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读书人考中秀才,算是踏进了仕途的门槛,按理说应该扬眉吐气了吧?
可《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好不容易考上秀才,却还是被岳父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甚至连打带踹,丝毫不把他当回事。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秀才的社会地位,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还是说,这背后另有隐情?
穷秀才的逆袭之路
范进这个人,可以说是明清时期最典型的寒门学子代表。
四十来岁的人了,一辈子就琢磨着这个功名。考了整整二十多次,愣是没考上秀才,搁现在早就被人骂“考试狂魔”了。
在当时的社会,读书人没有功名就等于是个废人,跟乞丐差不多。
但范进并不甘心就此沉沦,他一次次地报名考试,一次次地失败,却始终没有放弃。这种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放到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就是这么个执着的人,愣是在第二十几次的时候,一举拿下了院试第一名。
这事搁在当时那可不是小事,一个年过不惑的老童生,突然就变成了秀才老爷,简直跟做梦一样。
从乡里乡亲的眼里,范进一夜之间就从一个受人鄙视的落魄书生,摇身一变成为了让人羡慕的秀才老爷。这种逆袭,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
要说能考中秀才,那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事。
古代科举制度跟现在高考可不一样,光是考试的关卡就有六道,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关比一关难。
每一关都要考文章、考诗赋、考经义,题目都是从四书五经里出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且,每一关的录取名额都是有限的,竞争非常激烈。
像范进这样的寒门子弟,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雄厚的财力,全靠自己的努力和天赋,能考中秀才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范进能在这么大年纪考中秀才,说明这人是真有两把刷子的。
他不仅博览群书,记忆力超群,而且文思敏捷,应变能力极强。这样的人才,放到今天也是非常难得的。
钱袋子的重量决定地位的高低
在明清时期,钱可真就是个硬道理。范进虽说考中了秀才,但家里穷得叮当响,连件像样的衣服都买不起。
每次上街,他都只能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看起来跟个乞丐似的。
即便是去赶考,他也只能骑一头瘦骨嶙峋的毛驴,一路上饥一顿饱一顿,连个像样的盘缠都没有。这种情况下,就算你是秀才又能咋样?
村里人看你的眼神还是那样,甚至更瞧不起你了。在他们眼里,你就是个穷酸秀才,跟那些地主土豪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读书人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在现实生活中,没钱你哪个也实现不了。
范进虽然满腹经纶,却只能看着那些有钱人在村里呼风唤雨,自己却只能任人宰割。这种身不由己的感觉,真是让人无奈又感慨。
胡屠户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家开着猪肉铺子,每天杀猪卖肉,虽说不是什么体面活,但架不住来钱快啊。
在当时的农村,猪肉可是非常奢侈的食品,一般人家根本吃不起。但胡屠户家的肉铺子生意红火,每天都能卖出去好几头猪,赚的盆满钵满。
他家盖起了漂亮的楼房,置办了一身又一身的绸缎衣裳,出门都有下人跟着,走到哪里都是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
在村里,谁家办事不得买点肉?谁家红白喜事不得请他帮忙?这就让胡屠户在村里有了不小的面子。
他虽然没什么文化,却能跟村里的大户人家称兄道弟,在各种场合都是座上宾。
反观范进,虽然是个秀才,却连个像样的身份都没有,在村里就是个边缘人物。这种地位的悬殊,不能不让范进感到悲哀。
倔脾气老丈人
胡屠户这个人,性格那叫一个倔。他最瞧不起的就是范进这种穷酸秀才,觉得他们就是些废物,整天读那些没用的圣贤书,根本不顶事。
每次见到范进,他都要拿着鼻孔看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就连自己的女婿,他都不放在眼里。他总觉得女儿嫁给范进是委屈了,恨不得赶紧把女儿接回家去。
范进考中秀才那天,他带着一袋子猪大肠去"贺喜",嘴上说是祝贺,实际上是去羞辱人家。
一口一个"现世宝"、"穷鬼"的叫着,把范进说得是抬不起头。在他看来,考中个秀才算什么本事?有本事你把钱挣来,让老子看看你有什么能耐。
更过分的是,半年后范进要去参加乡试,找他借点盘缠,他不光不借,还把人骂得狗血淋头。
他直言不讳地说,你要是考不中举人,就甭回来见我,我这儿可容不下你这种窝囊废。
言语之间,充满了讽刺和不屑。殊不知,他这种目中无人的态度,已经深深地伤害了范进的自尊。
从穷酸书生到举人老爷
这故事要是就这么完了,那也太没意思了。范进虽然一直生活在屈辱和贫穷之中,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他知道,只有考中举人,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他更加刻苦地读书,更加努力地备考,哪怕生活再苦再累,他也咬牙坚持下来。终于,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真正的转折是范进后来遇到了贵人周学道。这位周学道是个进士出身的大官,在考场上看到范进破破烂烂的样子,心生怜悯,专门点拨了他几句。
他告诉范进,考试的关键不在于背多少书,而在于领悟圣贤的精神,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就这么几句话,可了不得,直接让范进明白了考试的诀窍。从此,范进的文章变得更加精彩,对答如流,在考场上出尽了风头。
后来范进真就中了举人,这一下可不得了。要知道,在古代"金举人、银进士"可不是说着玩的。
举人那可是实打实的官身,跟知县都能平起平坐。一个县里的大小事务,都要举人老爷拍板才行。
而且,举人还能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最后直接当上朝廷命官,平步青云。范进这一中举,直接从平民籍转成了官籍,在吏部都有档案。
这就意味着,他从此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老爷了,跟那些世家子弟再也不是一个档次的。
这下好了,不光有人送房子、送金银,连他那个趾高气扬的丈人胡屠户,见了他也得毕恭毕敬的叫一声"老爷"。
从这一刻起,范进就知道,自己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再也不用受那些有钱人的欺压和凌辱了。
他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再也不用低声下气地求人了。这种翻身的感觉,恐怕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吧。
秀才和举人的天壤之别
要说秀才和举人的差别,那可真是天壤之别。秀才虽说也有些特权,比如见官不用跪,免服徭役,可以自由出行,但说白了就是个读书人的身份。
在当时的社会,读书人是最底层的群体,就算你考中了秀才,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
秀才往往要靠教书、帮人写文章来维持生计,收入微薄,生活清苦。
而且,秀才还要时刻提防着那些不怀好意的人,因为他们随时可能被人陷害,甚至被抓起来关押。
总之,秀才的日子过得不是一般的艰难,他们只能依附于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做他们的门客。
而举人不一样,那是实打实的官身,在一个县里就没有摆不平的事。
举人老爷一出门,那可是一呼百应,见者让路。他们不仅有俸禄,还有各种油水,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最重要的是,举人是有实权的,他们可以随意调动官府的力量,为自己谋取利益。
在当时,举人就是一个地方的实际掌权者,跟那些世袭罔替的贵族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
就拿范进中举后的事来说。他老娘因为太高兴,硬生生给乐死了。
按照当时的规矩,老娘去世了要请僧人做法事超度。范进去寺庙找和尚,正好碰上和尚因为风流韵事被官府抓了。
寺院里乱成一锅粥,没人敢管这事。范进随手递了张名片,人就给放了。
那帮差役见了范进的官衔,吓得腿都软了,赶紧把和尚放了,还把寺院里的供奉都给请了回来。
就这么一张纸的事,范进都能轻松摆平,足见他的能量有多大。要是放在从前,范进就是跪下来求人,也未必能办成这事。
如今,他只需要亮出自己的身份,就能号令一方,真可谓是一夜之间,天翻地覆啊!
范进的这个故事,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有钱有权的人说话声音大,没钱没势的人只能低声下气。
一个人的地位高低,不光看你有没有功名,更要看你口袋里有几个铜板。这个道理放到现在,好像也没太大变化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