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关羽正处于其军事生涯的巅峰,但也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在襄樊的北伐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败。关羽的这次失败究竟为何如此迅速?这场战役中,徐晃的巧妙战术又是如何让关羽陷入困境的?
219年七月,关羽率军北上攻击襄樊。曹操闻讯后立即下令于禁率七军前去解围,而徐晃则被部署为后方预备队,驻扎在宛。就在于禁到达前线不久,他的七军便被关羽彻底击溃,整个部队在瞬间瓦解。解救樊城的任务突然落到了徐晃的肩上。
然而,对于徐晃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挑战。相比于关羽,徐晃的部队并不算强大,许多士兵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新兵。同时,曹操虽然可以提供一定的后援,但其他的部队要么刚刚从汉中撤出,正在关中休整,要么正在淮南一带防御孙权,根本无法迅速支援徐晃。
此时,关羽的军队刚刚大破于禁,士气正盛。面对关羽,曹操自己也显得信心不足,不仅重新调集徐晃的资源,还紧急召东线的张辽等部赶来,并亲自表示有意南下救援。曹操作出了部署,期待对形势的掌控能有所改观,但却并没有确定性的信心。
尽管如此,徐晃在接到命令后,一面急速赶到樊城西北的阳陵坡,一面谨慎地等待后续援军的到来。此处距离樊城仅8里,他仔细观察形势决定不过早进攻。关羽则选择了继续进攻樊城,而非立刻袭击仅8里之遥的徐晃。
关羽利用樊城的攻势,部署部分军队驻扎在偃城,以此作为对徐晃救援的屏障。徐晃没有直接进攻,而是巧妙地选择了尽量避免被关羽的虚实计策所诱导。他佯攻偃城,构筑堑壕,形成切断骑兵后路的假象,迫使关羽为避免被困而撤退守军。徐晃以此巧妙策略,突破第一道阻击线,逐步向樊城靠近。
然后,徐晃根据形势改进策略,他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在占领偃城后,逐步谨慎地布阵,将营盘推到距离关羽大营仅丈许的地方。此时,双方阵营均牢固且具有工事,谁都不敢贸然进攻,陷入僵持。
在这严峻时刻,内部矛盾逐渐显露。诸将因担心樊城失陷而抱怨徐晃不立刻出战。徐晃虽然武勇,但仅凭自己很难压制众将的纷争,此时有亲信赵俨站出来说理:关羽围困坚固,贸然进攻只会徒增伤亡,反不如稳住局势,等待后援到来,形成里应外合,再图一举获胜。同时,赵俨还承担所有可能出现的战败责任,成功稳定了部队士气。
徐晃拿到了充足的时间,他秘密通过地道将书信射入樊城,与城内曹仁多次沟通情况,并射信至关羽营中姻亲关系的相关信息,制造心理压力。在可靠的沟通下,徐晃终于迎来了增援部队。
徐晃决定利用声东击西的战略,先假意进攻北围头屯,吸引关羽军队。当关羽抽调精兵救援时,徐晃真正的攻击目标是四冢屯。如此一来,关羽急忙转移,不料正中徐晃的圈套,被在行军途中遭遇攻击,激烈交战,关羽节节败退。
最终,徐晃紧紧追击关羽,一路冲破其层层围堑,彻底打破关羽的防御,成功解了樊城之围。关羽的退兵令这位英雄遗憾退出了襄樊战场,而徐晃则凭借灵活运用战术、勇气与智慧,载入了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