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国的古代圣贤王,大家的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尧、舜、禹、汤、文、武这六个名字。说实话,他们那会儿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国王。更确切地说,他们更像是部落联盟的酋长,没那么大的权力范围。只不过这些部落首领特别有品位,既不搞人肉宴,也不跳着火堆绕圈,而是和平共处,秉持大公无私,靠着一个神奇的制度——禅让制来交接权力。
禅让制的操作方式其实简单:当时的统治者会在自己感到“力不从心”时,挑选一个能力更强的人来接替自己。重要的是,这种交接并不一定有血缘关系。比如,尧和舜之间压根儿没有亲戚关系,顶多算是上下级、同事兼朋友。尧看中了舜的能力,尤其是在家庭危机中的表现。舜不仅能躲开暴力的父亲、毒舌的后母和心狠手辣的弟弟,还能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孝顺,真是“心灵鸡汤”的代言人。说得简单点,舜是智商和情商都高的那种人,尧自然就决定将权力交给他。
而禅让制的第一阶段,尧把自己位置交给舜,后来舜又把权力交给了禹,这一切看起来像是和平交接的好榜样。然而,好景不长,到了禹那一代,问题就来了。禹本来准备继续禅让,把位置交给舜的儿子伯益。可伯益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觉得自己“功力不够”,于是主动放弃,提议让禹的儿子启来接手。聪明的启根本不想做配角,一下子就接管了整个王位。
在公元前2070年,启成功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建立了夏朝,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诞生。最初,部落联盟的首领变成了国君,这一切看似风平浪静。然而,启当上王位后,深陷“权力的滋味”,渐渐迷恋上了这种感觉,甚至认为王位是属于他的家族的。于是,他决定拒绝继续禅让,开启了王位世袭制。这一变革,也意味着“家天下”的模式正式开始。
接下来,启的后代逐渐接受了“王位世袭”的理念,这种体制一直延续下来,直到1912年才宣告结束。宣统皇帝宣布退位,王位世袭制才算彻底结束。大家常说“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句话的历史背景可不短。从启到宣统,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俨然成了一个老传统。用现在的眼光看,真是“家族企业”的典范。
夏朝建立后,传说中的都城位于阳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地理位置的范围,大概就是今天的晋南、豫西一带,实际上还算是个小部落,面积不大。说到夏朝,大家总会加上“传说”二字,因为历史上的确没有实质性证据证明它的存在。我们了解历史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看书,读历史典籍;另一种则是通过考古学来找证据。然而,考古学往往比书面资料更有说服力——毕竟口述的历史谁也说不准。
说到夏朝,大家心里自然有个疑问:怎么证明它存在呢?有没有出土文物可以证明夏朝确实存在?像商朝,我们挖出了甲骨文,周朝的文物也多得不行,但夏朝就没那么幸运了。至今为止,没有任何考古证据能够证明它的存在。也正因为如此,香港和台湾的历史书大多是从商朝开始写的,而不涉及夏朝。学术界至今对夏朝的存在还持怀疑态度,它现在更像一个历史谜团,和“大西洲”或“亚特兰蒂斯”一样,是个带着神秘色彩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