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帽子王是清代宗室王爵中对诸王中某些可以世袭罔替王爵的俗称。在爵位者即使因犯罪被罢免和削除爵位,这个爵位也是可以由此人亲属中的其他人继承。
清朝有十二个铁帽子王,其中康熙的儿子允祥是雍正前、中期雍正帝最倚重和信赖的大臣,被封为和硕怡亲王,雍正朝时,允祥是雍正最倚重和信赖的大臣,对雍正王朝政局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也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
怡亲王家族历经从雍正到宣统八代帝王,亲王世爵一共传承了九次,追封四人,共十三人。在清朝的历史中,怡亲王一族占据着重要地位,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掌握着晚清的命运。
那么,在清代的十二个铁帽子王中,允祥为何能脱颖而出,奠定后代家族的荣耀,怡亲王一族对晚清的命运又有何影响?
清朝的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指清朝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一种俗称,铁帽子王制度是由皇太极设立的,后来经过了顺治、康熙、雍正等多个王朝,铁帽子王已经名存实亡。直到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意识到王爵制度混乱,于是又对其作了重新审定。
清朝皇族封爵一共有十四个等级,包括和硕亲王、亲王世子、镇国公和辅国公等。封爵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因军功受封,叫军功封,凡是因为战功得到的王爵一律世袭罔替。
另一种是以皇帝直系子孙受封,叫恩封,凡是因为恩封得到的王爵以次递降,即每承袭一次就下降一等,一直到奉恩将军为止。
清朝铁帽子王的这种承袭制度将它与一般王爵划清了界限。
清代十二家铁帽子王的始祖与当时朝政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虽然是亲王,但是却有很多约束,实际上过着富贵但不十分自由的生活。
在清朝三百年间,爵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是十二家,这十二个铁帽子王的获得来源,有的是因为军功,有的则是因为和皇帝的亲密关系。
其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子孙。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这四家亲王与其他因为军功受封的亲王不同,他们之所以成为铁帽子王,是因为他们与皇帝的特殊关系。
第一代恭亲王是奕?,奕?是清宣宗的第六个儿子。宣宗本想在四皇子奕詝与六皇子奕?两个人中选一个继承皇位。后来四皇子奕詝被选上了,就是后来的清文宗。奕?被封为恭亲王。
醇亲王的始祖是奕譞,他是清宣宗的第七个儿子,咸丰时期被封为醇郡王,他的福晋是慈禧的妹妹。同治十一年被封为醇亲王。
庆亲王奕劻是清高宗第十七个儿子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刚开始被袭封为辅国将军,咸丰时期被追封为贝子、贝勒,光绪十年被封为庆郡王。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时候,他被封为庆亲王。
还有一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就是怡亲王允祥,他在雍正王朝占据着重要地位。
允祥在雍正朝的重要地位
雍正朝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整治了康熙末年的各种社会危机,同时也为乾隆时期繁荣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允祥作为雍正帝最倚重的大臣,在雍正朝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允祥是康熙的第十三个儿子,生母没有很好的位份,而且英年早逝,所以他在众多皇子中并没有身份优势。
但是允祥从小就很聪慧,无论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是骑术和剑术的学习,允祥都比其他皇子学得要快。
在成长的过程中,允祥还形成了优良的道德品行,对兄弟友爱,对长辈尊敬,对百姓也怀着一颗悲悯之心。
因为允祥的突出表现,康熙很是信任和宠爱这个儿子。但后来,在“废太子事件”中很多皇子被牵连,允祥也在康熙面前完全失宠。
雍正帝胤禛比允祥大八岁,他们虽然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但他们的感情很好,胤禛即位以后,就把允祥从宗人府放了出来,还封允祥为和硕怡亲王,让他管理户部三库,后来又让他管理户部所有事务。
允祥后来还负责过会考府和直隶营田事务。1729年,雍正成立军机处,允祥为军机大臣。
允祥在康熙朝生活了三十七年,但是在这三十七年中,他前十三年只是陪着康熙参加一些活动,并没有在朝中担任职务。
他在雍正朝生活了八年,但这八年期间,他因为雍正的信任,施展出了很多政治才能。
首先,允祥对国家的财政进行了整顿,他总理户部,追缴亏空,革除弊政,增加了国库的收入,缓和了社会的矛盾,有效解决了康熙后期财政混乱的情况,奠定了清代鼎盛时期的经济基础。
其次,自1725年起,允祥负责营田水利相关事宜,他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并且对当地水利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为当地百姓解决了很多困难。
此外,允祥还向雍正举荐了很多贤人。康熙的第十七子允礼本来和雍正很是疏远,允祥在发现了允礼的才能后,便上书给雍正,希望雍正能够重用允礼。而允礼也不负众望,为雍正朝做出了很多贡献。
然后,允祥在外交上也担任着重责,例如传教士的外交事宜。1727年,允祥会同大学士讨论了是否撤销南洋贸易禁令,经过他们不断地反复论证和权衡利弊后,从而解除了南洋贸易的禁令,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的互通有无。
允祥之所以能赢得雍正的倚重和信赖,除了这些政治上的贡献外,他谦恭谨慎的做人态度,尽忠职守的工作态度都让雍正帝对他赞赏有加。
而且,允祥能够时时揣摩出雍正的心意,可以对雍正投其所好,这些都成为允祥在雍正朝获取重要政治地位的原因。
因为允祥事事亲力亲为,最终高负荷的工作量压垮了他的身体,与1730年去世。雍正帝为了表彰和几年允祥的功绩,特准许允祥恢复其“胤”字,这在讲究避讳的朝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怡亲王一族的发展以及对晚清命运的影响
允祥的王爵在1723年,雍正帝就已经下旨特恩世袭罔替。后来又下令对允祥的恩典,后世子孙不可消减。
怡亲王的王爵一共承袭了九次。允祥的后世子孙无论是才能还是为人处世的能力,都远不及允祥。但因为允祥的原因,怡亲王一族始终是朝中显赫的家族。
在晚清时期,第五代怡亲王载垣在朝中地位很高,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掌握着晚清的命运。
1861年,咸丰皇帝病死于热河行宫,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同时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瑞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个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控制政局,辅佐年方六岁的皇太子载淳登基。
8月25日,内阁先颁布了立皇太子载淳为新任皇帝,以及以载垣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的诏书,紧接着又颁布了咸丰帝驾崩的消息。
这样一来,咸丰帝死后,清王朝的最高权力就落在了“顾命八大臣”的手里,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被排除在外。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慈禧太后和奕?结成了同盟。
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为了夺权,她在咸丰帝病逝之前就安排人把“顾命八大臣”在避暑山庄的活动,以及咸丰帝病危的消息送到了在京的奕?的手里,提醒他做好政变的准备。
咸丰帝死后,“顾命八大臣”用小皇帝载淳的名义发布了诏令,命令奕?仍然在京办事,可是奕?请求去热河。“顾命八大臣”知道奕?来者不善,就找理由回绝了奕?的请求。
9月5日,奕?不顾“顾命八大臣”的阻拦,借口为咸丰皇帝奔丧,到热河同慈禧太后商定了政变计划。
9月12日,奕?赶回北京,加速准备政变计划,15日,慈禧太后示意朝中大臣上奏让自己垂帘听政。这遭到了载垣和肃顺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清朝的皇位代代相传,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而且,先王设置“顾命八大臣”自有深意。
这次对决,以慈禧太后失败告终,但是“顾命八大臣”却在策略上犯了很多错误,给慈禧太后创造了上台的历史机缘。
首先,“顾命八大臣”没有掌握军权,其次,“顾命八大臣”忘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惨痛的历史教训。
当时慈禧太后和小皇帝载淳都在掌握在“顾命八大臣”的手里,如果慈禧太后奕?昭告天下说“顾命八大臣”挟持了他们,那么“顾命八大臣”就成了乱臣贼子,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9月23日,慈禧太后想要带着载淳回北京,“顾命八大臣”不同意,但慈禧太后坚持,载垣和肃顺等人无可奈何,只能同意。载垣和瑞华随同两宫太后和载淳抄小道回京,肃顺则护送咸丰皇帝的灵柩从另外一条路回京。
11月1日,慈禧太后一行到达北京,朝中大臣都出去迎接,慈禧太后在众大臣面前哭哭啼啼,哭诉载垣和肃顺等人飞扬跋扈,对皇位图谋不轨。
第二天黎明,奕?和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下旨免去了“顾命八大臣”的“赞襄政务”的职务,然后又重组了军机处,奕?成为新的军机大臣。
11月8日,载垣和瑞华上吊自杀肃顺被砍头,其他“顾命八大臣”成员被各处职务或者流放出去。
以载垣为首的“顾命八大臣”虽然最后败给了慈禧太后,没有成功阻拦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但是也在一段时期里掌握着国家的大权,掌握着晚清的命运。
结语
怡亲王允祥靠着自己的政治才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行得到了雍正的倚重和信赖,也为他后世的荣耀奠定了基础。
第五代怡亲王载垣之所以能得到咸丰皇帝的信任,被任命为“顾命八大臣之一”,掌握着朝政,除了载垣本身的政治才能,也与怡亲王家族的荣耀有着莫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