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用了多少兵力?是倾巢而出的七十五万,还是象征性的五万人?是真要一举灭吴还是只想吓唬一下孙权,让他乖乖把荆州还回来?
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综合各方史料,可以看出,刘备只带了五万人马,当时在世的马超赵云魏延根本就没离开自己的防地,黄忠两年前就病死了,所以刘备伐吴,没有大将,没有参谋,更没有倾巢而出的七十五万大军,因为蜀国当时全部人口也就五十万上下,全填进去都不够。
我们都知道关羽是刘备的亲信大将,但也仅仅是一个亲信大将而已。“桃园结义”的头,是罗贯中代他们磕的。
如果真的是为关羽报仇,就不会在关羽被杀两年后才起兵伐吴——关于被杀是公元220年初,而刘备起兵是在公元222年春,两年内刘备并没有提起报仇雪恨之事,只是在许靖等人拥戴下,登基称帝,改元章武,大封功臣。
我们有理由怀疑,刘备伐吴,是在诸葛亮催促下进行的,因为只有“跨有荆益”,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布局,而失去了荆州,不但刘备的地盘缩水了一半,诸葛亮的“隆中对”也成了无源之水。
所以史料上只有赵云出面反对伐吴,而诸葛亮的态度被“为贤者讳”了。
刘备伐吴,只带了五万人马,比诸葛亮任何一次兵出祁山都少,一方面是因为刘备实在拿不出太多兵力——当年加上荆州,刘备辖区三十万户一百万人口,而且汉中初定,曹魏虎视眈眈,必须重兵防守,南方西凉都不稳定,马超魏延都抽不开身,他们的部曲自然也难以抽调,赵云要留守大本营,兵力也不能少了。
刘备伐吴,前期既没有决战,也没有大规模会战,刘备把五万人“连营七百里”,其实既是一种无奈之举,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作为三国时期的杰出军事家,刘备对其中的利弊是有分析的。只可惜刘备的虚张声势没有吓住孙权,反而被“火烧连营”,丢掉了几乎所有的战略物资。
综合史料来看,夷陵之战只是击溃战,七百里连营的优势这时候显现出来了:前方溃败,后方有足够时间撤退。
刘备撤退到永安,实际是想重整旗鼓,没想到一病不起,这才留下了“火烧连营、七十五万大军覆没”的后世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