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的“殷革夏命”——商汤灭夏
中国上古时期的国家结构是部落统治。在这种国家结构下,一—个强大的部落方国征服周围的其他方国,从而建立起自己部族的统治。
夏代自孔甲之后,矛盾不断激化,统治不断削弱。与此同时,在夏朝的东方,商族正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桀是夏代的最后一位帝王。
到桀时,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王,历经四百多年。
夏朝的统治中心,东面到达黄河下游和济水流域(今河北东南部和山东),西面到华山(今陕西东南部),南面到伊水流域(今河南西部),北到羊阳(今山西晋城一带)。
相传桀是一个有才智又有勇力的人,他能一人生擒野牛、虎,空手能力断钩索。
即位后,有施氏投其所好,把一个名叫妹喜的美女献给桀。桀见了妹喜,笑逐颜开。
王权越是专制,帝王本人也就越穷奢极欲,桀在今河南洛阳附近建倾宫、瑶台,用尽了百姓的财力。当桀登上高大的倾宫,俯视其下,觉得自己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高高在上,永远享不尽荣华富贵。而老百姓却暗地里骂道:
“你这位太阳什么时候发丧,我们宁可同你一起死亡!”
倾宫中修建了一个很大的池子,里面灌满了酒,称为酒池。
酒池边无数男女戏乐,一阵鼓声过后,三千人跑到池边像牛一样地低头饮酒,有的醉了之后,竟死在那里。
夏桀的乐工舞女多达三万人,倾宫内靡靡之音不绝于耳。他还在深谷之中筑长夜宫,宫中男女杂处,终日不出。
由于他纵情玩乐,长期不理朝政,有个叫终古的太史,多次向他进谏,苦苦哀求,得到的只是一顿责骂。终古于是逃出夏都,投奔到正在崛起的商汤那里。
另一位官员关龙逄见终古苦谏无效,于是变换了一种方式。他手捧“皇图”来倾宫求见。皇图绘有桀的历代祖先们的功绩。关龙逄越说越激动,竟指责夏桀挥霍无度、随便杀人。桀勃然大怒,把关龙逄当场杀死,焚毁了皇图。从此贤臣绝迹,言路堵塞。
夏朝的诸侯商,此时已经逐渐发展壮大,其首领是汤,又名履。商汤最大的功绩是实现了“殷革夏命”。他能够实现这场改朝换代的革命,主要是他把握了时代脉搏,充分利用了时代为自己提供的机会。
到了夏商之际,由于夏桀的专制、暴虐,人们更加怀念尧舜时代,希望圣明君主的出现。
一次,汤到荒野之中,看到人们四面张网准备围捕禽兽,并祝祷说,天下四方的禽兽都撞到我们的网里。
汤见到后,感叹地说:“这样做不是赶尽杀绝吗?”
汤让他们撤去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的网,并且亲自祝祷说
:“禽兽们想往左跑就往左逃命吧,想往右跑就往右逃命吧!我只要那些违犯天命的。”
那些诸侯听到这件事后都说:
商汤把他的德惠都及于禽兽,更何况人呢?于是四十个诸侯国弃夏归商。所以后人评论说,放置四面网未必得到鸟兽,汤去掉三面网,留下一面网,却网罗了四十国,汤不仅仅是捉到了鸟兽啊!
对于尧舜之道的渴求是当时强大的社会思潮。商汤正确地把握了这一点。
隐居的伊尹是当时著名的贤者。他的处世原则是严格地按照尧舜之道行事。
不合乎仁义,不合乎尧舜之道,就是把掌管天下的大权作为俸禄给他,也不回头看一看,就是用四千匹马来拉他,也不屑于一顾;不合乎仁义,不合乎尧舜之道的,就是像一粒草籽那么微小也不轻易地从别人那里索取。商汤看中了伊尹这一点,派人带着贵重的礼物聘请他。
伊尹自视清高,不为贵重礼物所驱使。
商汤多次聘请之后,伊尹才幡然醒悟。他决定辅佐商汤。商汤得到了学识渊博、才智过人、处事聪敏的伊尹,如虎添翼。
结果“殷革夏命”,势如破竹,风卷残云,十分成功。
商汤十一次征伐,大获全胜,天下无敌。
他向东面征伐,西夷人便埋怨他;向南面征伐,北狄人便埋怨他,都说:为什么不先到我们这里,却把我们放在后面呢?商汤俨然成了大救星。
灭掉了与夏王朝关系密切的诸侯国葛之后,商汤派伊尹到王都观察桀对此事的反应。
伊尹带了方物、贡品来朝贡,桀问:“商侯为什么要灭掉葛国?”
伊尹回答:
“葛伯不祭祀,商侯送给他许多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却还不祭祀;商侯派人帮他耕种,他不但不感激反而杀害送饭的人。商王见他如此不仁,有损夏王您的威望,才把他杀了。”
夏桀点头不再说什么。
伊尹又说是商侯派他来伺候天子,他愿意听从天子的差遣。
夏桀只顾寻欢作乐,伊尹在他身边住了三年,竟什么事都派他去做。
于是,伊尹了解了夏桀的一切,向商汤献计:
桀虽暴虐无道,但夏王朝毕竟是四百多年来天下尊崇的共主,因此,必须等待时机,还要蓄积力量,继续削弱夏朝势力。
与商毗有三个忠于夏朝的诸侯国。这三个强大的请侯国执意以商为,经常向桀报告汤的不法活动。汤和他的谋臣伊尹等决心灭掉这三个诸侯国,以剪断夏桀羽翼。
不幸此事被夏桀得知。桀为了及时遏止商的势力继续扩大,派臣征召商汤入觐。
汤没有理由拒绝,于是随使前来。桀下令把汤囚禁在夏台。
伊尹等人得知汤被囚禁,千方百计地搜集珍宝、玩器和美女,送给夏桀,又以他们能言善辩的口舌,为汤说情辩护,桀下令释放商汤。
汤返回商,竟像英雄凯旋一般,受到五百诸侯、方伯、贵族的慰问。他们纷纷要求到商供职,愿意受汤的差遣。
汤和伊尹等人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率领各诸侯联合军队,先后消灭了三个诸侯国中的豕韦和顾国。只剩下昆吾了,昆吾求救于夏桀。
夏桀大怒,下令九夷之师征商。
伊尹对夏桀这位专制君王的心理了如指掌。他认为东夷之民还听从桀的调遣,此时硬拼以取胜。等待时机成熟,灭夏才能成功。
商汤采納了伊尹之谋,班师回商,写了一封悔罪的奏章,派使臣到夏都陪罪。桀身边的谀臣纷纷向桀祝贺
:“天子真是威震天下,连强大的商侯都如此畏惧,兵戈未动,天下已服。”
夏桀更加安心饮酒作乐。
夏桀罢兵不征伐商汤,昆吾决定向商主动进攻。结果昆吾大败,商更加强大。
这时,伊尹献谋:
“今年本应向桀入贡,我们先不要向他进贡,看一看他有什么反应。”
当夏桀得知商汤灭掉了昆吾,而且胆大包天,不来入贡,再次下令九夷之师起兵攻商。
然而,夏桀对九夷已经失去威慑力,九夷并没有出兵攻商。
伊尹说:“可矣。”
商汤这才开始率军伐桀。
汤和他的谋臣伊尹等人率领七十辆战车和五千步卒组成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西挺进;夏桀调集了全部人马,气势汹汹地开出王都。
夏商两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或说今山西安邑镇北)之野摆开阵势。
会战前夕,汤对参战的各个诸侯、方国的将士们,庄严地宣读了伐夏的誓词:
“你们大家听我说:不是我胆大包天犯上作乱,而是因为夏桀罪恶滔天,我奉天命来诛杀他。大家都明白作为帝王的夏桀,根本不顾我们的死活,荒废了我们赖以为生的农事,背叛了夏朝的优良传统。老百姓忍无可忍,竟然说:‘你这个太阳何时发丧,我们愿意和你一起走向死亡。’他的德行败坏到这种程度,所以我今天一定要去讨伐这个天怒人怨的暴君。你们要帮助我,实行上苍对他的惩罚。”
经过动员,士气大振。两军在一场大雷雨中,在鸣条之野展开大战,商军真的以为这场大雷雨是上帝来惩罚夏桀的,作战更加勇敢。
最后,夏桀带了五百残兵逃走,被商军捉住。
商汤把夏桀监禁在亭山。夏桀对人说:
“我真后悔,当初没有把商汤立即在夏台杀掉,今天才落得如此下场!”
商朝建立三年之后,夏桀忧愤病死在亭山。
商汤挥师西进,很快占领了夏都斟寻。
夏朝的亲贵大臣表示愿意臣服商汤。
商汤在斟寻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这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至此宣告结束。
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700年之间。
商汤并没有立刻登天子位,而是率军回到亳。因为他是打着行尧舜之道的旗帜讨伐夏桀的。而尧舜是实行禅让制来传承帝位的,汤自己却是用武力夺取帝位的。这显然与自己一贯标榜的行尧舜之道不相符合,这使他感到惭愧,唯恐贸然登上帝位,不仅天下人不服,反而会给人留下口实。
这时商汤的左相仲虺劝勉他说,商汤代夏是顺承天命,应该以有德者取代无德者。
与此同时,商的声威早已达于八方,各地诸侯、方伯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的首领,纷纷带着方物、贡品来到毫朝贺,表示向商汤臣服。
就连远居西方地区的氐人和羌人部落也来朝觐。数月之间,三千诸侯大会于亳。这时,汤才登上天子之位。他在诸侯面前告祭于天,宣告商王朝的建立,至此,完成了“殷革夏命”。
汤建国后不久,发生了旱灾并延续了七年之久。烈日暴晒,河干井涸,草木枯黄,庄稼无收,人民困苦异常。虽然伊尹教民打井开沟,引水灌溉,但旱情愈来愈严重。自天旱发生,汤便在郊外设祭坛,天天派人举行祭祀,祈求上帝除旱下雨。
最初的祭祀仪式是在木柴上放上牛羊猪狗等牺牲,然后点燃。
汤命史官向天地山川祷告说:
“是不是因我们的王让人民受了疾苦?是不是官吏受贿贪污?是不是小人谗言流行?是不是女人干扰政事?是不是宫室修得太大太美?为什么还不快下雨呢?”
大旱延续七年,这种祭祀活动升级,祭坛移到一个叫桑林的地方,汤亲自率领大臣们举行祭祀求雨活动。祭完之后仍未下雨。
史官们占卜问其原因,说是要人牲,就是把活人放在柴上焚烧,让此人去上天祈雨。
汤说:“
我祭祀占卜求雨是为了百姓,怎么能让人去遭此焚烧之苦?就让我亲自去吧。”
汤把头发和指甲剪掉,沐浴洁身,向上天祷告:
“我一人有罪,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都是我一人的错。不要因为我一人而使万民受苦,生灵涂炭。”
祷告完毕便坐在了烧柴上,准备以自身为牺牲,在大火中被焚烧。
在大火还未燃起时,天忽然下起了大雨。
汤的这种勇敢牺牲的精神,使人非常感动,赢得了广泛的敬佩和赞誉。
人民用歌唱来颂扬汤的德行。汤命伊尹把这些歌曲收集起来,编成乐舞,取名为“桑林”,也叫“汤乐”。
商汤革命还实行了一些改朝换代的措施,例如:改正朔。夏历建寅,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商正建丑,即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每年十二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夏称一年为一岁,商称一年为一祀。易服色,尚白。夏的衣服尚黑,即尊崇黑色,商改为“尚白”。商不光是衣服以白色为主,就是旗帜、器物,驾车的马,祭祀用的牛、羊、猪、狗也以白色为主。
考古发掘,在商代遗址出土了不少白色陶器。朝觐也改在白天举行。
汤和伊尹把夏的九尊铜鼎搬到了商都。这九鼎象征天下九州归于一统,万国家邦心向夏禹。迁鼎于商,说明商虽灭夏,但仍尊崇夏禹之德。
商朝取得禹的九鼎,尊崇大禹的德行,因而受到人们的拥戴,也才有延续六百多年的江山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