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4月,邓小平率领中国外交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这是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派遣外交代表团出席会议,也是邓小平第一次代表中国外交人员,出席联合国。
邓小平此次出席联合国,是由毛主席亲自“点将”,而邓小平也并没有辜负毛主席和中国人民的期望。邓小平的发言结束后,会场内爆发出如同雷鸣般的激烈掌声,参会的各国代表纷纷激动地同邓小平握手。
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会议结束后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在邓小平经过苏联外长安德烈·葛罗米柯的面前时,这名傲慢的苏联外交官竟拿邓小平的身高说起了事。
那么,面对着葛罗米柯的挑衅,邓小平是如何机智回应的?在今天,我们能从前人的外交智慧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邓小平的外交智慧。
10月25日这一天,对于中国人民而言,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入朝作战的首战首捷,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因此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纪念日”;而在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
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历史事件,却因时空的机缘巧合而被绑在了一起。这似乎冥冥之中,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外交上的尊严,只能用实力来奠基。
面对着来之不易的外交成果,毛主席等人对此格外重视,在得知中国取得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消息后,就立即让相关的外交人员筹备参与联合国大会的相关文件。
到1974年,联合国即将举行第六次特别大会,商谈全球的经济发展问题,中国也在会议邀请名单之列,这是中国第一次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身份,派遣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
既然是派遣外交代表团,那么就必须有一个牵头的“外交代表”,来负责代表团的工作事宜。当时,毛主席心中有几个人选:周恩来,乔冠华和邓小平。
周恩来多年来一直担任着国务院总理,同时兼顾着中国的外交事务。1954年,周恩来代表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与日内瓦会议,努力促成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的和平。1955年,周恩来又出席万隆会议,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口号,被视为第三世界国家“万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恩来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第一人,在国际上也是一个享有名誉,受人崇敬的外交家。按理说,周恩来应该是此次中国首次派遣代表团,出席联合国会议的不二人选。
遗憾的是,1974年初周恩来的身体状况已经十分糟糕。1974年6月,周恩来更是被送往解放军三〇五医院接受治疗。鉴于身体状况,周恩来确实不适宜再参加会见外宾等消耗心神的活动。
那么,乔冠华又怎么样呢?早在1950年6月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时,乔冠华就同伍修权,组成特派代表团,在联合国谴责美国对台海的干涉。朝鲜战争期间,他充当李克农的顾问,努力促成《板门店停战协定》的签署。
1971年,联合国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乔冠华也在场,并留下了那张历史中著名的照片《乔的笑》。
但是,在毛主席看来,乔冠华并不是此行中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此次中国首次派遣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的总负责人不仅要有丰富的外交经验,更要能够代表新中国的历史过往和大国形象。乔冠华在抗日战争期间才投身革命,且未曾上过前线,因此资历上相对而言略显年轻一些。
综合种种因素考虑,毛主席决定“点将”邓小平,让邓小平作为出席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的总负责人。
年轻时期的邓小平,曾远赴法国留学,因此对西方各国的文化风俗,有着一定的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也从事过一段时间的外交工作。1957年,毛主席带着邓小平,进行他人生中的第二次访苏之旅。当时正值“中苏论战”时期,邓小平在会议上有理有据地驳斥了苏联理论家苏斯洛夫的种种观点,让毛主席十分欣赏。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特地把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拉来,指着邓小平说:“看见那个小个子了吗,他的前程非常远大!”
更重要的是,邓小平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加入我党,投身中国革命,历经红军、抗战和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内建设,堪称贯穿了中国革命与发展的始终。因此,无论是从资历还是外交能力,邓小平都是继周恩来之后的理想人选。
在得知毛主席“点将”,要自己负责外交代表团的事务时,邓小平对此十分重视,将乔冠华等人叫到办公室里来开会,每日从清晨商讨到深夜,吃住都在办公室里。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稿,邓小平、乔冠华等人前前后后修改7次,最终由邓小平审后决定。
邓小平、乔冠华等人苦心撰写的终稿在出炉的同时,联合国的这次大会也即将举行。1974年4月6日,邓小平率领众人,登上了从北京飞往美国纽约的客机,周恩来不惜拖着病体,亲自欢送邓小平,预祝他们这次代表中国出席的会议能够顺利成功。
抵达美国纽约后,邓小平等人立即与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展开会谈,为此次会议的成功定下了基调。第二天,大会举行时,邓小平代表着中国,庄严走上联合国大会的讲台。台下顿时鸦雀无声,大多数国家的外交代表都对中国代表的发言满怀期待。
在这场以国际经济发展为主题的联合国代表大会中,邓小平在演讲稿中表示:中国同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同属于“第三世界”,都因帝国主义近代的剥削和压迫,面临着经济发展的难题。
中国坚定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愿意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携手发展经济,合作共赢,承担自身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义务,永远不扩张、不称霸。
邓小平这番外交发言,可谓集结了毛主席、周恩来二人外交智慧之大成:中国同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同属于“第三世界”,是毛主席“三个世界”理论,对世界国家的划分。而“中国永远布偶扩张,不称霸”的承诺,则源于周恩来曾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1955年的万隆精神。
这番发言,不仅继承了中国此前在公开外交场合中多次声明与他国和平共处,共谋发展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将第三世界国家反殖民、反压迫的诉求融入其中,因此邓小平的讲话结束后,会场上就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参会代表,纷纷激动地同邓小平握手,表示感谢他代表中国,做了这番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精彩发言。
然而,中国外交代表团在此次会议上的大展风采,却引发了另一个国家外交代表团的不满——那就是苏联。1958年的“联合舰队”与“长波电台”之争后,中苏之间就渐生龃龉。在看到了中国能够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如此威望后,苏联外交代表团更是分外眼红。
因此,当邓小平结束发展,准备和苏联的外交代表团负责人:苏联外长安德烈·葛罗米柯握手时,这名苏联外长竟然把手收了起来,没有一丝愿意与邓小平握手的意思,并且还故作一副惋惜的神态说道:
“中国的外交代表团发言确实精彩,但你们的代表团发言人身高却不怎么样。”
正当会场即将陷入尴尬时,邓小平却一把搂住了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的后背,并且拍拍这名苏联外长的屁股,笑着说道:“这是哪里的话呢!”
邓小平这番机智且富有幽默的举动,让苏联外长自己一时间陷入了窘境:实际上,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的身高也不是十分挺拔。他曾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同框合影。已知基辛格的身高1.75米,而在照片中葛罗米柯的身高仅仅比基辛格高出一点,绝对没有1.8米那样高大魁梧。
除了苏联外长这次不怀好意的挑衅,被邓小平用“摸屁股”的方式巧妙化解外,这次会议后的另外一件事,也突显出了邓小平的外交智慧。
这次邓小平面对的挑战对手,是一群美国大学生代表团,这群美国大学生代表团中的多数人出身哈佛、耶鲁、伯克利等世界顶尖名校,有不少人更是出身政客世家。他们对邓小平和毛主席的“三个世界”理论并不认同,纷纷质疑邓小平怎么可以把美国和苏联放在一个世界,并且还恃才傲物地在会场上扬言,说“邓小平没读过几本书,没上过几天的学”。
在看到这些满清热血的美国大学生后,邓小平并没有拿自己“确实到法国勤工俭学过几年”的事实来驳斥他们,而是不紧不慢地对他们说:
“我从出生起,就开始上起了一座名叫人生的大学,我从中获益良多,并且还会一直在这所大学里深造下去,直到有一天我去见上帝。”
邓小平的这一番回应,不仅包含了这群美国大学生所能理解的价值观,而且其中还有邓小平终其一生信奉的“实践”智慧。这句不紧不慢,却又暗含锋芒的反驳,令这些自以为看过许多书的青年“辩论高手”们瞬间无地自容。
1974年4月中旬,邓小平乘坐飞机,带着外交胜利的喜悦重归祖国的土地。周恩来得知邓小平胜利归来的消息后,沉重的病体竟一时间精神许多,毛主席听闻邓小平的发言后更是高兴地对身边的众人夸赞道:“小平同志,思想过硬,是个难得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