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这注定是个英雄辈出年代。然而,在大家津津乐道的三国历史中,孙吴的将领似乎总没有蜀汉、曹魏的那么名气大。今天要给大家说的这位将领就是智勇兼备、信义双全的太史慈,可以说和关张赵相比,他也毫不逊色。但是面对强大的曹魏抛来的橄榄枝,他为何无动于衷?为何在接触了孔融、刘备、刘繇等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孙策?且听小编给诸位讲讲。
太史慈年少时勤奋好学,所以小小年纪就担任了奏曹史。当时青州州、郡两府之间有矛盾,谁都不鸟谁,所以一旦起了纷争,就上表朝廷告状。由于该地距东汉首都甚远,朝廷一时间难以分辨是非,所以经常采用的判断标准就是根据先送到的奏章描述为准。有一次两边又起了冲突,州府抢先一步,派人带奏章去了朝廷。郡守一听,决定派精干的太史慈去拦截州使者。接到命令,日夜兼程前往洛阳。正巧在赶到皇宫门前时,看见州使者正站那等待通传进见。于是灵机一动,装作检查奏章的模样,骗到了州使者是我奏章,趁机毁掉了奏章。州使者知道中了圈套,想大叫抓人,被太史慈一把拉到偏僻处,晓以利害,州使者没有办法,只能装作什么事没发生回去了。所以,这场官司最后以郡胜出而告终。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太史慈是一位非常聪明机智的人。
后来黄巾起义爆发,恰好太史慈回家探亲,母亲便太史慈说:,北海相孔融与你素不相识,却在你不在家的时候他经常派人来看望我,嘘寒问暖。这种情谊甚至超过了一般的故交,如今听说他遇到了麻烦,我希望你能够前去帮助他。太史慈听了以后,在家陪母亲呆了三天,就单人前去见孔融。于是太史慈趁着当时义军包围还不严密,便趁着夜色偷偷潜入城中。他向孔融建议:趁现在义军还没来齐,如果让他带领城内兵马应战,他有把握杀散义军,解除城下之围。但是孔融不听,仍寄希望于援军。结果才几天,援军一个没来,义军确实越来越多。孔融这才决定派人向不远处的刘备求救。然而此时都昌城已经被围困得水泄不通,想要冲出去求救是不可能的。这时,太史慈再次挺身而出,主动请命担任求救的信使。
第二天一大早,太史慈便打点行装,带着两个士兵打开了城门。城外的义军看见有人开城而出迅速派人准备拦截。结果,只见太史慈指挥军士在城墙边竖立了两个箭靶,开始练习射箭。义军首领见他们并没有突围的意图,就派人密切注视他们的动静。太史慈把义军的举动都看在眼底,练习了一小会,就收起箭靶,返回城内去了。连续几天,都是如此。这样一来,监事他们的义军完全放松了警惕。又一个黎明,义军又看见太史慈等人拿着箭靶骑马走了出来。以为这不过是太史慈又一次的惯常练习之时,太史慈突然拍马冲进了义军的包围圈。义军还来不及做出反应,太史慈就已经冲出了包围圈,他一面快马加鞭,一面弯弓搭箭,连续射杀几人,吓得其余的再也不敢追上来了。
太史慈见到刘备,对他说道:我是东莱的一个普通老百姓,与孔融国相既不是亲友也不是乡党,只不过是因为他看得起我,所以我前来和他一起分担灾难。现在孔国相被乱贼围困,危在旦夕。他听说刘使君您有仁义的名声,能够救人之急。现在他派我从敌人包围当中不避万险来向您求救,生死存亡全在您一念之间。他听完以后刘备郑重地对太史慈说:想不到孔北海还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我刘备啊!马上命关羽率领三千精兵与太史慈一起驰援孔融。从这一战我们可以看到,太史慈冒着生命危险去报答孔融,而他在这一战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也让人佩服。
后来太史慈投奔刘繇,正好碰上孙策对刘繇用兵。但正是用人之际的刘繇并没有重用太史慈,而让他做了一个侦察班长之类的职务,负责打探敌情。有一次太史慈在执行任务途中,在神亭正好看见孙策带了十几名随从也在考察地形,其中就有韩当、黄盖之辈,而当时太史慈身边只有一个小兵。即使是这样,太史慈还是太史慈拍马而出,喊着要和孙策单挑。打了十几个回合不分胜负,孙策见久战不下,有点急躁,等到两马交错之时,只见他挺着宝剑向太史慈的坐骑刺去,然后趁对手闪避之机一把夺过了太史慈背着的手戟,而太史慈眼明手快,也一举揽得了孙策的帽盔。孙策的手下见两人交战凶险万分,担心主将有失,纷纷抢上前来,这时太史慈这边也有援兵到来。当下两人哈哈一笑:今天就到此为止如何?于是各自散去。区区两人,就敢挑战带着十几名战将的小霸王,此等勇气真是前无古人。
后来太史慈被俘,孙策大喜,赶忙为他松绑。投降了的太史慈想回去安抚刚刚战败的部下,把他们招揽回来。面对手下的疑虑,怕放虎归山,孙策选择相信太史慈,果然第二天正午时分,太史慈部回来了。孙策当即任命他为门下督,返回吴地以后,又让太史慈带兵,封他做了折冲中郎将。正是孙策对他的了解和信任,让太史慈发现自己找到了明主,至死为东吴效力。
后来曹操知道了太史慈,于是偷偷派人送给他一只箱子,里面装了一味中药---当归。意思就是希望太史慈能为他所用,然而太史慈对此置之不理。因为在他看来,天下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像孙策这样大度,信任自己的明主了。后来孙策去世,孙权上位,便把东吴南方的安危完全交给太史慈负责。只可以,天妒英才,太史慈活了四十一岁便去世了。如果他还活着,可能后来的东吴会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