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我国一部非常强大的书,无论你是强大还是弱小,无论你是个人还是团体甚至国家,都可以得到许多东西。甚至一句话就能解决许多问题。例如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英国和法国同样可以不必看《道德经》也有类似思维。因为这种思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竞争时,根据自身的条件都会采用的智慧。
有许多人,特别是具有“下棋思维”的人,总觉得美国的历史还不到三百年,他在战略智谋上是不行的。然而,他的“历史之母”英国则已经有了15个世纪的历史。在“智谋”方面,谁都不比谁傻。我们可以利用上面那句话实现自强,他们也可以。因为,人类的智慧达到几百年这个程度后,其实没有多少差距。
关键成败就是骄傲心理导致闭关、享乐思维,导致智慧降低。或者不敢拔剑,失去自己地位的自私心理。
那么,英国和美国是怎样运用这一战略的呢?
英国利用“大陆均衡”政策,在强势时代打击最强大的竞争对手,由此,保持三百年霸权
在20世纪之前,美国的经济、军事潜力没有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日不落帝国的主要敌人是法国、沙俄、德国。由此,英国实行一种大陆均衡政策,也就是欧洲大陆不能出现霸主。
作为英国殖民世界的大后方,欧洲大陆出现霸主将是对“殖民地地”拥有致命性打击的情况。所以,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法国实力快速扩张,特别是出现军事天才拿破仑皇帝(1769—1821),英国联合沙俄、普鲁士、神圣罗马帝国等欧洲大陆强国与法国大战七次,终于在1815年彻底打牌拿破仑,这场战争打了22年。
拿破仑战争只是“大陆均衡政策”的终结,在这之前英国都看似“中立”,其实质就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最强大竞争国有矛盾的国家进行各种挑拨,使大陆上的各强国之间斗争,自己看似不管实际上是在暗中积攒实力,等待最强大敌人被削弱之后,再进行打击。
之后对付沙俄、德国也是如此。打败拿破仑的“第一功臣”是沙俄,一场入侵沙俄导致法国60万联军被打残。沙俄成为“欧洲宪兵”,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再次祭出“大陆均衡政策”。1853年,沙俄与土耳其进行“第九次战争”,结果英国和法国突然杀出。打败沙俄后,俄罗斯再无实力与英国竞争。
对付德国也是如此,结果导致“一战”爆发、“二战”也因此再起。“二战”后,打败了一切对手的英国,终于因为在科技竞争中失败、不断战争中自身骄傲心理和实力下落,日不落帝国的世界第一地位被美国彻底替代。
美国利用“孤立主义”政策,终于借助“二战”的机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当美国在1900年前后经济世界第一,特别是“一战”后英国和法国的力量受到抑制,德国实力受到重大损失,美国在此情况下,系统通过巴黎和会来获取“世界话语掌控权”。结果英国、法国、意大利对美国意图进行重大打击,威胁美国如果敢给欧洲做主,那么,欧洲就去美洲。
在此情况下,美国立刻进入“第三次孤立主义”政策时期,同时退出自己一直主张建立的国际联盟。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形成于建国初,那时美国国力衰微,只有13州地盘。在此情况下,美国只是专心打造自己的实力,根本在国际事务上不怎么发生。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已经强大一些的美国,面临分裂危险。为了防止欧洲强国干涉内战,美国再次表面上实行“孤立政策”,对外事务上比较示弱。
“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美国的实力已经够强大,所以意图借助“国际联盟”成立掌控世界华语权。但是在英法意打击下,美国退缩了。但嘴上说“孤立”,实质上有做了什么?
美国积极对拉美国家进行经济殖民,彻底奠定了在美洲的霸权;在亚洲、欧洲也是积极培植经济力量,对军事力量表面上是不怎么使用的。但实际上,美国的军事科技却快速增长。美国的军工业制造力量之强大,很快超过英国、法国之和。
由此可见,英国和美国的所谓“孤立”,所谓“不关心世界”都是假的。前者是在背后挑拨各国,让各国各自发生内斗,自身获得发展。后者,则是表面不再“关心霸权”,但实际却在增强内功,以待时机“一统江湖”。这个时机就是“二战”。
综上所述,每个国家的智慧都不低,只是因为自身的自傲、自私行为导致智力降低。因此,国家竞争的胜利不能依靠别人的错误,应该靠自身的自强自尊自爱自立获得真正成功。“下棋思维”是一种很无聊的思维。
叶利钦最清醒时刻:提前半年辞职,换普京三个月总统生涯
美国只敢打小国?非也非也,百年军事称霸大小都战斗过
苏联历史中谁最关键?列宁奠定基础,斯大林则是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