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关二哥是冷兵器时代猛人的代名词,在南北朝时代就有杨大眼等猛人都被拿出来和关二哥进行对比(打不打得过不知道,反正二哥就是猛人的标杆,说杨大眼比张辽和曹仁猛,人家可是要生气的),就连岳飞也以关二哥为榜样。这些关二哥一样的猛人在战场斩将夺旗,堪称人形大杀器。关于他们的杀伤力,李世民和马歇尔可以作为参考,李世民自述干掉了千余敌人,英国最强骑士比武打落过500多个骑士同行。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的对手不用乱箭射死的战术干掉他们,为何那些骑射高手不主动出击干掉他们扬名立万?首先,打仗要讲究性价比,万箭齐发射死某人是非常不划算的,关于这事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很有经验,相信大家都知道他的影视剧名言。北宋熙宁年间10枝箭就价值600到700文,赵构渡江后的1132年100枝箭卖出过7000文钱的价格,两宋弓箭的平均价格是70文钱一只,十只箭就可以购买一石粮食(熙宁年间物价)。时代在进步,弓箭的价格也在进步,满清顺治年间一支箭价值0.04两,到了雍正时期,最便宜的箭30支也要1。5两,上好的30支箭就涨到10两以上,八旗战士选用的战箭战箭价格甚至高达五钱银子,梅针箭更是高达七钱银子以上。
万箭齐发,按照两宋的标准至少就射出了70万铜钱(两宋弓箭手射箭还另有劳务费开支),按照满清的标准最多会花掉足足5000两银子,战争的公款虽多,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就算你是福康安,打仗从来不差钱,战场上也没有那么多万箭齐发的机会让你干掉猛将兄。北宋的延安守卫战,整场战役打下了宋军也“消耗”了30万只弓箭,李陵打匈奴单于主力也才一共射出去了上百万只箭,明朝洪武年间和蒙古人PK不断,一年的弓箭产量不过是“矢一百七十二万支”。就算是统帅不差钱,也真几轮万箭齐发的机会。
因此在实际作战中,万箭齐发战术往往被用来打乱敌人的阵型,用以阻拦成千上万的敌军。好吧,你还是坚持万箭齐发,就是要看乱箭齐发的效果。下列的战例就是最好的例子,春秋时代的先轸因为得罪国君,在和戎狄的战斗中主动寻死,结果却是始终死不了,原因就是敌人的弓箭射不穿他的铠甲,先轸脱下铠甲后,才自杀成功;八旗军进攻北京时就对远远称不上万人敌的袁崇焕进行了集火射击,结果是“袁中箭,两肋如猬,赖重甲不透”;唐朝的李光颜、南宋的韩世忠也经常被敌人乱箭齐发围攻,结果一个被射出了“矢集其身如猬”,一个“被矢如棘”,两个人还都是活蹦乱跳,依旧能把敌人杀的哭爹喊娘。类似的战例还有不少,袁崇焕同时期的周遇吉也被李自成的部下射的好像是刺猬(身被矢如猬),但依旧能作战,最后被李自成的部下生擒后才杀死。
领兵大将和猛将的铠甲都是加强、定制版,加上宝马良驹,这些猛人的保护和移动能力都是冷兵器时代的“钢铁侠”,他们面对乱箭齐发是很能抗的。在战斗中也有将领被李世民一样的顶级骑射高手杀死,骑射高手们要么射击力度特别强,比如李世民和薛仁贵都是破过唐朝射箭力量记录的猛人;要么射击角度特别刁钻,能够射进敌人重甲保护的面部、脖子的缝隙中,女真人射箭的窍门就是“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骑射高手和关二哥级别的猛人交手也是高难度动作,因为他要在近距离对猛人防御薄弱处进行攻击,一不小心就会被敌人反杀。李世民骑射技术唐军第一,也有被单雄信逼近时差点被杀的窘迫,需要马槊第一的尉迟恭给自己当保镖,李世民也没有干掉过敌对阵营的著名猛将。
古人是没现代人知识丰富,但在冷兵器的具体战术上可比现代人精通的多,大家千万别当大聪明,更别脑补什么某某爱才所以不放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