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和全国统一之后,力排王族众议,平息政治纷扰,挽留重用楚人,帮助他完成了统一六国大业和安邦治国的历史重任,铸就了彪炳青史的丰功伟绩。
亲临楚国故都
秦始皇与楚人的血脉联系,突出地体现在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上。
在歼灭六国的统一战争过程中及全国未统一之前,他只到过两个国家,一个是赵国,一个就是楚国。
表面看,秦始皇到这两个国家,是要处理一些棘手的重大政治问题,但这与对待其它诸国相比,显得有点特别。
其实,这是秦始皇与赵楚两国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之故,彼此之间存在的历史纠葛问题,使得他不得不亲临其境。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人,他的秦王族先辈包括他的父辈身上早已烙上了楚人的血印。
由于这种血缘关系所引发的历史政治事件,也正是这种关系与秦王族政治上的深层瓜葛,对秦王朝的安危存亡和政治走向都有着深层的影响。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得知秦将王翦率领秦军一举夺下赵国东阳,并俘获赵王迁时,他立即起驾,赶到了赵国都城,解决了与赵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他挥动复仇之剑,把昔日企图追捕杀害嬴政母子的仇人全部坑杀于邯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赵国那帮人自讨的。
当然,秦始皇采取的这种有仇必报的行动,不能简单看成是一种个人心理意志和公报私仇的反映,而是当时政治上的需要作出的必然选择,是在统一战争如火如荼进行的严峻形势下,为除患、促统、保安和夺取统一战争全面胜利的需要。
就在攻取赵国后的第四年,公元前224年,始皇二十三年,秦始皇复召谢病在家休息的秦将王翦归营,率军向楚国发动了强大攻势,并一举攻下楚国郢都,擒获楚王负刍。
这是令秦始皇倍感兴奋和快慰的盛事,拿下赵楚两国,特别是楚国,不仅解除了秦之大忧,而且使秦离统一全国只有一步之遥。
秦始皇闻着胜利的号角,沿着胜利的征程,春风得意马蹄急,驾临现场,以胜利王者的身份第一次踏上了楚国的领土。
秦楚联姻久远
公元前330多年,秦惠文王嬴驷娶楚王族女芈氏,号宣太后,生有一子叫嬴稷。秦惠文王死后,由子秦武王嬴荡继位。
秦武王力大过人,常喜欢与人比试,但最终因比力而死。武王无子,立同父异母弟,宣太后的儿子嬴稷为秦昭襄王。当时嬴稷作为人质正在燕国,被燕送归继承王位。
这位具有楚人血液的秦王,是秦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传奇式君主,在位时间最长,共55年,发动和指挥大小兼并战争数十次,把各国大片土地逐步收入秦的版图,为秦统一六国起到了除险克艰,大局初定的关键性作用。
公元前278年,他派能征善战的大良造白起率秦大军,一举攻取楚都,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并在此设置南郡,结束了楚国在此定都历经20位国王、长达411年的历史。至此,楚王朝大厦已被这位楚国外甥掏空得摇摇欲坠。
在六面出击、攻打诸国的同时,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粉碎了以周天子为首的诸国精锐之师,周君降服入秦,把仅有的三十六城邑和三万臣民拱手奉送给秦国,象征天下权力的九鼎也随之入秦。
至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周天子在历史的舞台上销声匿迹。各国在秦的强大攻势下,已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名存实亡,大多臣服于秦。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在即将看到统一的曙光出现的时候,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各国君主,文武重臣纷至沓来,献情致哀。秦昭襄王去世后,子嬴柱继位,即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和爷爷秦惠文王一样,娶了一位芈姓楚女,立为正妻,称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无子,在秦孝文王立为太子期间,她采纳吕不韦的建议,接纳正在赵国作人质的异人为子,改名“子楚”。
秦孝文王有20多个儿子,异人居中,长子病死,按规定只能立老二为太子。
但由于“异人”摇身一变为“子楚”,成为第一夫人的儿子,在华阳夫人的诉求下,秦孝文王打破常规,立子楚为太子。
秦孝文王五十三岁继位,只一年就离岗长眠。子楚如愿以偿,登上王位,号称秦庄襄王,华阳夫人为太后。
秦庄襄王即位,也为其子嬴政成就始皇之业赢得了先机,奠定了基础。
重用楚亲国戚
秦庄襄王三十二岁即位,三十四岁而卒,在位仅三年。历史无情地把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小孩子秦王嬴政推上了王位。这时,秦正处在完成统一六国总决战的重要收尾阶段。
实现统一六国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具体的战役,需要有条不紊的推进,军政外交如何围绕国家统一大局有效地运行,这就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要靠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小国王来承担如此重任,恐难胜任。
因此,在始皇继位和理政之初,靠的是几位楚戚重臣,才使得他驾驶航船,涉险过关,有灾无难,成就了始皇之业。
始皇之父秦庄襄王子楚,不忘当初落难邯郸与吕不韦的患难之交以及对其作出的承诺,封吕不韦为文信侯,授予丞相高位,食十万户,兑现“共享秦国”的承诺。
吕不韦在辅佐秦庄襄王的三年中,为秦的统一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始皇初立,吕不韦更是受宠有加,被尊为相国,号称“仲父”,家有万僮,食客三千,权极朝廷,大小事皆决于吕不韦和赵太后之手,达到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为所欲为的境界。
看来,吕不韦当初的政治投资得到了如愿以偿的回报。但是,就在吕不韦功成名就,名利双收,政通人和,荣华富贵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在造就自己权利大厦的同时,却也在自觉或不自觉,有知或无知地在自我毁灭。
他与赵姬赵王后赵太后的特殊关系,也许是他生命中注定难以摆脱解开的情结,也是他自毁前程的症结所在。
秦庄襄王死后,赵太后与吕不韦在辅佐年少的嬴政过程中,常常暗中密会私通。一对昔日的情人爱妾,又幸运的走到了一起。
随着嬴政年龄不断增大,吕不韦因此担心与赵太后的事危及自身,引来杀身之祸。他采取了脱身之计,私下明察暗访,找到一位叫嫪毐的男士,收为舍人,并指使嫪毐桐车倡乐,啗引太后。
赵太后果真对嫪毐一见钟情。吕不韦为自己的成功摆脱而心安理得,甚至为自己的超人商智与高明而暗自欣喜。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他的聪明才智导致了后来的“嫪毐叛逆事件”,把自己送上了历史的断头台。
“嫪毐事件”的出现,无论如何,吕不韦是始作俑者。嫪毐本不够进入太后宫中的条件,但经吕不韦策划,由太后亲自找朝中负责“腐罪”的官员谈话,假以法律程序,拔去嫪毐的须眉,以宦者的身份堂而皇之进入赵太后宫中,侍从太后,达到形影不离的目的。
不久,赵太后有孕,为掩人耳目,移居于雍。他们共生有二子,均得藏匿养育。嫪毐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赵太后的男人和面首,得到的赏赐甚厚,被封为长信侯,秦的河西、太原两郡为其封地,并改名毐国。有家僮数千,舍人千余,宫中大小事皆决于毐,宫室车马衣物苑囿驰猎任毐恣用。
公元前238年,始皇二十有一,举行王冠带剑礼仪,开始摄政理事。嫪毐之事终于浮出水面,被人告到了始皇面前。令始皇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初理政事,面临的第一个难题,竟是自己的母太后与下三流嫪毐造成的“淫乱政治危机”。
始皇下令,针对所告,逐一核查。结果所告俱实,且事连吕不韦。嫪毐自知罪孽深重,难逃厄运,企图先下手以挽败局。他趁始皇到咸阳西边的雍城祖庙举行着冠佩剑礼仪活动之机,在太后的庇护下,拥立自己与太后的儿子为新的秦王,并假以太后玉玺,命令县卒、官卫及舍人,准备围攻蕲年宫。
但此事己在始皇掌控中。在这生死攸关的危机时刻,他只能依靠和重用自己最亲近最可靠的人。相国昌平君、昌文君临危受命,率军激战咸阳,一举粉碎了叛乱阴谋,平息了嫪毐叛乱事件。
嫪毐被生擒车裂,夷灭三族,他与太后的两个儿子被斩,参与叛乱的大臣均被处死,吕不韦只好饮鸩而亡。
昌平君是楚国的公子,为秦相国,是平息嫪毐叛乱事件的领军人物,帮助秦始皇平安地渡过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政治危机,功不可没。
那么,昌平君何时至秦,凭借什么登上秦相国高位,得到始皇的如此信赖。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血缘关系是联结始皇与昌平君的基本纽带。
在秦始皇的所有文武大臣中,有一位大臣,从始皇即位开始直到始皇离开人世,始终陪伴在始皇身边,这就是楚国人李斯。
李斯为秦统一六国,辅佐始皇治理统一的大秦帝国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受始皇的垂爱和信任。
李斯师从荀子,学成后回到楚国,感到楚王不可事,报效无门,毅然到秦国寻找“市场”,得到吕不韦的贤爱,始皇也赞其人才难得,随任李斯为客卿,成为始皇身边的一名高参。
针对“郑国事件”引发的秦王上层贵族“逐客风潮”,李斯针锋相对提出《谏逐客令书》,得到始皇采纳,为秦王朝留住了一大批难得的人才。
李斯也因此得到重用提拔,官至廷尉,主政刑狱。他提出各个击破的策略,对始皇完成统一六国大业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安邦治国等一些重大问题上提出的主张,如反分封,焚《诗》《书》,禁私学,统一文字等等,都被始皇采纳实施,对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稳定和巩固刚刚统一的全国大局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全国统一后,李斯被授予丞相高位,处百官之首。这时的李斯与始皇之间,不仅是一种君臣关系,而且是一种亲上加亲的关系。李斯的所有儿女,非秦公主不娶,非秦公子不嫁,其长子李由位至秦三川郡守。
李斯成了始皇身边的核心大臣,时刻伴随在始皇左右。始皇两次远行,在所有大臣中唯李斯两次全程陪同,特别是始皇的第二次远行,他只带了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和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行政官员仅李斯一人。
始皇祀泰山,登琅邪等石刻,据说均为李斯所书。就在这次远行的途中,始皇突发疾病而卒,所幸的是为他送终的三个人都与他沾亲带故,也算是亲人送终而有幸。
有趣的是,在为他送终的三个亲人中,除了他的小儿子胡亥外,其他的两个人,一个正好是赵国人赵高,一个又正好是楚国人李斯。
这与始皇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只到过赵楚两国的历史现象似乎正好形成一种回应和默契,不管这是巧合,还是“天意”,透视了一个同样的信息,楚人的身影与秦始皇始终形影未离,这也正是秦始皇与楚人血缘亲情关系的一种必然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