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君王多风流。在“康乾盛世”的乾隆时期,有关乾隆的爱情传说数不胜数。然而有一个女子,却被乾隆皇帝用一生去缅怀。她就是乾隆的第一个皇后:富察皇后,史称孝贤纯皇后。
富察皇后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她从小就开始接受正统的教育,加上她与生俱来的端庄秀丽的气质,十来岁就出落得知书识理、秀外慧中。堪称名门淑女的典范。
要说乾隆与富察氏的缘分,还有一段佳话。
在富察氏九岁的时候,有一天雍正皇帝(乾隆的父亲)突然来家造访,此时正与父母亲聊天的富察氏也来不及回避,只好随父母一起恭迎圣上。
雍正环顾他家的书房陈列,虽简朴但整洁有序。书桌上摆放抄录的经文引起了雍正的注意,他拿来细看,只见字体精楷,落笔刚劲有力。便问出自谁手。李荣保指着一旁的女儿说:“此为小女拙作”。雍正这才打量到一旁的富察小格格。又问她师父是谁,考问她对经文摘录的理解。小格格谈吐大方、对答如流。
一番问答下来,雍正对这个小姑娘分外喜欢。他宣来笔墨纸砚,命富察氏现场发挥,自己还亲自站在一旁观看。小富察氏淡定得体地下笔,手法娴熟,笔迹流畅。又得到雍正一番好评,还将她写的字拿给当时的皇子们观摩,其中就有四阿哥弘历。
富察氏16岁的时候,迎来了她人生中第一次入宫选秀。她那种浑然天成的端庄气质,使她在千万秀女中脱颖而出。雍正亲自将她指给了当时还是四阿哥的乾隆弘历,作为嫡福晋。
年少的乾隆对这这位秀美温婉的妻子也是爱慕有佳。婚后的两人相敬如宾、琴瑟和鸣。
乾隆即位后,富察氏也升级为中宫皇后。她精心侍奉太后,打理六宫,从来不将后宫的事给前朝的乾隆添乱。
富察皇后崇尚节俭,虽然从小养尊处优,但是她心怀悲悯,不喜铺张浪费。后宫嫔妃都喜欢珠宝玉石作为头饰点缀,富察皇后却将彩色的草绒花编制成各种花形,用以替代珠翠,虽简朴却也让人眼前一亮。
她的崇尚节俭,乾隆看在眼里,也深感欣慰。有一年的关外秋游,乾隆和皇后谈及关外旧俗,感念祖先建立帝业的条件艰苦,衣服做工粗糙,仅有的装饰也只是用鹿绒毛搓成线,缝在袖口上。皇后深懂君心,回宫后就亲手赶制了一个用鹿绒搓线缝制的香囊,送给了乾隆。以示不忘初心,乾隆非常珍爱这个香囊,一直带在身边。
乾隆九年,富察皇后带领后宫嫔妃行亲蚕之礼,祭祀先蚕嫘祖。还发扬了蚕织术,后来蚕丝多了,她加以发挥,将蚕丝染成彩色的,制成御衣,送给了皇帝。
乾隆非常喜欢这种蚕丝织成的御衣,在祭祀登朝时多次穿用。
皇后一直身体力行地为乾隆分忧解劳,在乾隆患疥疮的时候,她不眠不休的侍疾左右。乾隆关心各地降雨情况的时候,她默默地祈祷祭拜。一度让乾隆非常感动。曾写《雨二首》注文提到:
“忆十三年来,朕无日不以雨暘繋念,先皇后实同此欣戚也。今晨观德殿奠酒,若常此时遇雨,应解愁而相慰,兹岂可复得耶?兴言及此,泪欲沾襟。”
富察皇后嫁给乾隆的第二年,产下一女,结果不到一年就夭折了。之后生下的皇子永琏,七阿哥永琮,也都早夭离他们而去。唯一的血脉只有一个固伦和敬公主。
多次的丧子之痛,富察皇后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走不出伤痛,整天郁郁寡欢,忧思难寝。时间一久,身体也大不如从前。
皇后的病症越来越严重,乾隆也是有心无力。为了治愈皇后的心病,他对皇后也是有求必应,只求换来皇后的莞尔一笑。
有一天,久病中的富察皇后告知乾隆,她做了一个梦。梦见碧霞元君(泰山的神女)在召唤她,她在梦中许下心愿,如若病好了,日后一定亲自前往泰山还愿。乾隆听闻,当即答应了皇后的要求,同时还承诺与皇后一同前往,为皇后祈福。
乾隆十三年正月,乾隆携皇太后、富察皇后东巡。他们拜谒孔庙、足登泰山。期间还前往了很多地方参观游览。三月初八日,乾隆的东巡队伍开始回京返程。
也就是这个时候,富察皇后的病情加重,突然一病不起,乾隆慌了,立即停止了返程的原计划路线。就近在济南停驻,方便皇后休养。途经水路,只好将车马换成船继续启程,沿运河从水路回京,不料到了三月十一日的晚上,年仅37岁的富察皇后就病逝船中,撒手人寰。
这一天对乾隆来说,是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他爱了半生的结发妻子,永远地离开了他。他与爱妻白头偕老的心愿也就此破灭。从此漫漫长夜,也只能对着旧物,对着月光倾吐哀思。在今后的春日秋夜里,他与富察皇后也只能梦中相见了。
影与形兮离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对嫔嫱兮想芳型,顾和敬兮怜弱质。......
睹新昌而增恸兮,陈旧物而忆初。亦有时而暂弭兮,旋触绪而欷觑。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世之皆虚。......
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为了纪念皇后,乾隆想把富察皇后去世前乘坐的青雀舫运到了京城。然而船身太过庞大,城门洞相对狭窄,根本无法实现。
思妻过甚的乾隆甚至提出要拆卸城门。最后还是礼部尚书海望最后想出了一个两全之计:他命人搭起木架从城墙垛口通过,铺设木轨,木轨上满铺鲜菜叶,产生润滑作用,然后由上千名工人推拉费尽力气,才终于将皇后的船运进了城内。
富察皇后的丧葬之礼可谓是空前绝后:乾隆不仅亲自为皇后穿戴孝服,还下令文武百官摘除冠上的红缨,全部哭临三日,丧礼百日内不准剃头,穿孝服的二十七天内,停止一切奏乐嫁娶;天下臣民一律为国母服丧。
为了筹备葬礼,乾隆也不惜耗费巨资,仅丧办费就支出白银30万两。皇后金棺移至观德殿,耗费白银9600两。后来乾隆又将金棺移到静安庄,重新扩建,新建房殿338间,花费白银近10万两。
乾隆还每日到皇后生前居住的长春宫灵位拜祭。此后的初祭、大祭礼、满月礼、周年礼、二周年礼……乾隆都用心对待,亲自行祭。
乾隆还给富察皇后亲自定了谥号,用来追念爱妻。按清朝制度,赐皇后谥号之前,先由皇帝发谕旨,然后礼部拟出几个字上奏,再由皇帝挑选钦定。而孝贤皇后的谥号,乾隆压根不理会礼部,直接赐谥:孝贤皇后。并给出理由:
“从来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则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赋皇后挽诗。有圣慈深忆孝。宫壸尽称贤之句。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
孝贤皇后的离世,乾隆从此开始了他贯穿后半生的漫长思念。
大家都知道乾隆爱作诗,一生作诗四万余首。其中悼念富察皇后的诗作,就有百余首。
第一首是孝贤皇后去世当晚,作了一首《戊辰大行皇后挽诗》,感念22年的夫妻同心的生活,皇后治理后宫十三年,所有的一切如一场梦,此刻朱弦已断,心如刀绞。现摘录原文:
“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 忍诵关睢什,朱琴已断弦”。
孝贤皇后出殡,三月山花烂漫,在他眼里却是恶红:
“凤輤逍遥即殡宫,感时忆旧痛何穷。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恶红”。
孝贤皇后去世满一个月,
“先皇后大故,顿成弥月,光阴迅速,永别之日长,同欢之情断矣,感而成诗,以志沉痛”。
孝贤皇后去世满三个月,他还是伤感不已:“一日不见如三月,三月胡为瞥眼临。饯夏迎秋偏益感,落花流水动关心”。
皇后去世后的第一个七夕节,这个天下人的情人节,乾隆又触景伤情,思念亡妻已不在身边。
在《七夕感事诗》写有“秋怀容易感,七夕感偏多。天不知情海,谁叫设绛河”
此后每年的岁暮、清明、小年、大年以及皇后的忌辰生辰,乾隆都不忘去静安庄祭酒,每次拜祭必赋诗志哀。
乾隆二十八年,他去陵前告诉她,她在世的时候尚在怀抱的两个小孙子如今已经娶妻成家。
乾隆三十五年,已经60岁的乾隆去孝贤皇后陵前又感慨万千:“六旬我独庆,百世汝称贤”;
意思是,世人都在庆祝我六十大寿,我却感到孤独。后宫嫔妃众多,也只有你最贤惠。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已经71岁了,他去陵前告诉皇后,他们的曾孙子也结婚了,你长眠地下我来告知你一声:“孙毕姻近,眠者可闻知”。
乾隆四十九年,他74岁喜得玄孙,依旧去陵前告诉她:昔日漫教思老伴,开年且喜得玄孙。
乾隆六十年,他亲自往皇后陵前酹酒三杯,叹道: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
他告诉她,你走了后,我再怎么高寿,我也觉得没一丝乐趣。
乾隆最后一次去看她,也是最后一次为她写诗。此时的他已达86岁高龄,这个颤颤巍巍的老头子,还是一心挂念着他已离世48年的皇后。这一次,他带着嘉庆皇帝一同去祭奠,望着高耸入云的松柏,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伤感:
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暮春中浣忆,四十八年分。
两年以后,乾隆皇帝逝世。他再也不用去孝贤皇后的陵前伤感落泪了,他应该是开心大笑着、连走带跑地去找寻他的皇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