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一场以“中华非遗与文旅”为主题的专项研讨在汉举行,参与者来自全国各个行业,从文化赋能和文旅促进经济等多角度展开讨论。
中国光创会会员罗君一表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极具潜力的商业宝藏。其独特技艺与深厚文化内涵,能催生很多创意产品,比如苏绣衍生的高端服饰、剪纸制成的精美文创等等,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文化感商品的追求。
同时,他还表示非遗文旅相关的深度研学、主题展览、读书会等活动领域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他发起的品牌“行动的声音”定期举行读书会活动,就是在尝试对中华非遗文化商业化落地,希望将非遗文化融入自己的企业品牌,提升品牌文化底蕴,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发展的双赢。
青年作家徐静表示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下,中华非遗正散发独特魅力。古老技艺、传统民俗,是历史的馈赠,也是文旅的富矿。就像我家乡武汉新洲的凤娃古寨,汇聚传统古建、民俗表演等非遗元素,将历史文化与旅游完美结合。
作为青年,我们应勇担使命,用文字、镜头记录非遗之美,创作更多文化作品,让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吸引更多人走进非遗,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让非遗成为文旅亮点,让更多人领略中华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
中华志愿者协会会员、阅读推广人周银华表示,其实文旅就应该去县城以下的地方,才能看到大城市看不到的非遗文化。比如我的家乡,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有这样一位年近80的阿姨。她编织的各种灯具花朵动物,都栩栩如生,听说有清华大学的学生都来跟她学习过,她带过的学生也有十几个。也只有走进这些小地方,才能看到最具魅力、不一样的非遗特色。
Thetaplus基金创始人楼成华表示,作为一名交易员,习惯于从市场的视角看待问题。中华非遗是独特的文化资产,与文旅结合,不仅能传承文化,还能创造经济价值。旅游是“见世界”的方式,而非遗则是“见众生”的桥梁,它让我们在历史与当下的交融中,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同时也在旅途中“见自己”,找到内心的归属与共鸣。
文旅讲述人罗文均表示,走进中华非遗文化的学习中,作为湖北武汉人,我竟然一无所知,通过最近很火热的DeepSeek工具,了解到中华非遗的多元素,原来我们湖北的热干面制作、黄鹤楼传说、汉绣都是中华非遗的存在。这完全是文化中的“中华非遗”的新天地,让旅游变得更加有意义。完全成为文化的流量密码,让我们成为文化的摆渡人。
中华志愿者协会会员、上海健康美学导师张苗表示,健康美学导师应深入挖掘非遗中蕴含的身心疗愈元素,如传统香道等技艺,通过沉浸式体验引导游客在慢节奏中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例如,闻香的嗅觉感知与专注力训练,能够帮助现代人释放焦虑;融合了东方美学与健康养生理念,形成独特的精神疗愈场景。
倡导非遗美学对现代生活品质的提升,如通过传统工艺传递“物我和谐”的生态观,引导游客从非遗技艺中感悟可持续生活美学。
文旅讲述人饶家溪表示,中华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与文旅融合不仅能让非遗“活”起来,还能为文旅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各种非遗的展示、线上线下实际体验活动,不仅能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例如,我有一个60后的朋友,他们家就是从唐朝开始制作古琴的非遗,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体验活动,琴棋书画茶相融合,这种融合既保护了非遗,又提升了文旅品质,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未来,我们可以继续探索多种创新模式,让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湖北省经典阅读者,文旅讲述人苗妍,与大家分享AI时代如何让中华非遗“活”起来、走向世界。以湖北云梦皮影戏为例,这门传承300余年的国家级非遗,由于受限于表演形式单一、制作周期长等问题,面临观众流失的困境。如何借助AI技术实现“数字重生”是一道新的课题。在光谷十五小,孩子们将机械臂与编程结合,通过平板隔空操控影人,激光打印技术让云梦皮影人的制作从数周缩短至几分钟,AI配音更让皮影戏的经典剧目焕发新声。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AI在皮影教育、文创衍生等领域的应用,让千年楚韵以更年轻、更时尚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高校教师蒋媛媛表示,可将非遗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助力文化传承。挖掘非遗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在实践教学方面,可结合本地非遗资源,组织调研、邀请传承人进校园开展非遗实践,借助新技术丰富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在沉浸学习中感受非遗魅力,培养并加强传承意识,共同为推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作出努力和贡献。
武昌首义学院大学生池一禾表示,虽然我尚未深入参与非遗实践,但作为Z世代,我始终被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吸引。我认为,青年传承非遗未必需要“技艺在手”,而能以新视角赋能:比如用专业所长设计非遗IP表情包,在校园发起“方言非遗”短视频挑战,甚至通过直播带观众“云逛”非遗博物馆。
未来,我希望能联动高校社团,将湖北非遗元素融入校园文创、校庆展览,让同龄人在日常中亲近非遗。传承不一定是沉重的使命,也可以是一场轻快的共创。只要心怀热忱,每一代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非遗叙事方式。
九三学社社省委直属第一基层委员会委员,青春读书会光谷分会副会长万露表示, 今年央视元宵晚会中,《汉阳门花园》作为是武汉民谣歌手冯翔于2014年创作的原创歌曲,以武汉方言和市井生活为特色,通过描绘汉阳门花园的四季变迁与邻里温情,成为武汉文化的重要符号与武汉非遗元素(如汉阳高龙、打铁花、汉剧、湖北评书等)深度融合,成为展现荆楚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现代音乐与非遗文化的创新结合,既保留了楚韵风骨,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中焕发活力。
青年教师、省级报刊指导专家李子怡表示,可以将非遗文化带到幼儿园。幼儿园时期是孩子认知塑造的黄金阶段,非遗文化的融入,能为孩子们开启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比如开展剪纸课程,孩子们在剪刀与彩纸的互动中,感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体验传统编织,五彩丝线穿梭间,锻炼耐心与创造力。
让非遗走进幼儿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能让古老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他们从小建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来自世界非遗灌溉工程——白沙堰的阅读推广人董华仙表示,作为一名文旅陈述人、阅读推广人,我热爱非遗文化,又在婺城区永明非遗馆熏陶了一年,非遗于我有很多的不一样的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金华非遗文化不少,有国家级非遗的婺州窑,民俗道情,非遗剪纸,好吃又有颜的糖画,在非遗馆,我也学会了很多非遗美食的做法,金华佛手酥,绿豆糕,月饼,最厉害的是金华非遗小尾巴汤圆在元宵节进京啦……每代古人都在传承的同时又生发智慧,华夏大地有各自的非遗文化。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文旅讲述人夏令之,自去年起结合古典文学研究学者沈嘉柯新书《跟着大师去游学》,推动了一系列科普文化实地游学活动。游学者实地感受当地非遗文化,更易让非遗获得大众认可与喜爱。
她认为,游学提供的是实地体验场景,让人们在实践与互动中感受非遗魅力,增强传承意识,而科技助力非遗数字化保存与创新展示,如3D扫描、VR等技术则是让其突破时空限制将传统文化进行精准再现,给人们带来沉浸式体验。相信这三者的融合在未来,将为非遗传承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这次研讨为中华非遗的传承提供更多的创新思路,为当下与文旅结合探寻更多可能。(通讯作者:余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