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记载了诸葛亮在先主刘备死后,平定了南蛮孟获,然后挥军北上,多次北伐,妄图从汉中地区出发,取长安,过黄河,灭魏国,平定中原。
但是诸葛亮数次北伐,都功亏一篑。魏延曾献计从子午谷出兵,走险要小道,直取长安。但诸葛亮却没有同意他的这一“奇谋”。
小说虽然撰写了这一个细节,但它也并非是小说作者罗贯中完全瞎编的,而是历史记载的: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中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一奇谋,便是被后世所津津乐道,当作谈资的”
子午谷奇谋“。不过记载是记载了,它真有其事吗?我觉得倒未必是真的。
历代对诸葛亮的评价,多有偏颇,唯有由蜀入晋的史学家陈寿对他的评论较为公允。他既高度赞扬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才能,同时又公正地指出,诸葛亮的战争指挥能力还是欠缺。
陈寿经过数年的广泛搜集各方面的材料,并系统地对其加以研究,结合诸葛亮的政绩、军绩,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陈寿得出结论:
“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
意思是,陈寿认为诸葛亮绝对是治国理政的良相,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不过呢,他率军北伐,连年征战,都不能获得成功,主要原因还是他在军事指挥方面的能力不足。
政治才能优于军事才能,军事上也不是一无是处,只不过诸葛亮的军事谋略、用兵打仗,不如他的政务治理能力强,陈寿对诸葛亮的这种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也是后世诸多史家的公论。
但是,我们也不可忽视一个问题:陈寿是由蜀入晋的,确切地说是由蜀入魏的,不过无论是魏末、还是晋,都是司马氏在掌权,司马氏的威权必然要影响到所有包括陈寿在内的史家之笔,使得他在描述诸葛亮的生平时,也多少有些不实之处。
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先秦时代那种“秉笔直书”的史家美德,早被众人抛掉了。那种
”天地有正气,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的传统美德,渐渐被史官们所轻视:
没办法啊,上有老,下有小,活下去还要支撑起大家庭,为了真实的历史,把命丢了,在封建社会的著书者看来,根本就不值得。
于是乎,大量溢美不实,大量歪曲事实,刻意抹黑的“真历史“纷纷被写入史书中,”假历史“倒成了公认的东西。
对诸葛亮的记载也一样,西晋的鱼豢所写《魏略》、司马彪所写《九州春秋》、王沈的《魏书》,都由于私人的目的,发挥作者的主观想象与情绪,对诸葛亮进行了贬低。最早记载所谓”子午谷奇谋“的,是《魏略》而不是《三国志》,作者鱼豢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尽量缩小诸葛亮的影响,少些正面形象,多些负面模样。
按照他的思路与记载,人们很容易就顺着往深处想:看吧,诸葛亮的北伐为啥不能成功呢,因为这本来就是小国蜀国的妄想,征服大国魏国怎么可能?唯一取胜的可能就是要采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是“奇谋为短”的诸葛亮又怎么有种有胆量呢?他因为”怯”,而会认为此计”悬危”,故而不敢采纳,坚持从大道渐进,这样一来,他的军事行动必然要失败,诸葛亮的军事无能也就做实了。
陈寿虽然比较公允地提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偏弱,但对于这种子虚乌有的”子午谷奇谋”也加以采信,这也是与他的当时所处的生存环境有关。
魏延所献“子午谷奇谋”如果是真有其事,那么诸葛亮不采纳这条建议,究竟合理吗?其实在此之前,孟达就因为掉以轻心,被司马懿抓获斩杀,将诸葛亮的整个军事部署打乱了。关羽、刘备也是因为冒进而失败,致蜀国元气大伤,这一系列教训,使诸葛亮在军事指挥时,必然会格外谨慎。
他的北伐最终目标是平定中原,消灭魏国,但指导思想却是先建陇右基地,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以蜀国的国力与军力来看,诸葛亮的北伐平缓步骤,也是符合客观现实的,就连老对手司马懿也感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
其实,魏延的所谓“子午谷奇谋”,是低估了魏国强大军事实力。走险路,直指长安,如果魏国闭关拒战,以逸待劳,走奇招的蜀国军队肯定要全军覆没。
后世责难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主要是从军事家不能非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去进攻,只要有一半希望就可以一试。
这个道理有时候是对,但前提条件是要看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实力。小而弱的国家,冒险带来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一句话:
玩不起,不能玩,也不敢玩。
蜀汉政权国小民少,兵员不多,经济实力也弱,客观的这种条件,使诸葛亮不能不谨慎行事,小心用兵。
心中纵有再多不甘,也要面对现实,这是基本的治国、用兵的原则,逞一时的意气,不顾客面的条件,以赌徒的心态去行事,只能是让大国速衰,让小国速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