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张学良与杨虎城,为了促成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竟然铤而走险扣押了蒋介石。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最终在中共努力下和平收场。事过多年,当年并肩作战的两位将领之后的人生轨迹却大相径庭。
夏威夷之行
1999年6月,炎炎夏日,杨瀚踏上了飞往夏威夷的航班。他的心中满是期待与好奇,因为他即将见到张学良先生。这位传奇的民国将领,曾与他的爷爷杨虎城将军并肩战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杨瀚此行是为了完成父亲杨拯民的心愿。多年来,父亲一直希望能与张学良先生见上一面,叙叙旧,话话家常。然而,父亲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长途跋涉。于是,杨瀚主动请缨,代父而行。他暗自思忖,这次见面,定会是一次温馨而亲切的交流。
当杨瀚真正见到张学良先生时,事情却并非他想象的那样。老帅的态度出乎意料的冷淡。尽管杨瀚主动表明身份,张学良先生却只是淡淡地回应:"好,好,谢谢你。"除此之外,老人家似乎再无其他话语。即便是在杨瀚陪同散步时,张学良先生依然沉默寡言,没有过多交谈。
这样的反应,让杨瀚感到十分意外和困惑。他隐隐觉得,张学良先生对自己的冷淡,一定有着某种缘由。毕竟,当年爷爷杨虎城与张学良先生情同手足,在西安事变中更是冒死抗命,联手扣押了蒋介石。而两家人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按理说,张学良先生就算对自己没有十分亲切,也不至于如此冷淡啊。
带着满心的疑惑,杨瀚在2000年再次踏上夏威夷之旅,参加张学良先生的百岁寿宴。然而,让他再次失望的是,即便在寿宴上,张学良依然没有与他进行过任何私人交谈。张学良先生的言谈举止虽然得体有礼,思维清晰,语言表达也非常精准有力,但对杨瀚却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感。
两次夏威夷之行,两次意外的冷遇,杨瀚的心中充满了困惑与不解。他开始查阅各种史料,试图寻找答案。起初,他以为张学良先生是因为对过去的某些事情难以释怀,才对自己如此冷淡。然而,当宋子文先生的日记公开后,杨瀚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在西安事变期间,他的爷爷杨虎城与张学良先生,曾经爆发过一次十分激烈的争吵。
这个发现,让杨瀚感到十分震惊。他决定更深入地研究西安事变的始末,一探当年爷爷与老帅之间的恩怨纠葛。随着研究的深入,杨瀚渐渐明白了张学良先生对自己态度冷淡的缘由。原来,历史的真相,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谋划联合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了中国东北的土地。面对国家危亡,人心惶惶。而令人意外的是,当时的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却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这一决定,让身在东北的张学良和远在西北的杨虎城,都感到十分的愤慨和不满。
杨虎城将军虽然刚刚投靠了蒋介石,却并非他的嫡系亲信。然而,蒋介石却任命他为陕西省主席,足见杨虎城的实力之强。要知道,早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时,杨虎城就曾拒绝在自己的部队中"清党",保护了许多共产党人。这也让蒋介石对他一直心存芥蒂。
成为陕西省主席后,杨虎城立即重用了共产党员南汉宸,并在他的建议下,释放了许多被关押的共产党人。这一举动,无疑表明了杨虎城对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不满,以及他与中共合作抗日的意向。
而东北易帜,民不聊生,更让身为东北军首领的张学良将军感到万分焦虑。他多次向蒋介石请求,要求组织军队,一致抵抗日寇。然而,蒋介石却对他的请求置若罔闻,甚至在杨虎城也提出类似要求时,冷冷地呵斥道:"先管好你自己的事吧。"
失望之余,杨虎城和张学良开始寻求与中共的合作。他们先后与中共领导人秘密会面,商讨联合抗日的事宜。1933年,杨虎城与红军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协议。1935年,他更是通过南汉宸等人,与中共建立了直接联系。而张学良也在同年与周恩来会面,就共同抗日达成了共识。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率东北军围剿。面对中共提出的联合抗日主张,张学良举棋不定,一方面不愿与中共为敌,另一方面又不敢公然抗命。几次交锋下来,东北军伤亡惨重,张学良进退维谷。他深知,国共内战只会削弱抗日力量,于是在1936年初,他力排众议,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与中共代表李克农达成了互不侵犯的默契。
随后,张学良又与周恩来在西安会面,进行了长达6小时的深入交谈。古城西安,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4月,张学良更是亲赴延安,再次与周恩来晤面,商讨联合抗日的具体事宜。中共也派遣叶剑英常驻西安,以助张杨二人筹划"西北大联合"。
剑拔弩张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到达西安,蒋介石此行是为了督促东北军和西北军尽快完成对红军的"围剿"。但实际上,他对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地方实力派的态度,早已从怀疑转为不满。
在与两人的多次谈话中,蒋介石表现得咄咄逼人。他对张杨停止"围剿"、与中共互不侵犯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并再次要求他们在限期内剿灭红军。面对蒋介石的步步紧逼,张杨二人虽然心中万般不愿,但却也无可奈何。
经过再三权衡,张学良和杨虎城决定铤而走险,对蒋介石实行兵谏。12月7日,两人秘密会面,制定了"活捉老蒋"的具体计划。
为了确保计划万无一失,张杨还特意安排了两支精干的部队,分别由杨虎城的侄子杨虎、副官尚德章率领。12月11日夜,杨部800余人潜入华清池周围,伪装成宪兵,静候时机。12日凌晨,尚德章又率领一个加强连,悄悄埋伏在离行馆不远的小树林里。
凌晨4时30分,惊心动魄的一幕终于上演。杨虎、尚德章两路人马,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向华清池发起了猛烈进攻。他们迅速占领了蒋介石的寝室,击毙了守卫,但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屋内空无一人。原来,就在东北军攻进来的前一刻,蒋介石已经从窗户翻出,逃到后山去了。
愤怒之下,杨虎命令士兵们全力搜山。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搜寻,他们终于在一个小山洞里,找到了蒋介石。
张杨争执情绪激昂
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出后,整个局势顿时变得剑拔弩张。蒋介石虽然被扣押,但他的嫡系部队已经向西安集结。而共产党人,在最初的惊讶之后,也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化解这场危机,实现国共合作,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关键时刻,周恩来挺身而出。他在莫斯科获悉事变后,立即启程返回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连夜兼程,终于在12月17日深夜抵达了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
在与国民政府谈判代表曾仲鸣会面后,周恩来立即飞往西安。他的到来,无疑给张杨二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在与周恩来的密谈中,张杨表示,他们发动兵谏,就是为了逼蒋抗日。而周恩来也向他们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意见,希望能以此为契机,促成国共合作。
让周恩来没有想到的是,张杨二人在如何处置蒋介石的问题上,却产生了严重分歧。张学良主张释放蒋介石,以换取国民政府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承诺。他认为,长期扣押蒋介石,只会激化矛盾,引发内战。但杨虎城却坚持要审判蒋介石,以他多年反共的罪名,将其送上军事法庭。杨虎城愤怒地指责张学良软弱,认为他这是在放虎归山。
争执之下,张杨二人几乎大打出手。周恩来连忙出面劝解,他深知,如果张杨在这个节骨眼上反目,对事变的发展将是致命的打击。周恩来耐心地分析利弊,指出审判蒋介石固然大快人心,但却难以得到国民政府的承认和支持。
经过周恩来的多方斡旋,张杨二人的争执终于暂时平息。12月24日,张学良飞往洛阳,与前来调停的国民政府代表何应钦会面。在会谈中,张学良提出了释放蒋介石的条件,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改组政府、联共抗日。何应钦对此表示赞同,并承诺会向国民政府传达张学良的意见。
12月25日,张学良突然邀请杨虎城到张公馆,而当杨赶到时,却发现蒋介石已经准备启程。面对张学良的决定,杨虎城虽有不满,但考虑到大局,还是同意放人。
临行前,蒋介石对张杨二人说,此前若发生内战,是你们的责任;今后若发生,就是我的责任。随后,张学良出人意料地表示要随同蒋介石去南京,尽管杨虎城和张的部下都极力反对,担心蒋介石会对他不利,但张学良还是登上了飞机。
张学良临走前留下一个手令给杨虎城,上面写道:"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兄听从虎臣、孝侯指挥。"这让杨虎城十分感动,他明白张学良是在以身犯险,来确保蒋介石履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承诺。
然而,张学良此去,便被蒋介石囚禁几十年,直至蒋去世才获释。而杨虎城的命运更加悲惨。西安事变后他被迫出国,七七事变后要求回国抗日,却被拒绝。他偷偷潜回,结果被国民党逮捕,囚禁达12年之久。
1949年9月,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国民党竟下令杀害杨虎城全家8口,连幼子也不放过。
恢复自由后,张学良远赴美国安度晚年,但对旧事却讳莫如深。在张学良心中,对杨虎城始终怀有愧疚。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因自己轻信蒋介石的承诺而惨死,若当初听从杨虎城劝告,或许结局会不一样。或许正是这种愧疚,让张学良在晚年见到杨虎城后人时表现得十分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