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他临终前叹息:我一死,大清必会灭亡!果真去世10天后大清就亡了
创始人
2025-08-21 11:08:33
0

前言

有人说,清朝之所以走向覆灭,除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和外部冲击外,还有一点,就是缺少雄才。

殊不知,在晚清时期,有这样一个人物,他被认为是“满清最后的支柱”,是满清末期的军事天才。

临终前,他曾发出叹息:“我一死,大清必会灭亡!”没成想,这声哀叹竟一语成谶,没多久大清就亡了。

那么,此人是谁?为何他的生死会与大清王朝的兴衰存亡紧密相连呢?

腊八节爆炸案

此人,便是满洲镶黄旗后裔,爱新觉罗·良弼。

1912年1月26日,正值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良弼与众多宗室贵族、功勋重臣齐聚陆军部署衙门,共商时局。

不知不觉间,天已渐渐擦黑,与会众人纷纷起身告别,各自散去,良弼亦乘坐马车,准备前往红罗厂。

这时,良弼察觉到身后似乎还有一辆马车,片刻之后,对方递来一封名帖,良弼定睛一看,竟是好友“崇恭”的名片。

由于崇恭与良弼交情匪浅,他并未多想,便邀请对方一同前往府邸一叙。两辆马车一前一后,缓缓驶向良宅。

待马车停稳,那位自称“崇恭”之人急匆匆地走向良弼,声称有紧急机密之事需当面禀报,希望良弼能稍作停留。

良弼闻言,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惑:有何要事不能到府邸中详谈,非要在此地耽搁?再者,他对崇恭的声音再熟悉不过,可眼前之人的声音却如此陌生。

一股不祥的预感瞬间涌上心头,良弼定睛打量眼前之人,心中顿时大惊失色,高呼道:“有刺客!”

言罢,良弼飞一般地迅速逃离,刺客见事情败露,也不再伪装,拔腿便追,同时从怀中掏出一枚炸弹,毫不犹豫地朝良弼掷去。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硝烟弥漫,但因炸弹投掷得过于靠前,并未直接击中良弼。

刺客不甘失败,再次掷出一枚炸弹,伴随着又一阵震耳欲聋的轰响,石阶被炸得稀碎,周围的侍卫及马夫被当场炸死,良弼的左腿也被炸断,血流满地。

那么,这位刺客究竟为何要对良弼下手?良弼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竟会引来如此致命的杀机?

“我死则清室亡”

在史学界中,“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被视为清王朝崩塌的两大导火索,鲜为人知的是,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同样不容忽视,那便是“良弼之死”。

良弼虽并未在历史的舞台上占据多大地位,他的出现也只是“昙花一现”,但他的确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是封建王朝的“末日孤臣”

他具有皇族血统,但其家境却并不富裕,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只留他与母亲相依为命。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良弼到底是皇室宗亲,相比于平头老百姓,他的人生道路自然多了几分机遇。

1899年,良弼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求学之旅。四年后,他学成归国,投身军界,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他主持军务,建立新军,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与铁良等人有着“清季干将”之称。

在日本留学期间,良弼就已经意识到参谋部的重要性,清政府也以良弼为“谋主”, 遵循他的建议,效仿日本参谋部建立了军谘府,良弼被任命为禁卫军训练大臣。

当时的良弼,没有其他的想法,就是想一门心思地做一个军人该做的事情。据良弼的一个日本友人回忆:

“他年轻、能干,军事知识非常丰富,而且积极献策...... 他生活朴素,住的也很简陋,将来定能成为清国的天赋之才!”

从这位友人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良弼身上的独特气质,他朴实无华,身上丝毫没有那些皇室子弟的浮躁与骄奢之气。

良弼朴实的倒不像是个皇室子弟,经常是穿着普通长袍,从不追求奢华,最多在上面系着根代表自己是宗室的黄带子。

倘若没有发生后面的各种事件,良弼倒也是位王朝精英,可时代不会允许。良弼是忠诚的,只不过他的忠,是忠于大清的忠。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得到军权,这一时期,尽管良弼极力反对启用袁世凯,但却并未被采纳其意见。

而袁世凯的目的并不纯粹,他是有野心在的,他想利用革命党来逼迫清帝退位,篡夺革命果实,为此,他极力排挤良弼。

良弼当然不甘心,他不会让自己忠于的大清、忠于的皇帝下台的,于是便成立了“宗社党”,反对清帝退位,反对与革命军议和。

他甚至提出亲自南下领兵镇压革命,并誓言如不成功则以死谢罪。在良弼的鼓动下,“宗社党”一时之间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皇帝也似乎看到了希望,紧紧地抓住良弼这一“救命稻草”。然而,腊八节的爆炸,却彻底击碎了皇帝的希望,也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实际上,那个时候,可以说“革命时代”已经到来,革命党认为,要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清帝须得退位,而眼下最大的阻碍,有两个:

一个是袁世凯,另一个则是良弼。

在1912年1月16日之时,袁世凯被刺,只不过刺杀失败,他得以幸运逃脱;一个不成,还有第二个,就这样,良弼便成了下一个目标。

关于“良弼之死”,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良弼因伤势过重,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幸去世;

另一种说法是,袁世凯趁次机会,花费重金收买了给其医治的医生,而良弼在服下这瓶药酒后,身亡了。

临终前,良弼感叹道:“我本军人,死不足惜,其如宗社从兹灭亡何?”意思就是,自己这一死,大清也将随之灭亡。

这句话或许初听起来有些自负,但历史却证明了它的准确性。良弼的死,确实加速了历史的进程。

正如《清帝逊位诏书》中所说的那样,那个时期,共和早已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而良弼的“忠于大清”,对帝制的绝对维护,只会造成更大的战争和无畏的牺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良弼的死,成全了中国走向共和,他的这声哀叹,一语成谶。

在这之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人物——彭家珍,他便是上文提到的刺杀良弼之人。

“一炸胜雄兵十万”

彭家珍的父亲是一位清末秀才,他思想开明、激进,主张实业救国,彭家珍受其父影响,早早地便接触到了西方思想。

在日本留学期间,彭家珍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回国之时,携带了大量的进步书刊,虽身处清营,却心在革命。

在他的宣传、影响之下,不少人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同盟会京津支部”成立后,彭家珍担任军事部长。

正当彭家珍的革命事业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不幸被清陆军发现,遭到通缉的他,只好化名出走。

但他的革命热情并未因此消减,还在积极联络党人进行革命活动,还受到了孙中山的接见和鼓励。

先后担任旅沪支部军事副部长(筹组北伐蜀军)、北方暗杀部长等职,本来蜀军政府是想将其调到四川革命的,只不过彭家珍认为,北方是清室的根据地,这里更为重要,这才决定留了下来。

关于彭家珍暗杀良弼事件,社会上有诸多猜测:有人说,彭家珍是为了要给自己的好朋友吴禄贞复仇。

之所以有这么一说,主要是因为吴禄贞于石家庄被枪杀,而彭家珍认为,此事定于良弼脱不了干系。

还有人说,这件事是袁世凯的“借刀杀人”。毕竟良弼一死,那么最大受益人是谁?不用多说,必是袁世凯。

袁世凯本就想让清帝退位,从而实现自己的野心,要想顺利进行,当中必然不能有任何阻碍,最大的阻碍,就是良弼。

光靠自己肯定还不够,革命党的人也要参与进来,于是便找到同盟的人,表示是良弼在从中作梗,只有杀了他,才能实现共和。

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武昌起义后,清廷非常害怕,满清高官个个彷徨无计,良弼坚决主战,派兵镇压。

那么谁才是这个前线总指挥的最佳人选呢?当时选出了两人,一个是袁世凯,另一个则是荫昌。

良弼坚决反对用袁世凯,不是说他与袁之间有何恩怨,而是他早已看出了袁那背后深藏的野心,一旦重用,恐难以控制。由此,良、袁结下了梁子。

最终,清廷派出了荫昌。这荫昌也是有的说道,他曾赴德深造,学习军事,按理说一个“军事人才”总归出不了什么岔子。

实际上,荫昌只会空想,打打嘴炮,一旦上场就找不着北了,结果可想而知,屡战屡败。

没有办法,清政府只好启用袁世凯,在袁世凯的指挥下,冯国璋也来了精神,一路胜仗连连。12月1日,双方停战谈判。

当时,大多数认为,只要能让清帝下台,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国家就可以走向民主共和。

因此,也是想借着袁世凯之手去推翻清王朝,而“忠于大清”的良弼显然不会同意,便纠集了王公亲贵开始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彭家珍认为:良弼不除,战祸不息。就这样,一场刺杀行动由此展开。

为了此次刺杀行动的顺利进行,彭家珍考虑到了各方各面,做了极为细致的,保证计划层层推进。

其实,彭家珍根本没见过良弼,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为了不炸错人,彭家珍动用一切关系,终于找到了一张良弼的照片。

打从拿到照片的那一刻起,彭家珍便日日对着照片揣摩,观察细节,生怕记错。

同时,他还查到了一个与良弼关系密切的友人——崇恭。他先是以崇恭的名义给良弼发去了电报,打消他的疑虑;

然后又秘密打探良弼的住所和行动路线。为了行动方便,他为自己置办了一套清军军服,并携带手枪、炸弹等物品与同盟会的同志会和。

为了不连累大家,彭家珍与同伴并未在一家旅馆,此次行动,也是他独自一人前往。

彭家珍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两枚炸弹是用来炸死良弼的,而那把手枪则是为自己准备的——如果刺杀不成被擒,将用这把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炸弹在爆炸后,彭家珍头部不幸被弹片所伤,当场牺牲,这一年,彭家珍年仅24岁。

此事一处,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彭家珍更是被各大报纸称为“一炸胜雄兵十万者”

结语

1912年2月,孙中山先生追赠彭家珍为“陆军大将军”,并赞誉他为“我老彭收功弹丸”。

建国后,毛主席为其家属颁发了“永垂不朽”的烈士光荣证。

参考资料
《清史稿良弼传》
彭家珍刺杀良弼案始末- 鹿璐.北京档案
宗社领袖良弼遇刺 伤重而亡. 中新网

相关内容

中国建筑兴业:上半年股东应...
中国建筑兴业(0830.HK)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 财务数据...
2025-08-21 04:51:16
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
8月4日,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决赛,19岁小将刘凯45秒6...
2025-08-21 04:44:41
近三年北京延庆旅游收入年均...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原标题:延庆长城、世园、冬奥三张...
2025-08-21 04:43:00
原创 ...
中国对于丧葬有诸多的文化,最原始的丧葬依旧是土葬,但是土葬不仅要讲...
2025-08-21 04:35:06
原创 ...
三国风云人物众多,单以蜀汉为例,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蒋琬、费祎...
2025-08-21 04:35:06
原创 ...
孙权派吕蒙渡江杀关羽,看似很英勇,其实犯了很大的错误。在民间有一句...
2025-08-21 04:34:36
原创 ...
有人说三国最大的赢家就是司马懿,而事实也的确是如此,虽然当初曹家夺...
2025-08-21 04:34:32
原创 ...
一部《鬼吹灯》让无数人认识了一个神秘而又遥远的西域古国-精绝古国。...
2025-08-21 04:34:27
原创 ...
提到巾帼英雄,首当其冲的便是花木兰。而今天要说的是清末的这位巾帼英...
2025-08-21 04:34:07

热门资讯

原创 谷... 突发新闻:训练中遭受人为事故 最近,中国著名的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在训练中不幸受伤的消息引起了广...
原创 原... 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发动的战争,被认为是加快覆灭的一个原因,苏联太大,即便是闪电战,也无法用有限的资源...
原创 金... 作为中国的近邻,朝鲜给人的印象总是十分神秘的。 除了相对封闭的国家状态之外,其政治体制也经常令人捉摸...
原创 司... 大多人虽说在当评论者时有一定的立场,是凭着自己观点看看,发发牢骚,但也不排除那种跟风的水流者们,例如...
原创 他... 对于日本上个世纪侵略中国的行为,至今都不能够被我们中国人原谅,因为他们在我们国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原创 刘... 三国时期著名的吴蜀夷陵之战,以蜀国大败而结束,刘备在白帝城病逝,临终前曾留下遗嘱,表示赵子龙不可重用...
宿松:活态传承 “国宝”破圈 近年来,宿松博物馆积极作为,在保护好“国宝”的同时,致力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
元宵时节的清代帝京:从节令文物... 元宵时节的清代帝京是什么样的景象?据清代潘荣陞《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为庆贺元宵“城市张灯,自十三日至...
因考古调查工作开展 云冈石窟第... 记者从云冈研究院了解到,云冈研究院拟开展第1、2窟洞窟考古调查工作,为保证游客与文物安全,决定于2月...
原创 刘... 我国历史上的朝代周而复始,皇帝也不是千秋万代的。而每位皇帝驾崩之前,总会定下继承人。但是由于继承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