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清朝之所以走向覆灭,除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和外部冲击外,还有一点,就是缺少雄才。
殊不知,在晚清时期,有这样一个人物,他被认为是“满清最后的支柱”,是满清末期的军事天才。
临终前,他曾发出叹息:“我一死,大清必会灭亡!”没成想,这声哀叹竟一语成谶,没多久大清就亡了。
那么,此人是谁?为何他的生死会与大清王朝的兴衰存亡紧密相连呢?
此人,便是满洲镶黄旗后裔,爱新觉罗·良弼。
1912年1月26日,正值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良弼与众多宗室贵族、功勋重臣齐聚陆军部署衙门,共商时局。
不知不觉间,天已渐渐擦黑,与会众人纷纷起身告别,各自散去,良弼亦乘坐马车,准备前往红罗厂。
这时,良弼察觉到身后似乎还有一辆马车,片刻之后,对方递来一封名帖,良弼定睛一看,竟是好友“崇恭”的名片。
由于崇恭与良弼交情匪浅,他并未多想,便邀请对方一同前往府邸一叙。两辆马车一前一后,缓缓驶向良宅。
待马车停稳,那位自称“崇恭”之人急匆匆地走向良弼,声称有紧急机密之事需当面禀报,希望良弼能稍作停留。
良弼闻言,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惑:有何要事不能到府邸中详谈,非要在此地耽搁?再者,他对崇恭的声音再熟悉不过,可眼前之人的声音却如此陌生。
一股不祥的预感瞬间涌上心头,良弼定睛打量眼前之人,心中顿时大惊失色,高呼道:“有刺客!”
言罢,良弼飞一般地迅速逃离,刺客见事情败露,也不再伪装,拔腿便追,同时从怀中掏出一枚炸弹,毫不犹豫地朝良弼掷去。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硝烟弥漫,但因炸弹投掷得过于靠前,并未直接击中良弼。
刺客不甘失败,再次掷出一枚炸弹,伴随着又一阵震耳欲聋的轰响,石阶被炸得稀碎,周围的侍卫及马夫被当场炸死,良弼的左腿也被炸断,血流满地。
那么,这位刺客究竟为何要对良弼下手?良弼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竟会引来如此致命的杀机?
在史学界中,“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被视为清王朝崩塌的两大导火索,鲜为人知的是,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同样不容忽视,那便是“良弼之死”。
良弼虽并未在历史的舞台上占据多大地位,他的出现也只是“昙花一现”,但他的确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是封建王朝的“末日孤臣”。
他具有皇族血统,但其家境却并不富裕,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只留他与母亲相依为命。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良弼到底是皇室宗亲,相比于平头老百姓,他的人生道路自然多了几分机遇。
1899年,良弼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求学之旅。四年后,他学成归国,投身军界,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他主持军务,建立新军,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与铁良等人有着“清季干将”之称。
在日本留学期间,良弼就已经意识到参谋部的重要性,清政府也以良弼为“谋主”, 遵循他的建议,效仿日本参谋部建立了军谘府,良弼被任命为禁卫军训练大臣。
当时的良弼,没有其他的想法,就是想一门心思地做一个军人该做的事情。据良弼的一个日本友人回忆:
“他年轻、能干,军事知识非常丰富,而且积极献策...... 他生活朴素,住的也很简陋,将来定能成为清国的天赋之才!”
从这位友人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良弼身上的独特气质,他朴实无华,身上丝毫没有那些皇室子弟的浮躁与骄奢之气。
良弼朴实的倒不像是个皇室子弟,经常是穿着普通长袍,从不追求奢华,最多在上面系着根代表自己是宗室的黄带子。
倘若没有发生后面的各种事件,良弼倒也是位王朝精英,可时代不会允许。良弼是忠诚的,只不过他的忠,是忠于大清的忠。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得到军权,这一时期,尽管良弼极力反对启用袁世凯,但却并未被采纳其意见。
而袁世凯的目的并不纯粹,他是有野心在的,他想利用革命党来逼迫清帝退位,篡夺革命果实,为此,他极力排挤良弼。
良弼当然不甘心,他不会让自己忠于的大清、忠于的皇帝下台的,于是便成立了“宗社党”,反对清帝退位,反对与革命军议和。
他甚至提出亲自南下领兵镇压革命,并誓言如不成功则以死谢罪。在良弼的鼓动下,“宗社党”一时之间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皇帝也似乎看到了希望,紧紧地抓住良弼这一“救命稻草”。然而,腊八节的爆炸,却彻底击碎了皇帝的希望,也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实际上,那个时候,可以说“革命时代”已经到来,革命党认为,要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清帝须得退位,而眼下最大的阻碍,有两个:
一个是袁世凯,另一个则是良弼。
在1912年1月16日之时,袁世凯被刺,只不过刺杀失败,他得以幸运逃脱;一个不成,还有第二个,就这样,良弼便成了下一个目标。
关于“良弼之死”,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良弼因伤势过重,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幸去世;
另一种说法是,袁世凯趁次机会,花费重金收买了给其医治的医生,而良弼在服下这瓶药酒后,身亡了。
临终前,良弼感叹道:“我本军人,死不足惜,其如宗社从兹灭亡何?”意思就是,自己这一死,大清也将随之灭亡。
这句话或许初听起来有些自负,但历史却证明了它的准确性。良弼的死,确实加速了历史的进程。
正如《清帝逊位诏书》中所说的那样,那个时期,共和早已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而良弼的“忠于大清”,对帝制的绝对维护,只会造成更大的战争和无畏的牺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良弼的死,成全了中国走向共和,他的这声哀叹,一语成谶。
在这之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人物——彭家珍,他便是上文提到的刺杀良弼之人。
彭家珍的父亲是一位清末秀才,他思想开明、激进,主张实业救国,彭家珍受其父影响,早早地便接触到了西方思想。
在日本留学期间,彭家珍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回国之时,携带了大量的进步书刊,虽身处清营,却心在革命。
在他的宣传、影响之下,不少人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同盟会京津支部”成立后,彭家珍担任军事部长。
正当彭家珍的革命事业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不幸被清陆军发现,遭到通缉的他,只好化名出走。
但他的革命热情并未因此消减,还在积极联络党人进行革命活动,还受到了孙中山的接见和鼓励。
先后担任旅沪支部军事副部长(筹组北伐蜀军)、北方暗杀部长等职,本来蜀军政府是想将其调到四川革命的,只不过彭家珍认为,北方是清室的根据地,这里更为重要,这才决定留了下来。
关于彭家珍暗杀良弼事件,社会上有诸多猜测:有人说,彭家珍是为了要给自己的好朋友吴禄贞复仇。
之所以有这么一说,主要是因为吴禄贞于石家庄被枪杀,而彭家珍认为,此事定于良弼脱不了干系。
还有人说,这件事是袁世凯的“借刀杀人”。毕竟良弼一死,那么最大受益人是谁?不用多说,必是袁世凯。
袁世凯本就想让清帝退位,从而实现自己的野心,要想顺利进行,当中必然不能有任何阻碍,最大的阻碍,就是良弼。
光靠自己肯定还不够,革命党的人也要参与进来,于是便找到同盟的人,表示是良弼在从中作梗,只有杀了他,才能实现共和。
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武昌起义后,清廷非常害怕,满清高官个个彷徨无计,良弼坚决主战,派兵镇压。
那么谁才是这个前线总指挥的最佳人选呢?当时选出了两人,一个是袁世凯,另一个则是荫昌。
良弼坚决反对用袁世凯,不是说他与袁之间有何恩怨,而是他早已看出了袁那背后深藏的野心,一旦重用,恐难以控制。由此,良、袁结下了梁子。
最终,清廷派出了荫昌。这荫昌也是有的说道,他曾赴德深造,学习军事,按理说一个“军事人才”总归出不了什么岔子。
实际上,荫昌只会空想,打打嘴炮,一旦上场就找不着北了,结果可想而知,屡战屡败。
没有办法,清政府只好启用袁世凯,在袁世凯的指挥下,冯国璋也来了精神,一路胜仗连连。12月1日,双方停战谈判。
当时,大多数认为,只要能让清帝下台,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国家就可以走向民主共和。
因此,也是想借着袁世凯之手去推翻清王朝,而“忠于大清”的良弼显然不会同意,便纠集了王公亲贵开始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彭家珍认为:良弼不除,战祸不息。就这样,一场刺杀行动由此展开。
为了此次刺杀行动的顺利进行,彭家珍考虑到了各方各面,做了极为细致的,保证计划层层推进。
其实,彭家珍根本没见过良弼,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为了不炸错人,彭家珍动用一切关系,终于找到了一张良弼的照片。
打从拿到照片的那一刻起,彭家珍便日日对着照片揣摩,观察细节,生怕记错。
同时,他还查到了一个与良弼关系密切的友人——崇恭。他先是以崇恭的名义给良弼发去了电报,打消他的疑虑;
然后又秘密打探良弼的住所和行动路线。为了行动方便,他为自己置办了一套清军军服,并携带手枪、炸弹等物品与同盟会的同志会和。
为了不连累大家,彭家珍与同伴并未在一家旅馆,此次行动,也是他独自一人前往。
彭家珍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两枚炸弹是用来炸死良弼的,而那把手枪则是为自己准备的——如果刺杀不成被擒,将用这把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炸弹在爆炸后,彭家珍头部不幸被弹片所伤,当场牺牲,这一年,彭家珍年仅24岁。
此事一处,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彭家珍更是被各大报纸称为“一炸胜雄兵十万者”。
1912年2月,孙中山先生追赠彭家珍为“陆军大将军”,并赞誉他为“我老彭收功弹丸”。
建国后,毛主席为其家属颁发了“永垂不朽”的烈士光荣证。
参考资料
《清史稿良弼传》
彭家珍刺杀良弼案始末- 鹿璐.北京档案
宗社领袖良弼遇刺 伤重而亡.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