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的这一句,背过初中课文或者读过三国的人应该都非常熟悉。这句话直接让桓、灵二帝成为了昏君的代名词,并一直传到了今天。
《出师表》让桓、灵二帝成为了昏君的代名词
不可否认,东汉就是在桓、灵时期坠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但一个王朝的兴衰,多数时候并不是皇帝一个人所能左右的,况且是一个少年登基、长期没有实权的皇帝。
我们先来看看汉桓帝登基时面临的情况。
汉桓帝刘志
这是东汉皇帝的世系传递图。可以看到,有很多次的皇位传递都不是传统的“父死子继”或亲兄弟间的“兄终弟及”,显得比较混乱。
东汉皇帝世系传递图
可能与基因问题有关,在汉和帝英年早逝后,之后的皇帝寿命也都很短,这也导致了下一任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按照惯例,这种情况下太后会临朝称制。太后当权时,总是会提拔许多自己母家的亲戚来朝中担任高官,形成有很大势力的外戚集团。外戚集团的壮大导致朝政日益腐败,东汉的国力也逐渐衰弱。
东汉朝中内斗之时,西部羌族也接连叛乱,严重时一度接打到了接近长安、洛阳的地方。汉桓帝登基之时,东汉已经经历了三次羌乱的打击,但羌族的问题依然远没有解决。
东汉第二次羌乱,波及范围很大
到了汉顺帝时期,汉顺帝立了梁妠为皇后。而汉顺帝同样是英年早逝,只活了29岁。他死后,仅一岁的汉冲帝即位,梁妠顺理成章成为了太后。而这位梁太后的哥哥,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梁冀。“飞扬跋扈”这个成语最开始就是对他的形容。
汉冲帝和汉质帝,两人都很年幼且都只在位一年
梁冀专权时可谓是无恶不作。他经常强抢民财民女,滥杀无辜,并利用军权完全掌控了朝廷,任何人入朝做官都需要给他好处,等他点头。汉冲帝在位仅一年,两岁即夭折。梁家为了继续把持朝政,立了年仅9岁的汉质帝,使梁太后得以继续临朝称制。但汉质帝虽然年纪小,却也能看出梁冀的为非作歹。有一次他直接当着梁冀的面,指责梁冀为“跋扈将军”。梁冀担心将来汉质帝长大会对自己不利,干脆直接用毒药送走了这位小皇帝。直接明目张胆杀皇帝的事,古往今来也就梁冀敢这么大胆了。汉质帝死后,梁太后和梁冀选择的接任者,便是质帝的远房族叔----14岁的汉桓帝。
汉质帝当面指着梁冀说:“此跋扈将军也。”
这就是汉桓帝上位时面临的情况。国家层面,第三次羌乱一年前刚刚镇压下去,为了平定这次暴乱,东汉付出了死亡十万余士兵的代价,且“悬师之费且百亿计”。同时,梁冀以及其代表的外戚集团也在不断的胡作非为,整个国家被折腾的民不聊生。朝廷内部层面,梁太后依旧临朝(虽然她和汉桓帝应该算是平辈),而梁冀又把自己另一个妹妹强行立为汉桓帝的皇后。桓帝一举一动都暴露在梁家的眼皮底下,一旦敢做什么事情,汉质帝的尸体都还没凉透,那个就将是自己的结果。何况这时候,当了许多年闲散侯爵的汉桓帝还只是个初中生的年纪,对于要当这个倒霉皇帝这件事,他可以说是一点准备也没有(这也正是梁家所希望的)。这种地狱难度的开局,并不是谁都能处理得了的。
但他的操作可以说是相当漂亮。在东汉那个庙号和谥号还没有严重贬值的时代,“汉威宗孝桓皇帝”这个盖棺定论,足以说明他的能力绝非大多数人所以为的那么糟糕。
“春秋首霸”齐桓公,谥号也是“桓”
面对梁冀这样的权臣,汉桓帝刚开始也只能忍耐。想要除掉他,必须要耐心地等待一些转机。这一等,就是13年。
公元159年,汉桓帝27岁。这一年,被梁冀强行安排在自己身边的皇后梁女莹去世。由于九年前太后梁妠也已经死去,到这时,汉桓帝终于有了一些自己的空间。在前一年,也就是158年,发生了一次日全食。太史令陈授将这次日全食归咎于梁冀的作为。梁冀听到后大怒,直接将陈授投入狱中并很快迫害致死,惹得百官侧目。也是这一年,桓帝喜欢上了邓猛女,收她入宫,梁冀得知后,又想收她做义女,要将她改为梁姓,企图以此继续控制汉桓帝。这种种做法已经让汉桓帝忍无可忍。在梁女莹死后,汉桓帝立刻开始筹备诛杀梁冀的计划。
皇后梁女莹
没有了梁女莹的控制,汉桓帝终于有机会在后宫中培植一些自己的亲信。但是在后宫里,除了女人就只有太监,也就是宦官了。于是,汉桓帝小心翼翼地与宦官们进行交流,意图摸清哪些宦官是对梁冀不满的,想办法将他们纳入自己的阵营。由于此时梁冀已经控制朝政二十余年,朝中几乎已经全部都是梁冀的手下,所以汉桓帝的所有计划都没有透露到外朝中,全部在内宫秘密进行。不到一年的时间,桓帝准备将计划付诸行动。
一天,桓帝借口如厕,只带了贴身宦官唐衡。他在厕所里与唐衡交流,确认了单超、徐璜、具瑗、左悺等宦官都对梁冀十分不满。桓帝于是召集了这五个宦官,让他们尽快去联合自己能联合的全部力量,孤注一掷争取一举消灭梁冀。
宦官们以桓帝的名义召来司隶校尉张彪,立即调发军队,由单超亲自指挥,以谋反的罪名围攻梁冀的大将军府。梁冀掌权多年,势力遍及朝廷各处,但他实在作恶多端,许多平时依附他的人其实都只是迫于他的压力,不敢吭声罢了。如今皇帝的贴身宦官代表皇帝带兵围在了梁冀的府外,官员们终于不再害怕,纷纷倒向了汉桓帝一边。不久,军队就进入了大将军府,梁冀在绝望中与妻子一起自杀。事成后,汉桓帝将梁冀的宗亲数十人全部处决,并罢免了三百多名梁冀的故吏宾客。至此,梁氏外戚集团被一网打尽。消息传到全国各地,百姓无不欢庆,高呼万岁。
汉桓帝彻底清理了梁氏外戚,开始直面朝政。但当他准备着手治理国家时,却感到了深深的迷茫。梁氏集团多年来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东汉王朝摇摇欲坠。地方官员强征暴敛,官民矛盾不可调和,中央朝政的混乱也使得地方逐渐有了失控的表现。依然在这一年,第四次羌乱爆发,统一了草原的鲜卑人也开始南下进犯汉朝北部边境。面对这种情况,汉桓帝根本来不及去好好治理国家,只得立刻想方设法先去平定叛乱并稳固北部边防。
梁冀被诛杀的同一年,羌乱再度爆发,统一了草原的鲜卑人也开始进犯汉朝北境
他首先派段颎前去讨伐叛乱的羌人,但未能奏效。随后,改派为官清廉的大将皇甫规,采用安抚的方式,按照羌人的诉求,罢免了当地的一些贪官,暂时稳定了局势。但随后,生活在凉州的另一部分羌人由于不满当地的统治,再度爆发叛乱。汉桓帝再次派段颎前去征讨,经过多次强硬的军事打击,羌乱终于被镇压了下去,西部羌族地区至黄巾起义前都没有再度爆发叛乱。与此同期,桓帝派将军张奂北上作战抵御鲜卑人的进犯。张奂恩威并施,基本保证了北部地区的安定和平。至此,汉桓帝算是稳定住了局势。
直到这里,汉桓帝都没有表现出任何昏君的特征,反倒是一个能屈能伸、很有政治手腕、且军事水平和安抚手段都不错的优秀帝王。他的能力,我们是不能够否认的。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
铲除了奸臣,解决了内乱和外患,一般情况下,一个健康的国家机器可以自己正常运转下去了。但很不幸,这是垂垂老矣的东汉王朝。朝堂上,虽然清洗了梁家的外戚集团,但经过了之前的二十多年,梁冀的操作已经使得几乎整个朝堂的官员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得位的,根本没有几个贤能的人。在铲除梁冀的过程中立了大功的宦官们也理所应当被汉桓帝封官加爵,形成了新的利益团体。在多年的朝政混乱与战争消耗下,东汉王朝的地方机构和财政也已经趋于瘫痪,国家机器腐朽不堪。这时,只有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明君,带动国家进行深层次的换血,励精图治,才能给东汉王朝一个延续下去的希望。以汉桓帝展现出来的能力,如果他愿意继续努力,主动担起这个重担,也许真的能够给这个帝国续上一口气。
然而,他没有。
或许是在高压之下神经紧绷了太久,也或许是对国家局势已经绝望,在取得了这些成功后,汉桓帝开始了他荒淫的后半生。他沉浸在了后宫的花天酒地当中,任由宦官当政。在朝中士大夫阶层与宦官集团争权夺利之时,他听信宦官们的诬告,认为李膺等朝中官员与太学生结成群党,诽谤朝廷,败坏风俗,于是诏令全国,逮捕李膺、陈寔等两百多个“党人”,这也就是一直被后世诟病的“第一次党锢之祸”。对于国库虚空的情况,他也视而不见,畜养上万的宫女整天取乐,国库耗空便开始卖官鬻爵,进一步败坏了吏治。他诛灭梁冀后在位的八年,也是他生命的最后八年。这八年里,他对朝政的摆烂态度,终究还是让东汉王朝在下坡路上越跑越快,最后彻底刹不住车。
后期的汉桓帝在后宫中荒淫无度
总的来说,汉桓帝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值得大家的认可,后期的胡乱行为也应该被后世唾骂。他登基前期所处的那种极度高压、时时刻刻被控制、随时都会掉脑袋的环境,必然造成一个畸形的心理,之后的放纵换成任何一个普通人可能都难以避免。在费尽心思拿回权力之后想要大展身手,却看见那个属于自己的天下已经病入膏肓,若是你我,或许也会选择放弃治疗。但他毕竟是一个皇帝,千千万万百姓的身家性命都系于他的身上。不管怎么去说,他对天下苍生的极度不负责任,那些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的行为,都必将让这个“昏君”的帽子永远扣在他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