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位唐朝的低级官员,名字叫王义方,他一生中官位并不高,最高也只任御史台侍御史,在御史大夫之下(属六七品的监察官),但是,他的名字却多次被载入国史,就连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中也有他的记载。
下面就来说说,王义方是因为什么被载入史册的。
一.忠义正直,不俯权贵
被载入史册的王义方,首先是个忠义正直之人。他自幼丧父,少年时孤贫,但是侍奉母亲非常恭谨,堪称孝子;他还饱读诗书,通晓四书五经,长大后成为饱学之士,而且品行优异。二次让马的故事正是他平时正直仁义的表现。
当年王义方因考明经前往京城长安,中途遇到一个徒步赶路的人,对方自称父亲是颍上县令,听说父亲病重,要日夜兼程前往,因没有马车所以只能徒步,赶路十分困难,但又毫无办法。王义方听罢,二话不说就解下自己骑的马让给了他,且没有告诉对方姓名就离开了。
还有一次,王义方调任洹水县(今河北魏县)县丞,他的一位好友的亲戚来投奔他时,不幸暴病身亡,临终前嘱咐王义方将自己的棺木送回老家安葬,仁义的王义方自己走路,将坐骑让给逝者的孤儿寡母,护送他们加故乡。
王义方做事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俯权贵。当时著名大臣魏征非常喜欢和器重他,准备把夫人的侄女嫁给王义方,但最终被他婉言拒绝了。不久魏征去世后,王义方却主动去向魏征夫人的侄女求婚,并迎娶对方为妻。
游当时朝中的同僚对王义方这一举动表示不解,王义方解释道:我之前拒婚,是因为魏征正处在高位,我不想趋附权贵;如今魏公去世了,我要实现他生前的愿望,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二.刚正不阿,二度被贬
王义方因刚正不阿、仗义执言,曾二度被贬官。第一次是因与刑部尚书张亮交往友善,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张亮被诬告谋反杖打致死,31岁的王义方受株连被贬到今昌江黎族自治县。
王义方第二次被贬官,引出了成语《杀人灭口》的故事。唐高宗显庆元年(656),王义方升任侍御史,当时的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掌朝政,有个姿色过人的妇女淳于氏,因获罪被囚禁在大理寺,李义府看上了这名女子,便托大理寺寺丞毕正义违法把她弄出监狱,然后据为己有。
后来高宗皇帝命人重新审理淳于氏这个案子时,李义府竟然逼迫毕正义自缢身亡(目的是杀人灭口),当时朝中百官没有一人敢向皇帝揭露李义府的奸情,连高宗也想饶恕李义府,只有刚正不阿的王义方仗义执言,他勇敢地站出来历数李义府的罪状。虽然后来查清真相后,凶手淳于氏被处死了,但是,皇帝反而认为以诽谤侮辱大臣、言辞不恭为由,把 41岁的王义方贬谪到莱州(今山东掖县)任司户参军。
三.开海南教育之先河
这是王义方被贬官至昌江后,看到当时的南蛮之地是田野荒芜,且道路梗塞,心里感慨颇多。在刚安顿下来后不久,王义方便召集地方首领共商文教事宜,还挑选了一些他认为较有潜质的学生门徒,亲自为他们讲授经书,举行祭祀先圣先师的礼仪,传授清歌短笛合奏的技艺,告诉他们老少尊卑有序,那些少数民族的首领看了都十分高兴。
也许正是有王义方开了海南学校教育的先河,也许就是在他的影响下,让后来被贬来海南的韦执谊、李德裕、苏轼、李纲、赵鼎、李光和胡铨等人,也大都致力于传播中原文化,为海南的文化教育夯定了基础,给海南岛留下了久远而深沉的文化积淀。
四.被载入史册的原因
一生中官位并不高,最高也只任御史台侍御史的王义方,因为其个人品行、忠义与刚正不阿,以及开创了海南教育的先河,而被载入史册,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他的传记,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中也有王义方的记载。
王义方的经历启发我们,一个人的职位不在高低,只要为国家与广大民众作出过贡献,为子孙后代造福,就一定能名垂青史,被历史所记载,为国家与人民所铭记。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