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人皆知,诸葛亮是蜀汉丞相,大权独揽,朝廷里里外外离了他就玩不转,刘备是老大他就是老二,貌似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实际上并非如此。诸葛亮也和普通人一样,时时刻刻生活在各种复杂交错的权力利益网络之中,做事也需要瞻前顾后,左思右想,权衡利弊,然后才敢放手操作,绝不是想象中那样无拘无束,为所欲为。
比如刘备手下的四大金刚,也可以说是四个刺儿头,有的倚仗自己和刘备的特殊关系,有的倚仗自己的能力突出,刘备对他们也另眼看待,导致个个牛气冲天,做事不管不顾,连丞相诸葛亮都得看他们脸色行事。四个刺儿头的存在,使得蜀国号令不行,赏罚不明,败坏了朝廷风气,甚至给蜀国带来灭顶之灾。
第一个人当属谋士法正。法正多谋善断,胆大心细,是刘备手下最为杰出的军事人才之一。法正到来后,凭借其过人的军事才华,接管了诸葛亮的指挥权,诸葛亮得以退居后方总揽全局,两人各得其所,《三国志》称之为“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刘备喜得良才,对法正言听计从,宠信有加。法正也不负众望,指挥操作的定军山之战,一战拿下汉中之地。
但法正有个短板,才过于德。本事大得很,人品却着实不怎么样。他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在刘备手下发迹后,倚仗刘备的宠信,对往日那些得罪过他的人大开杀戒,挟私报复,很多人因此而死。有的人向诸葛亮告状,诸葛亮却表示,主公能有今日大好局面,全赖法正之力,不可压制阻碍他施展。对法正的不法行为居然不敢过问。
第二个人当属刘备义子刘封。刘封虽然有一定军事才能,称得上一员虎将,但倚仗自己的义子身份,目中无人,谁都不放在眼里。关羽在荆州与曹操作战,请他出兵救援,刘封居然不顾大局断然拒绝,使得关羽陷于孤军作战,最后败亡,荆州失守刘封也要负一部分责任。接着刘封因为和同僚孟达不和,孟达不甘心被欺负,被迫投降曹魏。
战后刘备准备责罚刘封,但并无杀他之意。诸葛亮考虑到刘封身份特殊,刚猛执拗桀骜不驯,现在刘备尚在他都如此嚣张,日后刘备百年之后谁还会管的了他,因此建议刘备斩杀刘封,以绝后患。刘备也考虑到刘封这样的性格,日后甚至可能威胁到刘禅的统治地位,因此痛下杀手,斩了刘封。
第三个人是武将魏延。魏延是刘备手下的老将,谋勇兼备,也曾为刘备屡立大功。但因为前期有五虎大将存在,魏延一直被边缘化。好容易熬到五虎将故去,诸葛亮对他仍然用而不信,对他的能力和忠心都有怀疑。魏延因此心怀怨望,对诸葛亮意见很大。他给诸葛亮献上子午谷之计不被采纳,更加不满,成为武将中很少见的与诸葛亮对着干的人。诸葛亮考虑蜀国人才欠缺,并未和他计较。
诸葛亮死前的遗命,鲜明表达这种思想。他考虑到魏延必然发生变故,因此遗命众将,魏延如果抗令不遵不愿撤退,不要管他就是。可见两人关系紧张到何种程度,对他是既不满又无奈。
第四个人是大将关羽。关羽在蜀汉武将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能力最强,声望最高,但脾气也最坏,居功自傲,骄狂自大,诸葛亮身为上司,时时刻刻得看着他脸色行事。就连刘备想给黄忠升官,诸葛亮都吓得赶紧阻拦,生怕因此惹恼关羽。联吴抗曹是蜀国的立国之本,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精华,关羽却明目张胆予以违背,最后陷入孙权和曹操两面夹攻,最终兵败身死。他一死纯属咎由自取,但荆襄失守不但断送刘备半壁江山,更使得统一天下的大计化为泡影。蜀汉从此开始走起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