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文史研究者发给我《地舆图考》文献,并告诉我,该书首序为在任广德知州、次序为广德在任学正,一本文献首序次序同为广德州官,实属罕见。笔者就首、次序两位撰写者身份加以略考。
一、首序撰者广德知州张崇
清代史学家龚柴《地舆图考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首序(全文见下图)落款为“光绪癸末岁赐同进士出身知安徽广德州事中州张崇一峰甫撰于石封官廨”。
张崇(1882-1905),字宗山,号一峰,别号香桌,河南郏县县城东南三十里张店村人。十六岁县试第一入库(秀才),十八岁乡试第名食气,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并拔贡,咸丰二年(1852)进士。
光绪八年(1882)至光绪十二年(1886),由刑部主事外放广德州(今安徽广德市)知州,
光绪十二年(1886)九月调署滁州州,任毕致仕,时年六十有六。
张崇在《地舆图考清》序末所及“甫撰于石封官廨(官署)”这句话,估计许多人不知道“石封”是什么地方,石封,代指广德县,为广德古县名。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置石封县(治今安徽广德桃州镇),属宣城郡。
(图片说明:郏县张店村张氏为西汉政治家张良后裔,名人辈出,至清代长盛不衰,上图清咸丰六进士张崇宅院遗址)
二、次序撰者广德州学正吴慎旃
《地舆图考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次序(全文见下图)落款为“光绪癸末岁初伏广德州学正甲子科举人泾吴慎旃甫撰”。
吴慎旃,字定孙,泾县茂林人,1851年—1861年间入举,授知县,1862年下第,投笔从戎。
清光绪四年(1878年)二月,任广德州学正,
“性正真而忠厚,淡于名利。”吴慎旃寿终八十有余,一生勤于笔耕,遗有诸多诗词、楹联作品《秋兴排律》《陔兰堂诗钞》《五经试帖》《不系斋赋钞》等文集。其创作了许多名楹作品,如
在宣城敬亭山邀月轩廊柱上的楹联:“如何邀月问天,想是平生知己少;只可以诗下酒,懒开醉眼看人忙。”
宣州穿云亭“近仙人居,且慢吟风弄月;此高会地,何分清圣浊贤。”
吴慎旃为茂林吴氏名门望族,自北宋迁居以来,人文蔚起,堪称泾县第一家,美术大师吴作人、文学家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并称“茂林三吴”。
泾县民族英雄吴伯良为吴慎旃之子。吴伯良(?一1895),吴慎旃子,1878年,随父到广德州学堂读书,时年十二岁左右,相对于是现在的小学生。
甲午(1894)中日战争爆发后,他义愤填膺,投笔从戎,任北洋水师提督衙门在丁汝昌身边文案(秘书)。1895年2月17日,日军攻克北洋水师基地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为了舰艇不让日军所获,下达了凿沉全部战舰的命令。提督丁汝昌和舰长邓世昌英勇奋战,最后壮烈殉国。剩下的吴伯良斯报以殉国之决心,身先士卒,指挥余部顽强抵抗,击毙日军士兵多人,守住阵地。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仅30多岁。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全权代表于1895年4月17日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至此后,中华民族进一步堕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
三、讲好广德故事
广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岁月的长河中,无数外地人在广德工作、学习、生活过,他们为广德这座历史名城增添了
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传承和发展广德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本文中简介的
张崇、吴慎旃及其子吴伯良,仅仅是无数外地人在广德的普通代表。
讲好广德历史故事,传播广德历史文化,让人们读懂广德,促进广德文化融合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徐厚冰//部分图片信息来源媒体平台公开渠道,版权归原创作者,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收悉后我们将立即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