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古代中国历史长河中,存在一个独特的皇帝,他是唯一一个没有亲手杀过功臣的君主。然而,这位皇帝却遭受到了惨烈的灭族之厄,其姓氏至今再无传承。这个看似矛盾的历史插曲,充满了悲剧与离奇。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位皇帝的历史地位与治国理政,揭示他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的独特之处,以及导致他一族覆灭的内外因素。
这个引人入胜的历史之旅将引领我们穿越时光,一同追溯这个唯一没杀过功臣的皇帝命运的曲折轨迹,感受历史的无常与皇权的脆弱。或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政治中的荣辱得失,以及那个时代的皇权与家族的微妙关系。
一、初一统中国的帝国,功臣功高盖主
秦始皇,本名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是初一统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第一代皇帝。和历史上的许多开国皇帝相似,嬴政并非出身士族世家,却凭借其统帅能力和果决性格,将原属自己父亲嬴襄王的秦国,一跃成为统一天下的强大帝国。这一壮举,实属不易。
然而,就如同任何伟大成就背后必然缺一不可的助力,秦始皇的功绩也有赖于一批杰出的文臣武将——他们带领部队翻山越岭、驰骋疆场,协助秦国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他们建言献策,帮助秦始皇构建中央集权的管理制度,巩固帝国的统治。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位功臣,正是李斯、王翦与蒙恬。
李斯,字通古,谥号文襄君,秦朝宰相。作为秦朝最高级别的文臣,李斯协助秦始皇制定各项改革措施,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法制基础。他建议创建郡县制,废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控制。此外他还主持创建小篆书写,等等。可以说,秦朝国家机器的运行,有赖于李斯的设计与规划。
王翦,名翦,字威公,秦朝名将。他起初担任蒙骜的副手,在攻占赵国期间建立军功。公元前225年,王翦升任大将军,率军攻占魏国,再次立下赫赫战功。两年后,他又奉命攻下楚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最终促成秦朝的建立。王翦是秦始皇最器重的大将之一。
蒙恬,名恬,秦朝始终倚重的大将。早在嬴政即位之初,蒙恬就跟随秦军征战四方,因功授内史。公元前215年,他奉命修筑连接秦朝与北疆的长城防线,史称“万里长城”。此后他又率大军深入匈奴腹地,大破匈奴单于。在拓展疆域与巩固边防方面,蒙恬功不可没。
有李斯、王翦、蒙恬等臣辅相佐,秦始皇顺利完成中国大一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强大帝国。可见,再英明神武的君主,也需要倚仗手下的杰出人才,方能成就大业。
二、宽容善待功臣的君主,无知太监阻其大业
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皇帝相比,秦始皇在位时期可以说对功臣们颇为信赖与器重——不但丰厚賞赏,还给予很大的政治权力,重用至国家高位。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斯。作为秦朝始终重要的决策者与顾问,李斯几乎参与决定国家的每一项大事。秦始皇下达命令的绝大多数都要通过李斯这一关,可见对他的信任之深。
此外,王翦和蒙恬作为秦朝始终的核心将领,更是在军政上几乎有无可置疑的权力与影响力。他们统领的军队数目之庞大,权力之大,甚至连皇帝本人都无法轻易撼动。正因如此,秦始皇一直都未置疑过这些功臣集团的权力与地位,甚至允许王翦的儿子王贲逐步爬上权力高位,成为第三大势力。
这在当时的帝国中可谓极为少见。然而,这种近乎放任的做法也埋下了隐患——功臣集团权力太大,一旦失去约束,就极易觊觎皇位,威胁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定。更为致命的是,秦始皇身边的太监赵高,这个起初举足轻重的小人,后来却成为动摇朝堂、推翻皇位的罪魁祸首。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江南巡游时病逝。担心群雄并起,李斯等决定先将其死讯隐瞒,立二世胡亥为帝,希望平稳过渡。然而这个决定却让赵高有可乘之机。他见胡亥即位,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立即拉拢并勾结了李斯,合谋杀害胡亥。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心术不正、阴险狡诈的赵高,也许秦朝的权力过渡还能更为顺利;可惜他的作祟让秦朝自此步入混乱与衰败的歧途。这也成为秦始皇的一个历史遗憾。
三、中原第一朝的悲剧灭亡,灭种于乱世的皇姓
胡亥被杀后,秦始皇的幼子子婴继位为帝。可此时的秦朝,已经陷入群雄并起的内忧外患之中。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先举兵响应起义,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同时,除了追随刘邦和项羽的起义军,各路仇秦势力也纷纷举兵西进,企图颠覆秦廷统治。
新立的子婴帝年幼,又无秦始皇那样果断与强横的性格与权威,根本无力应对这场秦朝命运的危机。西元前207年,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主力已经兵临咸阳城下。此时的咸阳城防空虚,早已无险可守。子婴只得向刘邦投降,秦朝至此灭亡。
更令人唏嘘的是,项羽为了泄愤报仇,放火烧毁九月初八日建成的阿房宫,史称“火焚阿房”。这座秦朝270多年来的根本之地,就此化为灰烬,象征着这个曾一度辉煌的帝国走进历史尘埃,不复存在。
而彻底撕碎秦朝这张帝国皮囊的,还有屠杀部分嬴姓宗室与朝臣的残忍行为。从此之后,“嬴”这一姓氏就很少被人使用,秦始皇的子孙也不复存在于这世上。
结语
在秦朝这个短暂的27年统治时期里,本是平民百姓的秦始皇凭借聪明与果断一跃成帝,建立大一统的中国。但同时,他的盲目自信,加之对权力的放任、对奸佞小人的不防备,也导致自己一手建立的帝国在他死后迅速土崩瓦解,最终孤苦灭绝,成为历史笑柄。
这段历史充分说明,再强大的君主也难逃西晋文学家阮籍所言“功成不必在我,败也由己咎”的宿命。极权的皇帝也许可以依靠臣属之力一时建功伟业,但如果不能善待佐使,防微杜渐,最终那伟业也会随着自己的离世而土崩瓦解。这是秦始皇这类人物的历史教训,也是权力至上主义必然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