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条主义
蒋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正儿八经的“学院派”,但是这并没有帮助蒋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反而让他走向了军事教条主义。
比如在解放战争初期,蒋就严格规定了国军的行军序列,以老式战法部署尖兵、前卫、本队、后卫、侧卫各部,规定部队每日行军20-25里,不得超过……
这样的指令看起来严整端重,仿佛旧日的普鲁士大军,但实则不过是日军战役学教材中过时的内容,难以应付瞬息万变的战场。
蒋给下级的命令中,常常充斥着教条式的口号,比如“防中有攻、攻中有防”,“口袋战术”、“坚壁清野”等等。
这些可有可无的车轱辘话,看起来永远正确,无可反驳,但一遇到身形飘渺,不拘一格的解放军,就要吃败仗。
越级指挥
蒋喜欢越级指挥是出了名的,他的电话常常能打到前线营长那里。
前方军情瞬息万变,蒋的命令难免延迟和不全面,但大家都怕被他军法处置,往往明知是错也要硬着头皮执行,结果就是吃败仗。
白崇禧曾分析战争失利原因,其中一条就是总部远离前线,情报不准,往往出错,暗批蒋不该处处遥控。
何应钦的说法则是,蒋对军队用人干涉太多,团长以上的任命蒋都亲自决定——那本该是国防部评判会议的任务。
相比毛三次电告粟临机决断,不要事事请示,蒋操心太多,管太多,而偏偏又管不好。
面对批评,蒋坚决不改,48年8月他在日记中写道:“近日何白之言行态度,谓一切军事失利由于余直接指挥部队所致,而归咎于余一人。”他辩白说“余身为统帅不得不批露督导责任”。
用人无方
蒋的用人之道颇为受人诟病,他用人只看两点:第一是不是他的派系,第二看服不服从他的命令。
正因如此,“小诸葛”白崇禧这样国军中难得的统帅人才,蒋弃之不用,偏偏去用那个只有旅长才能、师长格局的胡宗南,而且一用就是几十年。
相比毛把林任命为东北最高统帅,给他节制中Y委员、政治J常委之权,蒋的用人突出一个犹疑。
要不就是临阵屡屡换将,从杜聿明换陈诚,再换卫立煌,要不就是所用之人不堪重用,像刘峙之流。
蒋介石曾在日记中慨叹希望能“求一李鸿章、胡林翼、骆秉章”,但是始终未得。
国军中确实向来缺乏彭、林、刘、徐、粟这样能驾驭全局的统帅,这其中恐怕有蒋的用人失察之责:好的他不用,用的都不好,不好还瞎用。
推诿败责
统帅在必要时是要主动扛起失败的责任的。譬如四平攻坚战失利,林就主动揽下了责任,说“四平没打下来,不是你们负责任,完全由我负责……主要是我平时研究得不够”,而没有怪李天佑。
主帅主动揽责,一来可以安抚部下,稳定军心;二来可以带头反思,总结经验。
而纵观蒋的一生,他几乎就没有针对自己的反思,要不就是骂“敌系”,要不就是骂“嫡系”。很多错明明是他自己犯下的,他却百般推诿,这多少有失统帅的威信,让部下不服。
当然,蒋也不是存心推诿,他是真的觉得自己行而别人不行,这一性格特征在蒋很年轻时就有所体现了。
当时孙派他去某地发展根据地,他去了不久就因人事不合离开,但他不觉得是自己不行,而是觉得别人不配合自己,所以导致了失败。
有时候蒋的命令也是正确的,比如当初他劝卫立煌把主力撤到锦州,比如平津战役前,他命令傅作义率部南撤……这都是较正确的处理方式,但是卫、傅稍一提出反对意见,他就听之任之了,不再坚持了。
该独断的时候他偏不独断,事后他又责怪别人当初不听他的话,这难道不是统帅失职吗?
统帅不当
何为统帅?除了给出全局性、战略性的方针外,统帅的职责之一就是调和下属间的矛盾,避免他们争斗不休。譬如康熙告诫明珠、索额图:明朝亡于党争。
蒋则不然,在某种程度上,他就是国军内部派系斗争的源头之一。
他向来把嫡系和他系分得很清楚,还习惯在赏罚过程中实行“双重标准”,这导致他在执法时宽严无度,随心所欲,毫无定法,也间接或直接地鼓励了部下之间的争斗。
以邱清泉为例,此人拥兵自重,恃宠而骄,曾在战场上眼睁睁地看着75师师长沈澄华被围而不管,最后被歼。蒋为此颇为愤怒,在日记中批评邱“自私自保,不能团结互助,而又怕战……”但是事后邱清泉什么处罚也没受,这不是助长部下见死不救吗?
果然,后来邱清泉又“犯病”了,淮海战场上坚决不救黄百韬,顾祝同亲自去他总部下命令,他仍不听,最后黄百韬兵团没了,黄百韬战死……如果没有蒋的“怂恿”,他哪敢如此?
最后邱清泉兵败自杀,实为咎由自取,自作孽耳。但蒋却在日记中说,邱虽然“作战失败,但其始终听命,奋斗到底,不愧为革命军人”。
蒋所谓的“听命”,只是听他的话而已,而不是军命;是不服从全局,而只服从蒋一人。
如此离谱,焉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