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卫青和霍去病,为汉武帝打下了万里江山,却被司马迁写进了《佞幸传》。这两位让匈奴闻风丧胆的军事天才,一个是皇后的亲弟弟,一个是皇后的外甥,他们从奴仆到将军的传奇人生,竟然和那些靠谄媚逢迎上位的小人被放在了同一本传记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司马迁对这两位开疆拓土的民族英雄如此"另眼相看"?
卫青
汉武帝元光元年的深秋,甘泉宫内飘着淡淡的桂花香。一个面容清秀的少年正低着头打扫庭院。他穿着灰白色的粗布衣衫,腰间别着一块粗布抹布,手中的竹扫帚来回摆动,扫着落叶。
这个少年就是卫青。当时的他,不过是平阳侯府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奴。十五岁的年纪,却已经吃尽了人间冷暖。他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府里的女仆,父亲是府中的一个小吏。可那个男人在他出生后就不知所踪,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他养大。
就在他埋头清扫的时候,一个囚徒被押解着从他身边经过。那囚徒忽然停下脚步,定定地看着卫青。押解的狱卒正要呵斥,囚徒却开口说道:"小哥,你面相贵不可言啊,日后必定官至封侯!"
卫青抬起头,嘴角露出一丝苦笑:"我只是个奴仆的孩子,能不挨打骂就谢天谢地了,哪敢想什么封侯拜相。"
谁能想到,这个看似荒诞的对话,竟成了卫青人生的预言。十年后,这个在落叶中低头扫地的少年,已经是威震漠北的大汉将军。
但命运的转折并非偶然。卫青在平阳侯府的岁月里,虽然身为家奴,却从不甘于平庸。每当府中举行射箭比试,他总是躲在角落里偷偷观看,一招一式都记在心里。深夜里,他常常一个人在月光下练习骑术。有时马场管事发现了,非但没有责罚他,反而暗中教他骑术要领。
"这孩子和别的奴仆不一样,眼里总是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府里的老人常这样评价他。
他的姐姐卫子夫因为善舞入宫,成为汉武帝的宠妃。但卫青并没有仗着姐姐的关系趾高气扬。他依然每天尽责地干活,只是在无人的时候,会抬头望着长安城的方向发一会儿呆。
直到有一天,汉武帝选派侍从,卫青因为骑术精湛被选中入宫。从此,他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但即便在为武帝效力的岁月里,他依然保持着当年在平阳侯府的那份谦逊。
"我见过太多人一朝得志就忘乎所以,唯独卫青,越是位高权重,越是谨慎自持。"当时的丞相公孙弘这样评价他。
在后来的岁月里,卫青七战七捷,为大汉开疆拓土。但他始终记得,自己曾经只是一个在落叶中清扫庭院的少年。也许正是这份来自命运底层的记忆,让他在位极人臣之时依然能够保持初心。
那个在甘泉宫的秋日里,给卫青预言前程的囚徒,最终不知所终。但他的那句话,却成了汉代最传奇的一个预言。一个家奴的孩子,最终成为了大汉的擎天柱石,这不仅是个人的际遇,更是那个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建元六年的一个清晨,长安城内传来一阵骚动。汉武帝为霍去病修建的新府邸终于完工了。那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宅院,朱门画栋,雕梁画栋,光是主殿就用了上千根金丝楠木,就连门环都是纯金打造。
府邸建在长安城最繁华的街道上,占地数百亩。光是园林就请了当朝最负盛名的匠人精心设计,据说光是假山就花了整整三个月才完工。
消息传到霍去病的军营,这位年仅二十出头的年轻将军却皱起了眉头。
"陛下的心意,我心领了。"霍去病对前来通报的官员说,"但请转告陛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这句话很快传遍了长安城。有人说这少年将军是在装腔作势,有人却被他的气魄所折服。但霍去病根本不在意这些议论。就在第二天,他就率领八百精骑,向着茫茫大漠进发了。
"去病这孩子,打小就和别人不一样。"他的母亲卫少儿常常这样说。虽然是皇后的外甥,从小锦衣玉食,但霍去病却对宫廷生活提不起半点兴趣。
十五岁那年的冬天,长安城下起了大雪。宫里的贵族子弟们都在温暖的房间里品茶赏雪,霍去病却裹着一件羊皮袄,在校场上练习骑射。那天的风特别大,箭靶子几乎看不清楚,但他依然一箭接一箭地射着。
"少将军,天太冷了,咱们明天再练吧。"侍从劝他。
霍去病抹了一把脸上的雪水:"匈奴人在风雪中行军打仗,我们在暖房里喝酒赏雪,这仗还怎么打?"
十八岁领兵出征时,霍去病的父亲早已不在人世。他带着八百名精锐骑兵,踏上了征讨匈奴的征程。临行前,有人给他支招:"少将军,您是皇后的亲外甥,没必要亲自冒险,派几个得力的将领去就行了。"
霍去病却说:"将军不率先垂范,如何让士兵用命?"
在漠北的风沙中,霍去病经常和士兵们同吃同住。夜晚露营时,士兵们围着篝火取暖,他就和大家一起席地而坐,听他们讲家乡的故事。
有一次,粮草供应出了问题,已经好几天没有肉食了。霍去病得知后,立即下令宰杀自己的战马充饥。那是一匹价值千金的汗血宝马,是汉武帝赐给他的。
"将军,这马太贵重了!"副将急忙阻拦。
霍去病却说:"再贵重的马,也没有将士们的性命贵重。"
正是这样的统帅作风,让霍去病的军队战无不胜。他六次出击匈奴,每战必胜。那些在朝堂上质疑他年轻气盛的大臣们,最终也不得不对这个年轻将军刮目相看。
后来的历史证明,霍去病拒绝豪宅的决定是多么明智。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军事行动中,最终在漠北之战中一举歼灭匈奴主力七万余人,让"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而那座豪华的府邸,最终被汉武帝赐给了另一个大臣。对霍去病来说,比起金碧辉煌的府邸,他更在意的是那片辽阔的疆土,那才是他真正的"家"。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话,不仅是一个年轻将军的豪情壮志,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写照。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正是有这样一群人,才让大汉真正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在司马迁的笔下,李广是"飞将军",是大汉的英雄豪杰。可同样戍边杀敌的卫青和霍去病,却被他写进了《佞幸传》。这位史学家手中的毛笔,似乎总是蘸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酸味。
细读《史记》就会发现,每当提到卫青,司马迁总要不经意地点出一句"本为奴婢之子",说到霍去病,也要提醒读者一句"以外戚贵幸"。这些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微词,折射出的是当时整个士族阶层的心态。
在司马迁的世界里,当官是有"正途"的。要么是世代簪缨的士族子弟,要么是通过察举制度被举荐的读书人。就像他自己,能当上太史令,是因为他父亲司马谈本就是朝廷的太史令。这在当时的士族眼中,才是"正经"的仕途。
可卫青和霍去病却偏偏不按这个套路出牌。一个是奴仆出身,一个是外戚之后,都是靠着实打实的军功爬到高位的。这让那些世代簪缨的士族子弟们心里很不是滋味。
有一次,朝中大臣苏建对卫青说:"将军位极人臣,可天下的贤士大夫却不称赞你。你该多结交一些名士,广揽贤才才是。"
卫青却回答说:"自从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厚待宾客,天下人却对他们恨之入骨。招贤纳士是皇上的事,我只要管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
这番对话被司马迁记录下来,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不屑。在他看来,卫青这是不懂得经营名声,不知道拉拢士族。可实际上,卫青是看透了这些士大夫们的虚伪。
再看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处处都是溢美之词。"李广射猛兽,见封豹脚著地,即引弓射之,一发正中眉间。"写到李广射箭,是何等的神乎其技。可写到霍去病的战功,却总要添上一笔:"骠骑将军奢侈,士卒饥饿之时,犹在校场击鞠。"
有意思的是,李广的儿子李敢因为迁怒卫青,曾当众打伤过卫青。按当时的律法,这是死罪。可卫青不但没有追究,反而替他遮掩。这样的宽宏大量,在司马迁的笔下却只字未提。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李广是"世族子",是正经的官宦子弟。在司马迁眼中,这才是真正的贵族。至于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平民将军,即便战功赫赫,在他看来终究还是"出身不正"。
这种心态在当时的士族阶层中极为普遍。他们可以容忍一个世族子弟庸碌无能,却无法接受一个平民子弟飞黄腾达。这就好比一个高门大院的子弟,宁可看到自家的庭院破败,也不愿意让一个"暴发户"住进来。
但历史总是充满讽刺。正是这些被士族们看不起的"出身不正"的将领,为大汉王朝立下了不世功勋。而那些眼高于顶的士族子弟,除了吟诗作赋、清谈误国,又为大汉留下了什么?
司马迁的"士族情结",折射出的是一个阶层的傲慢与偏见。但这种偏见,最终也没能遮掩住卫青和霍去病的光芒。因为在历史的天平上,真正的分量永远不是出身,而是贡献。
大汉朝的将军谱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最能打仗的将军,往往出身最低。卫青是家奴出身,霍去病是私生子,李陵是落魄官宦子弟,就连威震匈奴的陈汤,也不过是个普通人家的孩子。
这个现象不仅存在于汉朝,纵观中国历史,能打仗的将军大多出身草莽。岳飞是贫农之子,韩信是市井少年,戚继光是商人之后,左宗棠更是一个考了七次才中举的穷书生。
左宗棠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战场上,生死面前,出身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那份拼命的勇气,有没有那份绝处逢生的智慧。
对于卫青来说,他从小就知道,自己要么一辈子做家奴,要么就要拼出一条路来。所以他在平阳侯府的时候,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武,月光下苦练骑射。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是养尊处优的世族子弟很难有的。
一位现代社会学家说过:"底层出身的人,往往比富贵子弟更懂得抓住机会。因为对他们来说,每一个机会可能都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就拿霍去病来说,他十八岁就统领八百骑兵出征。有人说他是仗着外戚的身份,可真实的情况是,没人愿意让一个十八岁的毛头小子带兵。是他主动请缨,自己组建了一支精锐骑兵,然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这让人想起后来的韩信,他在项羽帐下做小吏时,也是主动请战,用一场又一场的胜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种不甘平庸、敢打敢拼的精神,恰恰是出身卑微者的共同特质。
有意思的是,这些出身低微的将领,往往比世族出身的将领更受士兵爱戴。为什么?因为他们更懂得体恤下属。卫青经常和士兵同吃同住,霍去病宁可杀自己的宝马也要让将士们吃饱。
反观那些世族出身的将领,虽然也有不少能征善战之辈,但他们往往过于注重体面,不愿意和士兵打成一片。这种距离感,在战场上就变成了致命的弱点。
现代管理学上有个词叫"知识诅咒",说的是一个人知识越多,越容易忽视基层的声音。这个理论放在古代战场上同样适用。那些从小读圣贤书的世族子弟,往往被条条框框束缚住了手脚,反而不如那些"目不识丁"的草莽英雄来得灵活。
但有趣的是,这些靠实力打拼上来的将领,最后往往都会被那些世族们排挤。就像卫青和霍去病,明明立下了赫赫战功,却还是被司马迁写进了《佞幸传》。
这种现象在今天依然存在。我们总是听到有人说:"他是靠关系上位的","他是走后门的"。可实际上,真正的能力面前,所谓的出身根本不值一提。
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从来不是生来就是英雄。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人,正是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一个真理:命运给你什么出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给自己创造了什么样的未来。
霍去病
两千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翻开这段历史,或许应该明白:评判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从哪里来,而在于他要到哪里去。这才是历史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历史总是充满了讽刺,卫青和霍去病用赫赫战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却依然无法摆脱出身的枷锁。但正是这种偏见,更加凸显了他们的伟大。如今的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类似的偏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参考文献:
《史记》,司马迁著
《汉书》,班固著
《史记研究》,张大可著
《两汉军事史》,谭其骧著
《汉代社会结构研究》,杨联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