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航海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他指挥着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近三万人和64艘“宝船”,最远航行至非洲东部及红海地区。
无需提及那个时代,哪怕是经过了一两百年,依然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至于之后哥伦布所谓的环绕世界航行,放在郑和面前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那么问题是,郑和所处的时代并没有发动机。如此巨大的“宝船”凭借人力航行显然不可行。那么“宝船”的动力究竟来源于何处?在那个时代,又是如何让众多人在海上航行数年之久的呢?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用意
对于朱棣派遣郑和进行下西洋的举动,许多大臣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朱棣这是在追求虚名,浪费资金。然而,事情真的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吗?
实际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其中有明示和隐含的意图。
首要的目标,也是表面上的目标,显然是彰显大明的尊严。
毕竟明朝刚刚建立,而在那个时代信息封闭。许多周边的小国可能还未得知明朝已经替代了元朝。
此外,朱棣作为一位雄心勃勃的皇帝,希望能够扩大大明的影响力,使更多国家了解到明朝的富庶与强盛,从而实现“万邦来朝”的愿景。
然而,大明的威望并非仅凭赏赐而获得,朱棣同样是个果决之人,采取了“以武力征服”的手段。毕竟,郑和带去的近三万名人员中,大多数都是禁军,真正作为使者出征的仅有几百人。
三佛齐地区有位名叫陈祖义的海盗,凭借手下数千人的威势,竟敢对使团下手。最终,郑和毫不费力地消灭了他的五千部下,并击沉了十艘战船。陈祖义本人也成为了郑和的俘虏。
当船队抵达锡兰山国时,当地的国王自以为高人一等,不仅不派人出来迎接,反而对船队心怀不轨。他指挥五万大军对船队发起袭击,然而郑和早已获悉此事,因此采取了引蛇出洞之计,突袭了王都。当地的王公大臣们全都沦为了郑和的俘虏。而那支五万大军也因失去指挥,很快便溃败了。
当船队抵达苏门答刺时,正好碰上当地的叛乱事件,大明是注重礼仪的国家,自然无法承认苏干剌的合法地位。
对此,苏干剌非常愤怒,于是派兵突击郑和的船队。结果,苏干剌的军队被明军轻松击溃,他也落入了郑和的手中。后来,朱棣在宗室中重新挑选了一位,册封为苏门答剌国王。
正是由于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沿途的各国才意识到明朝的强盛,因此纷纷急于前往大明朝朝拜。他们担心如果迟到,会遭到朱棣的记恨,导致灾难降临。
另一个目标是推动明朝的经济成长。
明朝经历了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农业已全面恢复,手工业也欣欣向荣。随着众多商品的需求趋于饱和,朱棣这个皇帝自然需要为这些富余商品寻找到出路。
郑和船队赠予各国的王公大臣的并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明朝制作的精美手工艺品。
明朝的手工业技术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些王公贵族在获取明朝的恩赐后,非常珍视,因此他们自然会热衷于花钱购买更多的“明朝商品”。
尽管朱元璋曾命令“片板不下海”,朱棣却计划通过“郑和下西洋”来减轻此事的影响。于是,他采取了半推半就的方式,逐步放宽海禁,让民众能够参与对外贸易。
这是一项“国富民强”的计划,但可惜在朱棣在世期间,进展并不迅速。待他去世后,便“人去政息”,此事就此停滞。
第三个目的,当然是探查朱允炆的行踪。
大家都知道,朱棣的登基并非正当继承,而是剥夺了他侄子的皇位。
然而,他登基后始终心怀忧虑,那就是他的侄子朱允炆下落不明。皇宫内仅剩下一具无法辨认的尸体,至于这具尸体是否就是朱允炆,谁也无法确认。
朱棣认为朱允炆并不是一个值得担心的对手。他真正忧虑的是那些心怀叵测的人,这些人可能会借助朱允炆的名义发动叛乱。届时,会有许多人响应参与。毕竟在许多人看来,朱允炆才是真正的“合法皇帝”。
因此,朱棣派遣给事中胡濙以考察名山大川为名,暗中探寻朱允炆的踪迹。然而,胡濙遍历了整个大明,却始终未能得到朱允炆的任何消息。
既然大明无法追踪到他,朱允炆很有可能已逃往海外。因此,寻找朱允炆的重任便落到了郑和的肩上。
郑和抵达每个国家时,通常会停留几个月。同时,他手下有很多锦衣卫,这些人抵达后会迅速分散,搜集关于朱允炆的情报。
可惜经过这么多年,朱允炆的去向依然无从得知。
没有“发动机”,船只是如何在大海上航行的?
郑和出远门时,尽管接近三万人,但仅用了64艘宝船,这些宝船的规模可想而知。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这些宝船与其称为船,不如说是海上的“流动城堡”。无疑是一件庞大的物体。
这艘宝船在海上航行,如同在陆地上行走一般自如。它能够容纳数百名乘客。船内的设施十分齐全,不仅设有厨房和餐厅,还有洗漱区和休闲娱乐设施。
如果不观察窗外的风景,许多人甚至会觉得和在陆地上没什么不同。人们甚至不会察觉到海面上的波动。
这也间接表明了宝船的重量相当大,重心非常稳固。如此庞大的船只,要在海上移动,动力来源显得尤为重要。
用船桨划船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然而,在那个时代并不存在“发动机”,那么如何才能让如此庞大的宝船启动呢?
答案是将“风力”和“人力”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提到“风力”,自然联想到船帆。然而,在那个时代,明朝的船帆技术显然比西方领先了不少。当时西方的船帆多是软绵绵的,风一吹就能鼓起,导致这些帆船只能任凭风向引导。
然而,明朝的船帆却有所不同,它们是硬帆。船帆由特殊的木条支撑,形成一个平面。同时,桅杆也能够旋转。这样,船帆的角度可以随意调整,以利用风力,使宝船向郑和所期望的方向航行。
后来,西方的探险家们所使用的帆船,实际上是大量“借鉴”了明朝宝船的设计。
在“人力”方面,这些宝船配备了一种叫做“长橹”的设备。
这些长橹看起来有点像船桨,但无论是长度还是宽度,它们都无法与船桨相提并论。在宝船的船体上有一些较大的孔洞,这些长橹就从孔洞中伸出。水手只需在一端旋转长橹,长橹便能自动划动水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长橹体积庞大,通常一根长橹需要多名人员共同操控才能划动。为了确保宝船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航行,还需要有观察员在上方监测航向,同时有指挥者在中间协调,持续调整两侧长橹的速度和力度。这充分展现了明朝水手卓越的组织能力。
当然,长橹对体力的消耗是相当大的,通常仅作为船帆的辅助,尤其是在逆风或无风的情况下使用。正是“风力”和“人力”的结合,使得明朝的船队能够在那么早的时期就在大洋上自由航行,顺利通行于海上。
这样的实力,西方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才得以追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