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没有“发动机”,郑和是怎样下西洋,出访别国?别被骗了
创始人
2025-08-21 01:33:31
0

“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航海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他指挥着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近三万人和64艘“宝船”,最远航行至非洲东部及红海地区。

无需提及那个时代,哪怕是经过了一两百年,依然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至于之后哥伦布所谓的环绕世界航行,放在郑和面前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那么问题是,郑和所处的时代并没有发动机。如此巨大的“宝船”凭借人力航行显然不可行。那么“宝船”的动力究竟来源于何处?在那个时代,又是如何让众多人在海上航行数年之久的呢?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用意

对于朱棣派遣郑和进行下西洋的举动,许多大臣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朱棣这是在追求虚名,浪费资金。然而,事情真的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吗?

实际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其中有明示和隐含的意图。

首要的目标,也是表面上的目标,显然是彰显大明的尊严。

毕竟明朝刚刚建立,而在那个时代信息封闭。许多周边的小国可能还未得知明朝已经替代了元朝。

此外,朱棣作为一位雄心勃勃的皇帝,希望能够扩大大明的影响力,使更多国家了解到明朝的富庶与强盛,从而实现“万邦来朝”的愿景。

然而,大明的威望并非仅凭赏赐而获得,朱棣同样是个果决之人,采取了“以武力征服”的手段。毕竟,郑和带去的近三万名人员中,大多数都是禁军,真正作为使者出征的仅有几百人。

三佛齐地区有位名叫陈祖义的海盗,凭借手下数千人的威势,竟敢对使团下手。最终,郑和毫不费力地消灭了他的五千部下,并击沉了十艘战船。陈祖义本人也成为了郑和的俘虏。

当船队抵达锡兰山国时,当地的国王自以为高人一等,不仅不派人出来迎接,反而对船队心怀不轨。他指挥五万大军对船队发起袭击,然而郑和早已获悉此事,因此采取了引蛇出洞之计,突袭了王都。当地的王公大臣们全都沦为了郑和的俘虏。而那支五万大军也因失去指挥,很快便溃败了。

当船队抵达苏门答刺时,正好碰上当地的叛乱事件,大明是注重礼仪的国家,自然无法承认苏干剌的合法地位。

对此,苏干剌非常愤怒,于是派兵突击郑和的船队。结果,苏干剌的军队被明军轻松击溃,他也落入了郑和的手中。后来,朱棣在宗室中重新挑选了一位,册封为苏门答剌国王。

正是由于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沿途的各国才意识到明朝的强盛,因此纷纷急于前往大明朝朝拜。他们担心如果迟到,会遭到朱棣的记恨,导致灾难降临。

另一个目标是推动明朝的经济成长。

明朝经历了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农业已全面恢复,手工业也欣欣向荣。随着众多商品的需求趋于饱和,朱棣这个皇帝自然需要为这些富余商品寻找到出路。

郑和船队赠予各国的王公大臣的并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明朝制作的精美手工艺品。

明朝的手工业技术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些王公贵族在获取明朝的恩赐后,非常珍视,因此他们自然会热衷于花钱购买更多的“明朝商品”。

尽管朱元璋曾命令“片板不下海”,朱棣却计划通过“郑和下西洋”来减轻此事的影响。于是,他采取了半推半就的方式,逐步放宽海禁,让民众能够参与对外贸易。

这是一项“国富民强”的计划,但可惜在朱棣在世期间,进展并不迅速。待他去世后,便“人去政息”,此事就此停滞。

第三个目的,当然是探查朱允炆的行踪。

大家都知道,朱棣的登基并非正当继承,而是剥夺了他侄子的皇位。

然而,他登基后始终心怀忧虑,那就是他的侄子朱允炆下落不明。皇宫内仅剩下一具无法辨认的尸体,至于这具尸体是否就是朱允炆,谁也无法确认。

朱棣认为朱允炆并不是一个值得担心的对手。他真正忧虑的是那些心怀叵测的人,这些人可能会借助朱允炆的名义发动叛乱。届时,会有许多人响应参与。毕竟在许多人看来,朱允炆才是真正的“合法皇帝”。

因此,朱棣派遣给事中胡濙以考察名山大川为名,暗中探寻朱允炆的踪迹。然而,胡濙遍历了整个大明,却始终未能得到朱允炆的任何消息。

既然大明无法追踪到他,朱允炆很有可能已逃往海外。因此,寻找朱允炆的重任便落到了郑和的肩上。

郑和抵达每个国家时,通常会停留几个月。同时,他手下有很多锦衣卫,这些人抵达后会迅速分散,搜集关于朱允炆的情报。

可惜经过这么多年,朱允炆的去向依然无从得知。

没有“发动机”,船只是如何在大海上航行的?

郑和出远门时,尽管接近三万人,但仅用了64艘宝船,这些宝船的规模可想而知。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这些宝船与其称为船,不如说是海上的“流动城堡”。无疑是一件庞大的物体。

这艘宝船在海上航行,如同在陆地上行走一般自如。它能够容纳数百名乘客。船内的设施十分齐全,不仅设有厨房和餐厅,还有洗漱区和休闲娱乐设施。

如果不观察窗外的风景,许多人甚至会觉得和在陆地上没什么不同。人们甚至不会察觉到海面上的波动。

这也间接表明了宝船的重量相当大,重心非常稳固。如此庞大的船只,要在海上移动,动力来源显得尤为重要。

用船桨划船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然而,在那个时代并不存在“发动机”,那么如何才能让如此庞大的宝船启动呢?

答案是将“风力”和“人力”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提到“风力”,自然联想到船帆。然而,在那个时代,明朝的船帆技术显然比西方领先了不少。当时西方的船帆多是软绵绵的,风一吹就能鼓起,导致这些帆船只能任凭风向引导。

然而,明朝的船帆却有所不同,它们是硬帆。船帆由特殊的木条支撑,形成一个平面。同时,桅杆也能够旋转。这样,船帆的角度可以随意调整,以利用风力,使宝船向郑和所期望的方向航行。

后来,西方的探险家们所使用的帆船,实际上是大量“借鉴”了明朝宝船的设计。

在“人力”方面,这些宝船配备了一种叫做“长橹”的设备。

这些长橹看起来有点像船桨,但无论是长度还是宽度,它们都无法与船桨相提并论。在宝船的船体上有一些较大的孔洞,这些长橹就从孔洞中伸出。水手只需在一端旋转长橹,长橹便能自动划动水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长橹体积庞大,通常一根长橹需要多名人员共同操控才能划动。为了确保宝船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航行,还需要有观察员在上方监测航向,同时有指挥者在中间协调,持续调整两侧长橹的速度和力度。这充分展现了明朝水手卓越的组织能力。

当然,长橹对体力的消耗是相当大的,通常仅作为船帆的辅助,尤其是在逆风或无风的情况下使用。正是“风力”和“人力”的结合,使得明朝的船队能够在那么早的时期就在大洋上自由航行,顺利通行于海上。

这样的实力,西方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才得以追赶上。

相关内容

手持这份地图,解锁成高子镇...
想趁着闲暇时间到乡村走走, 既逛得自在又吃得地道? 香坊区成高子镇...
2025-08-20 08:49:15
安徽旅游攻略必去景点推荐,...
家人们,如果你正愁假期不知道带娃去哪儿玩,那黄山绝对是个宝藏目的地...
2025-08-20 08:49:01
广东阳江 开渔季的变与不变...
本报记者 姜晓丹 8月17日,广东阳江海陵岛闸坡渔港,开渔后捕获...
2025-08-20 08:47:05
一家人去四川6日游攻略推荐...
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想带着父母出去旅游,让他们...
2025-08-20 08:45:26
丽水室内淘气堡
周末带娃去哪儿?对于丽水的家长来说,室内淘气堡可能是最省心的选择。...
2025-08-20 08:44:44
WTT欧洲大满贯瑞典站:梁...
8月19日,WTT欧洲大满贯瑞典站男单1/16决赛,梁靖崑0-3不...
2025-08-20 08:41:57
苏州的宝子赶紧冲,只要69...
苏州的宝子赶紧冲,只要69就可以来体验2小时的贵族运动啦‼️约上闺...
2025-08-20 08:40:55
原创 ...
秦桧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每个人在了解了那段历史以后,不痛恨秦桧的...
2025-08-20 08:33:57
原创 ...
提到秦始皇,很多人都以为秦始皇嬴政自然是姓嬴,而在《淮南子》中讲“...
2025-08-20 08:33:53

热门资讯

原创 美... 美国拖垮苏联后,为何没有立刻对我们出手?明明在苏联解体后,我们便几乎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可能会...
原创 “... 茜茜公主1837年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父亲马克斯是巴伐利亚王室的一个旁支公爵,没钱没势没野心。母亲是...
原创 一... 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13岁继位后执政30余年,为人宽厚简朴,以仁孝治天下,后世称它为“守成之君”...
原创 唐... 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在位期间选贤任能,鼓励农桑,改革吏治,...
原创 八... 772团的故事始于1937年。当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携手合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到国博感受春天的气息 本报记者 邹雅婷 唐代彩绘生肖龙陶俑(左)、蛇陶俑。 杜建坡摄 展厅一角。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
原创 刘... 前言 俗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 然而,对于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他背后的女人却...
楚霸王虞姬诀别:悲壮启示,穿越... 产学研王教授视点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与美人的故事总是格外引人入胜。楚霸王项羽与虞姬的爱情传奇,是其中...
中日野外考古学界的不同之处 中日田野考古之异 近现代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和与其一衣带水的日本在许多方面都显现出了相似性,这同样体现...
原创 三... 《三国演义》中,天下混乱,诸侯割据,英雄辈出,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猛将们攻城掠地,斩将夺旗;谋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