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将赵云描述成了一个智勇双全、近乎完美的人物,还把他列入“五虎将”中。不过,近年以来不断有人质疑赵云的历史地位,认为他只是一位作用不大的杂号将军,许多人都说“赵云是被三国演义里夸大了,那么历史上的赵云真是如此吗?
“五虎将”的灵感来自于正史《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陈寿在编写正史《三国志》时,刻意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人的事迹合为一传,用意很明确。他认为这五员老将功勋相同:关羽、张飞、马超功勋最佳,黄忠次之,赵云处于最末。
陈寿认为黄忠与赵云两人身强力壮,勇猛好战,都是昭烈帝刘备所倚重的左右手,他二人就像是西汉的开国名臣灌婴、夏侯婴。
既然陈寿如此称赞赵云,那么历史上的赵云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呢?
根据正史的记载,赵云最初只是幽州军阀公孙瓒的旧部,后来投奔了刘备。此后,一直追随刘备南征北战,不曾离弃,为蜀汉立国奠定了根基。
赵云跟随刘备前后二十余年,转战于荆州、益州等地。公元207年,刘备驻守新野时,被曹操打的丢盔卸甲,丢下妻儿逃跑。赵云在乱军之中一直庇护着刘备的夫人与刘禅撤退,因功被授予“牙门将军”的职位。这件事被《三国演义》演绎为“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故事,这是可以理解的。
公元211年以后,赵云与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逆流而上帮助刘备讨伐益州牧刘璋。赵云单独平定了益州南部数地,然后才北上与刘备会师于成都。
公元219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夏侯渊败于定军山后,曹操领大军来战,刘备据险避战,坚守不出。赵云领数十骑出营巡视,遭遇曹操大军,赵云杀入敌阵力战而退,魏兵追至营前,赵云打开营门,魏军疑有伏兵,赵云又“雷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刘备称赞他“子龙一身都为胆也!”。
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称帝于成都,拜赵云为征南将军,镇守江州(古重庆)一带。后关羽被杀,刘备欲伐吴为关羽报仇,赵云劝阻:“国贼,曹操,非孙权也......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刘备不听,执意伐吴。
第二年秋,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退回白帝城,只好临时抽调赵云来抵御陆逊。赵云的军队刚出发,吴军就撤退了,蜀汉因此转危为安。
后来诸葛亮出兵北伐,令赵云做为疑兵占领箕谷。由于兵弱敌强赵云失利于箕谷,好在赵云及时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的损失。后来蜀军退兵时,诸葛亮问:“箕谷退兵时整齐一如出兵之时,这是何故?”手下人回答说:“赵将军亲自断后,因此物资没有损失,人员编制整齐。”
赵云一生最高官至征南将军,“征南将军”是三国时期的高级将领,位置要比前、后、左、右四大将军低上一级,但绝非是所谓的杂号将军。在正史《三国志》中,赵云能与关、张、马、黄四人并列,就已经说明了一切。纵观赵云一生,虽然没有三国演义中的那么夸张,但也是一代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