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黄梅戏的起源似乎有一个共识,即起源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然而,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基于历史资料不充分或某些专家选择性使用史料的结果。
《中国戏曲志·安徽卷》记载:“清道光年间,黄梅戏传至皖西,且已风行,当时仍称采茶花鼓。”《宿松县志》也记载:“十月立冬后,农功寝息,报赛渐兴,吹幽击鼓,近或杂以新声,溺情惑志,号曰‘采茶’。”这些描述或许就是后来推测“黄梅戏发源于皖、鄂、赣三省交界”的来源。然而,道光八年(1828)版的《宿松县志》中提到的“采茶”新声,只能算是一种“采茶”的萌芽。
所谓起源,指的是事物产生的根源。既然专家指出黄梅戏由“采茶”而来,选择《宿松县志》作为参考并无不妥,但不能忽视起源的时间顺序。在道光八年前的道光五年(1825)《怀宁县志》中,早已记载了“采茶灯戏”:
道光五年(1825)《怀宁县志》风俗志记载:“人日……乡村灯戏率以是夜出焉。自人日至元夕,乡中无夜无灯,或龙、或狮、或采茶、或走马,第取磔攘之意。”这里明确记载了“乡村灯戏”,其中包含了“采茶灯戏”和“走马灯戏”。这一记载表明,早在道光五年之前,怀宁的“采茶灯戏”和“走马灯戏”已经成形,只不过是在灯会中演出。
不知是由于当时信息不发达,专家们未能找到道光五年的《怀宁县志》,还是选择性回避了这一历史记载。(民国七年《怀宁县志》抄录了道光县志的风俗志,上面已标明出自道光志,因此有理由认为是专家们选择性回避。)2009年安徽花重金出版的洋洋二百五十万字的《中国黄梅戏》一书,似乎也未引用道光五年(1825)《怀宁县志》风俗志记载。
著名黄梅戏音乐家、理论家、著作家王兆乾先生在八十年代的的作品《黄梅戏的形成及其在安庆的发展》中提到:“黄梅戏在安庆农村盛行,大致在徽班晋京之后。由于徽调备受各地欢迎,徽班艺人相继外流,黄梅戏乘机而起,逐渐走出灯会,进入乡村市镇,最后进入安庆。”此外,他在《灯·灯会·灯戏》中还记录了怀宁的“牛灯戏”、“竹马灯戏”、“车灯戏”等。然而,王兆乾先生却未引用道光五年(1825)《怀宁县志》风俗志中关于“采茶灯戏”的记载。另王先生在《黄梅戏的形成及其在安庆的发展》一文中引用《皖优谱》中关于“黄梅调”的记载,却省略了“他省无此戏”的重要文字,可见当时的专家在史料的引用上在有意回避。
《怀宁县志》除了记载“采茶灯戏”外,还记载了“观灯”风俗的传承:“启、祯之际,淫侈日长,始于大家,华糜相尚,竞渡、观灯,趋走如鹜,糜费无算,閭阎之民,转相倣傚……”这些史料表明,明末时期,安庆地区的社会风气日渐奢靡,豪门大户竞相攀比,民间也争相效仿。其中,竞渡、观灯等民俗活动盛行,为灯戏声腔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
从《怀宁县志》的两则记载,我们可以顺着线索找到黄梅戏起源的种子,有史料显示:明末时期,阮自华写有两首明末安庆灯会的诗,描写其“阮氏家班”参加灯会表演“绝调”。而阮自华又在怀宁黄梅山有“别业”,并被称为“皖上曲派”鼻祖,其具有深厚的戏曲艺术素养,灯会、绝调、戏曲素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安庆地方戏曲的重要源泉,这也正是安庆地方戏黄梅戏的起源。
从上述资料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资料缺乏,加之一些专家望文生义,使得“黄梅戏发源三省交界”的谬论逐步成为所谓共识。当今信息发达,正确的史料已经证实了“黄梅戏发源于三省交界”是一个伪命题。黄梅戏真正起源地是安庆(安庆与怀宁自南宋开始就府县同治),源于明末安庆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