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刘焉时代
,益州的核心人物,史料中能查到的,有:刺史郤俭、州从事贾龙、巴郡太守赵部、犍为太守任岐、汉中太守苏固、绵竹令李升。
其他如治中、别驾、广汉太守、蜀郡太守、雒县令等,史料之中没有记载。
中平五年,三月,马相之乱波及广汉、蜀郡、巴郡、犍为四郡,刺史郤俭、巴郡太守赵部、绵竹令李升等被杀。
也就是说,在刘焉担任益州牧的时候,巴郡太守和绵竹令是空缺的。
绵竹是广汉郡的治所,刘焉到任以后,便将州治所从雒县迁到这里。如此一来,绵竹令应该是由他来控制的。
刘焉时代
,益州掌权的核心人物,主要有:校尉贾龙,犍为太守任岐,汉中太守苏固,司马赵韪、蜀郡属国都尉董扶。
这五个人可以分成三派:
军功派、旧派,亲信派
。
军功派
指的是,在平定马相之乱时立下功劳的势力,代表人物就是贾龙和任岐,其中贾龙是从州从事升为校尉的。
军功派又可以称为豪强派,因为他们本身都是益州的豪强,这一派的人物还有:新任巴郡太守王咸、蜀郡临邛长李权等。
其中,王咸是接替赵部的。由此可知,刘焉在初到益州以后,益州的大权是由豪强把持的,所以王咸才能接任巴郡太守。
旧派
指的是,原来郤俭主政时朝廷任命的官员,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汉中太守苏固。
亲信派
指的是,刘焉入蜀以后,带来的以及扶持的势力,代表人物就是:赵韪和董扶,这两个人都是跟着刘焉从洛阳入蜀的。
除他们两人以外,亲信派还有庞羲、王商、吴懿。其中王商是当时的“州大吏”,具体的职位不明,有可能是治中;而庞羲此时的职位也不清楚,不过很有可能是司马类的武职;吴懿是刘焉的亲家,当时也有可能是武职。
在刘焉有了足够的势力以后,他就要开始清理其他两派,先是以张鲁为督义司马,以张修为别部司马,让他们去攻杀旧派的汉中太守苏固。
苏固被杀以后,旧派的代表人物就没有了,因为刘焉上书说“米贼断道”,不可能公开承认和张鲁、张修的关系,所以汉中也就没有再设太守,二张实际控制了汉中。
接着就是对付势力最大军功派,刘焉先是向军功派的后盾——益州豪强下手,找借口杀掉了巴郡太守王咸、蜀郡临邛长李权等十余人,把益州掌权的豪强势力做了个大清洗。
因此,逼反了军功派的代表人物贾龙和任岐,随后又灭掉了两人。自此,益州的大权掌握在了刘焉手中。
这个时候,蜀郡、犍为、巴郡、广汉四郡的太守,不知道是什么人。
刘璋时代的早期
,基本沿袭了刘焉时代的权力结构,治所已经迁到了蜀郡的成都。
此时地位最高的四个人,分别是:治中
王商
,征东中郎将
赵韪
、和德中郎将
庞羲
,中郎将吴懿。
其中,赵韪和庞羲作为元老,两个人私下关系还不错,而且都手握兵权,就成了刘璋掌权的障碍和威胁。
因为和刘表有矛盾,刘璋借机把赵韪调离成都,驻扎在巴郡的朐忍,以防备东边的刘表。
刘璋在巩固权力的过程中,同样沿袭了刘焉打压豪强的政策,所以引起了豪强的不满。
建安五年,益州大乱,先是汉中的张鲁反叛,并且勾结巴郡的夷民首领,试图侵占巴郡。刘璋派和德中郎将庞羲带兵攻打,结果屡屡被张鲁所败,刘璋便委任庞羲为巴郡太守。
借此机会,庞羲也被调离了中枢位置。
在这期间,赵韪建议将巴郡一分为三,分为巴郡、永宁、固陵三郡,庞羲的权力进一步缩小。
庞羲在出任太守的过程中,受到了别人的谮言,被刘璋所猜忌,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在刘璋巩固权力的过程中,沿袭了刘焉打压益州豪强的政策,所以得罪了不少的本地豪强。
同年,被逐渐边缘化的赵韪,便联络益州豪强发动叛乱,结果战败,于次年被杀。
建安六年,赵韪死后,刘璋将巴地三郡改名,改巴郡为巴西郡,改永宁为巴郡,改固陵为巴东郡,庞羲改任巴西太守。
至此,刘璋彻底掌握了益州大权,益州的权力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调整。
刘璋时代中后期
,大范围的提拔任用新人,其中刺史属官主要人员如下:
张肃
为别驾,王谋为治中,黄权为主簿,法正为军议校尉,王累、刘度、张裔、杜微、杜琼、张任等为从事,周群为师友从事,王甫、马勋等为书佐。
此外,作为“外戚”的吴懿,此时应该还是中郎将。
地方郡县的主要官员如下:
治中王商改任蜀郡太守,庞羲为巴西太守,许靖为广汉太守,何彦为犍为太守,严颜为巴郡太守,程畿为江阳太守、董和为益州太守、费诗为绵竹令、李严为成都令、王连为梓潼令。
刘璋时代中后期的益州,在用人方面是可圈可点的,所以这段时间益州也是最安定的。从人才方面来说,较刘焉时代显然有了本质的提升,真正使益州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建安十六年,曹操平定荆州,转而对西凉马超用兵,此时益州的情形为之一变。
蜀郡太守王商病故,由
许靖
接任。而许靖的广汉太守,则是由别驾张肃接任,张肃的广汉太守是由曹操表荐的,因为他在这一年替刘璋向曹操示好。
张肃的别驾之位,则是由他的弟弟张松接任。
同年,黄权因为劝谏刘璋拒纳刘备,被左迁为广汉长,从事王累也因谏而死。而张松因为和刘备通谋,被哥哥张肃告发,结果被杀。
刘备入主益州之前,益州的权力格局,大概就是这样一个状态。
读《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
《三国志精解系列》第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