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换,风云变迁,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后世人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和奇迹,引得无数后人穷其一生都想要恢复历史的原貌。
随着近几年来考古工作的进展,很多历史上的未解之谜也慢慢被揭开,其中有很多新的发现颠覆了我们的认知,但这也正是历史和考古事业的魅力所在。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去伪存真,这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也是留给后世无尽的财富。
通过研究发现,史书中对汉朝历史的记载有些地方是不相符的,作为早于后世史书的典籍资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记载的真实性。其中,有关汉朝初期著名丞相萧何的人生经历有些新的记载,也让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了这个大汉丞相的传奇人生。
一、汉朝的股肱之臣
萧何生于秦朝,幼年时家境贫寒,但他聪明好学,从小很有政治理想。可是,由于家境过于普通,即便能力出众也难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本来,萧何的人生将没有任何的出奇之处,可是秦始皇招纳读书人辅助地方官员的政令却让萧何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当时,萧何所在的沛县县令公开招贤纳士,而萧何当时已经在沛县小有名气,就这样,他如愿地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其实,萧何能成为官吏运气成分实在太多,而他也明白这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工作时小心翼翼,生怕出错而丢了官职。
虽然萧何在工作上谨小慎微,但他为人却十分仗义,喜欢交朋友,也在这个时期,他结识了当时还是小混混的汉高祖刘邦。俩人关系很好,萧何经常帮助刘邦,当刘邦要去服役的时候,只有萧何给他的钱最多,这也让刘邦在心中感念了半生。
后来,秦朝的统治越发严苛,百姓无以为生,各地相继爆发起义,刘邦也逃回了沛县揭竿而起。
作为曾经的老大哥,萧何非常果断地追随了刘邦的脚步,也成为刘邦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萧何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在刘邦攻占汉中之后,其他人都在忙着搜刮财产,只有萧何在整理秦朝时期的典籍和法度,他明白,未来刘邦开创国家,这些法度都是有用的。
刘邦非常信任萧何,也愿意听从萧何的建议,将所有后勤和民生的工作都交给了萧何处理。
这些工作虽然
烦琐,但却是一国之根本,刘邦将萧何当成了自己的管家一样看待。
萧何也没有让刘邦失望,不仅见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还妥善处理了各地方的关系稳定,使刘邦没有后顾之忧,但萧何也做过错事,他听从吕后担心韩信谋反的想法,与吕后合谋,设计杀死了韩信,这件事之后,萧何成为了大汉的丞相,是刘邦亲口承认的股肱之臣。
可是,但就是一样一位忠心的老臣,也没有逃过帝王家的是非曲直。
二、为民为国却晚节不保
萧何成为丞相之后深感刘邦的知遇之恩,更加努力地处理政务。
他为官清正廉洁,又爱护百姓,在民间的威望非常高,几乎到了与刘邦同等的位置。
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萧何的威望一天天地提高,让刘邦感受到了威胁,而恰逢此时曾经的老臣黥布起兵叛乱,刘邦气急,决定亲自出兵征讨,临行前他将国家交给萧何打理,又派遣了500名兵士保护萧何的安全。
这个举动看似在保护萧何,实则是在监视萧何的一举一动,刘邦带兵出征,每天都要询问手下萧何每天的动向,而萧何却不自知。
后来,萧何手下有一人,是秦朝时期的东陵侯,他看出了刘邦的意图便直言劝说萧何要降低自己的威望,这样才能让刘邦放下戒心,才能保全自己。
其实,以萧何的聪明又何尝看不出这是在监视自己,但他与刘邦结识多年,又尽力辅佐,他从内心里不愿相信刘邦会真的如此而已。此时听到东陵侯的话,又回想曾经的一些老臣的下场,他才真的醒悟过来。
为了能保全自己,萧何开始利用职权,以权谋私,侵占百姓的财产,又接受商人的贿赂,曾经那个清正廉洁的萧何彻底变了样子。
在刘邦得胜回朝的时候,远远在城门外就集结了众多的百姓告御状。由于萧何曾经是个好官,如今变坏了更加令百姓气愤,一番添油加醋地告状把萧何描绘成了十恶不赦的昏官。刘邦早已得知萧何的所作所为,并不惊讶,只是叫来萧何对质。
萧何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还光着脚到刘邦面前请罪。
刘邦也深知萧何的为人,也没有过重的处罚,只是关在牢里让萧何反省自己。过了一段时间后刘邦有所悔悟,这是萧何在自保,于是将他放了出来。
自此,萧何自毁名节要求自保的闹剧才得以收场,而之后的萧何也更加地谨慎,刘邦也给予萧何爵位以示信任。
三、世事变迁
萧何自毁名节之后,刘邦越发地信任萧何,还封赏爵位,令子孙世袭罔替,也算是安享晚年,而汉朝经过四百年的发展也逐渐没落,成为过去。
世事无常,在汉朝灭亡了二百年之后,刘邦的后人又一次登上帝位,虽然无法与汉朝相比,但也不落先祖名声。
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当时萧何的后人萧道成却野心勃勃,趁着刘氏兄弟内乱之际,颠覆了刘氏政权,建立了新政权。至此,君臣之位逆转,而萧家后人也出了许多优秀的帝王,共传承21人称帝。
刘家与萧家的缘分时隔百年之后再度交织在一起,但君臣异位也算造化弄人。
倘若刘邦与萧何知晓其后世子孙如此行为,是否又会还如从前那般亲密呢?刘邦当年处心积虑为后世铲除威胁,当得知汉朝终将灭亡,又会不会当年的决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