挥,在黄海大战失败之后,1894年9月20日,他奉命退守威海卫,12月30日,也是光绪二十年除夕,日军在山东荣成登录,日本舰队司令长官递交劝降书,奉劝齐投降,丁汝昌宁死不从,未接到上级撤退命令的他率领部下死守威海卫,最终援军未至,弹尽粮绝,随即吞食鸦片而死,以谢国民。他和邓世昌一样两人都是悲壮的爱国英雄,但是光绪皇帝对待两人的待遇却是天差地别。
邓世昌殉国之后,光绪亲自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追封其为“状节公”,入京师昭忠祠,御笔亲自撰写祭文碑文一篇。清政府还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作为抚恤金。可对丁汝昌的态度,却是另外一幅光景了。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他的棺材不允许下葬,并被锁上三道铁链,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到异乡。一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在大臣载洵和海军将领萨镇冰的力争之下,清廷才为他平反,一直过了十多年,到1912年,丁汝昌的灵柩归葬于安徽无为县西乡,这才能够得以入土为安。
为何光绪要如此对自杀殉国的丁汝昌,原来早在黄海大战失败的时候,光绪就已经相当不满,他认为经过这么多年洋务运动发展起来的舰队,应该能够打得过日本才对,而朝廷给了这么多经费,还是惨败。1894年8月23日,旅顺失守,丰岛海战后,就有大臣开始指责丁汝昌,指责他胆怯必战,要求撤换,8月23日,光绪直接绕过北洋的总司令李鸿章,向丁汝昌下达命令,要他必须保证威海烟台等地的安全,“倘有疏虞,定将丁汝昌从重治罪”。
在黄海大战失败之后,洋务运动实际上等同于失败,朝廷很多大臣纷纷将失败归功于丁汝昌的指挥不力,为此光绪也听信谣言,对其大为恼怒,准备一旦战事好转或者结束,就将他解回京师。很多反对洋务运动的守旧人士也开始趁机进上谣言,大肆诋毁,仅仅因为丁汝昌是洋务派中流砥柱李鸿章的心腹手下,这也导致了光绪对丁汝昌的态度,光绪几次想要撤职查办丁,好在李鸿章和水师众多将领提督恳求,这才收回了成名,丁的结局是悲壮的,但是他的冤屈总算得到了伸张,也算无愧了这一世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