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大战中,战争烈度最大的战场莫过于苏德战场,双方投入的部队在顶峰时期可能接近两千万。然而让人不解的是,在当时德国已经独霸西欧,英国只能在本土和北非据守,可以说德国的取胜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德国却突然调转方向,放弃进攻英国,转而开始进攻苏联。这一操作着实让人摸不到头脑,而主导了这一切的希特勒又是何种思维促使他做出这一决定呢?他的将军们又对此决定是何种看法呢?
一、进攻英国的难点
此时的英国确实虚弱无比,在法国的失败让他们损失了几乎是全部的技术装备。这种窘境有多么严重呢?在法国战役结束之后,英国不仅仅全国上下只剩下两百辆坦克,而轻武器的储备也严重不足,许多部队为了能够在德国登陆时能够快速展开,甚至征用了公交车和出租车这样的车辆。事实上,这完全可以表明,英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岌岌可危的状态,如果遭受一次登陆作战的话,他们是否能够抵挡进攻就成了一个问题。
但需要指出的是,进攻英国本身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选项。不同于在法国战场上,德军可以利用装甲部队实施快速的穿插合围,从而达到快速击败英国军队的目的。如果要进攻英国本土,德军则需要调动一支庞大的海军,但这对于德国而言恰恰是不可能的。因为德国的海军力量十分薄弱,根本不足以与英国皇家海军较量。而英国皇家海军则保存完好,虽然短时间内无法展开进一步的攻势作战,但是自守本土却是完全可以的。
而对于德国而言,展开这么一次登陆作战的难度是空前巨大的。如果德国要进行两栖登陆作战,那么这种战役需要的是足够的军舰,德国人至少需要筹措4艘或5艘战列舰/战列巡洋舰,30艘轻/重巡洋舰,100艘驱逐舰,以及大量的运输船和登陆艇。当让德国人感到沮丧的是,他们此时根本没有这样规模的水面舰队,如果要进行一次传统的两栖登陆战,这个难度远高于他们再打一次法国战役。为了能够登陆英国本土,德国方面制订了海狮计划,旨在利用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取胜,并掩护登陆部队直击英国本土。
针对海狮计划的所需兵力,德国准备了2669架作战飞机、168艘运输船、1910艘驳船、419艘拖船和1600艘汽艇。另外准备了不低于二十个师的强大登陆部队。预定登陆的第一波部队就有足足10个步兵师,这还不算后续的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一旦德国空军压制了英国海空军,那么德国登陆部队就会立刻行动,从而击败英国。但可惜的是,为此爆发的不列颠空战最终以德国失败告终,海狮计划本身也就失去了作用。而希特勒此时也有心放弃登陆英国本土的行动,转而他把目光放到了位于欧洲东部的大国——苏联。
二、希特勒对于苏联的野心
事实上,希特勒对于苏联的野心早在他夺得德国最高权力宝座之前就已经有了,他在他的自传《我的奋斗》中就这样写道:“德国不能满足于 1914 年的边界。……我们要从 600 年前停止下来的地方开始行动。……我们是民族社会主义者,我们要自觉地改变战前对外政策的方针……我们要消除德国长期以来在南欧和西欧的目标并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到东方……但当我们今天说到欧洲的新领土时,我们首先指的就是俄国及其所控制的仆从国。”
毫不客气地认为,这就是一份赤裸裸的侵略时间表和侵略野心的表达。这也和希特勒在《我的奋斗》所表述的一样,德国人需要生存空间——即土地和资源。为达到此目标,俄罗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应该被消灭、驱逐出境、或奴役之,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于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应该让给德国人民居住。德国的意识形态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堡认为斯拉夫民族也是属于雅利安人种,提出建议应该将攻克的苏联领土依照以下形式划分行政区
当然了,希特勒对于进攻俄国还是有所担忧,尤其是双线作战这一要求,更是让他紧张万分。这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就曾因为双线作战而走向失败,对于进攻苏联是否会导致重蹈覆辙,希特勒也是没有底的。为此他曾经指派陆军总参谋部成立一个东线外军处,为他搜集苏联情报,以便于他做出判断。不过,东线外军处的情报搜集工作十分的不顺利,一方面是因为东线外军处能力不足,工作人员都是外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苏联严密的边防体制所决定的。
然而,这在希特勒眼里,不是东线外军处的能力有问题,而是在于苏联对德国进攻的意图。希特勒从一开始就不曾相信苏联,尽管苏联曾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双方有着相当广泛的贸易合作。但在希特勒眼里,这也不过是苏联为了进攻德国而做出的准备,一旦时机成熟苏联就会发动进攻。同时对英国的攻击失败也让希特勒对进攻苏联的决心更加坚定,因为希特勒相信只要能够短时间消灭苏联,那么英国将畏惧德国并不攻自破。
三、德军内部的反应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想法,在德军统帅部和高级将领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德国最高统帅部同三军将领都参加了有关于进攻苏联的讨论——针对于时间和方式问题上的。对于进攻苏联这一问题上,德军高级军官内部并没有产生原则上的分歧,将军们普遍认为,进攻苏联将是一次十分顺利的战役,因为德军处于军事实力的顶峰,而苏联则被认为处于一个实力不足的疲软期,根本不足以和德国对抗。
这其中以德国陆军元帅冯·勃劳希契的发言最具代表性,在1940年7月21日的德国最高统帅部会议上,他做了有关于进攻苏联的报告,表示陆军统帅部的意见是乐观的,对于苏联的战争将在4到6周内结束,一百个德国精锐的师将被用来击溃苏联50到70个虚弱无力的师。勃劳希契的乐观主要体现在对苏联战争的时间上,他认为这一进攻越早越好,最好能在1940年就发动进攻。这和他在法国战役前,对于进攻法国的拖沓和不安是截然不同的,进攻法国时所需要考虑的物资问题和兵力问题都不存在了
而在十天后,也就是1940年7月31日的最高统帅部会议上,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表示,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应该在9月15日进行,但前提是天气情况准许和英国皇家海军不会造成额外的阻力。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那么进攻应该推迟到1941年5月发动。希特勒一定程度上赞同了雷德尔的说法,但表示应该进行进攻准备,至于是否要推迟进攻,则要考虑空军的对英国的轰炸结果为标准进行判断。
不过希特勒同时也表示,英国的希望在于苏联和美国,如果失去这二者的支持和希望,那么英国必将失败。希特勒认为如果苏联被德国消灭,那么日本的力量就将空前增加,而美国则无力支持英国。换言之,能否击败英国是决定于苏联是否会被德国消灭。倘若德国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英国就将持续抵抗,但如果德国消灭了苏联,那么英国也将投降。他强调若进攻苏联,则必然要消灭俄国的有生力量,那么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则是不可避免的,进攻应该在1941年的春季发动。
结语
希特勒的这一论调,基本上是给进攻苏联做了一个定论。在他眼里,进攻苏联的成败决定了德国是否能赢得战争。这一理论如果在现在的角度,基本上属于痴人说梦。不过面对部队无法度过英吉利海峡的难题,希特勒也没有好办法。另一方面,希特勒和德国的高级军官也认为德国军队可以赢得对苏联的战争。故此,他们就把进攻苏联作为了赢得战争的“灵丹妙药”,当然这其实是一副自杀毒药,只不过当时希特勒和德军将领都不知道罢了。
参考文献:《失去的胜利》
《回忆与思考》
《横扫千军——苏联卫国战争著名战役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