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粟裕将军,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不仅战功显赫,而且淡泊名利、品德高尚。
今天与大家探讨的是:粟裕将军自从离开家乡、踏上革命道路之后,为何一直没能回家探望父母呢?
一.少年离家去念书,随后踏上革命路
粟裕于1907年8月10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在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枫木树脚村,是侗族人。他的父亲名叫粟嘉会,是一个落第秀才,为人忠厚老实,平日里深居简出,能写一手好字,靠着家里的几十亩水田维持着粟家的家境。
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父亲不想儿子经历危险,只想他能够管理家业,做一名家里的“管账先生”,全家人一起太太平平过日子。于是,他喊来了粟裕的一个堂伯父做教书先生,在自家西院安排了私塾,让粟裕学习四书五经。可年少的粟裕在有着一身“功夫”的长工阿陀的影响下很讲义气,而且心里对受苦的百姓产生了同情,他幻想着自己以后也能成为大英雄,倚剑走天下,帮助穷人痛打恶人。
小粟裕本身就不喜欢私塾,他看上了长沙回来的二叔创办的新式学堂。那里的孩子不读四书五经,他们课程花样很多,算术、音乐、体育、国文,这些都让粟裕相当向往。结果他不听父亲和先生的劝说,逃离私塾偷偷跑去听新式课。
1923年冬天,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在湘西各县招生,粟裕报名参加了考试,最终被录取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出于关心儿子的安全,认为学校所在地常德不太平,他不同意粟裕离家去念书。粟裕愤怒之下离家出走,可走到河边时发现身上没钱,没有办法只好返家。
见到安全回家的儿子,父亲吩咐人把重要的亲朋好友全都请来家里吃饭,并郑重地告知大家,儿子要出远门读书去了。粟裕有些感动,他本已经做好了回来与父亲斗争的准备,可是父亲却同意了他外出求学,还给了他上学和生活的费用。告别宴会后,粟裕走了,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一走,竟成了他与父亲的永别。
粟裕终于如所愿成为了湖南常德二师的学生,当时的二师已经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都让粟裕感到豁然开朗。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许克详紧接着在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学校的党组织通知大家撤离,粟裕就带领着同学从下水道逃了出来,后又转乘火车离开了常德,从此真正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二.成长为红军优秀将领,天天打仗没空回家
1927年6月,粟裕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也是在这一年,他参加了周恩来主导策划的南昌起义,1928年参加了湘南起义并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红军期间,粟裕便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屡立奇功,从营长一步步升到军区司令员。
有一次,井冈山上的好友萧克在经过湖南会同时特意去了趟粟裕的家,找到了粟裕的家人。萧克把粟裕的情况向年迈的母亲(父亲因得病,已于粟裕离家后不久去世)做了一下交代。当萧克把家里的情况告知粟裕后,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他很想回家看看,这时,粟裕已经离家11年了。
但是,当时国家正直危难时期,大“家”不安,小“家”何居?无论粟裕多么想家,他都没有办法在天天打仗的日子里给自己放假回家。只能心存念想了。
三.抗战与解放战争期间,重任在肩没法回家
在“皖南事变”发生前,粟裕虽没回家,但已经和家里取得了联系,但皖南事变中国民党袭击了新四军队伍,让国共关系再度紧张起来,粟裕又失去了与家人的联系。
1941年粟裕与妻子楚青成婚,他真的很想把这个喜事告诉家中的母亲,他想让母亲看看媳妇,但他知道这些希望终究只是奢望。粟裕知道,只有革命胜利了,他才能有机会回到家中看望老母。重任在肩(当时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的粟裕又一次将回家的愿望埋在了心里。
抗日战争结束不久,蒋介石挑起内战,把中国再一次从和平拉回战争。对于粟裕来说,又一次回家的机会成了泡影。粟裕放下想家的念头,又投入了解放战争。
粟裕就这样一生征战无数,有“常胜将军”美誉,他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于国,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于家,他却亏欠了太多。
四.解放后乡愁终成遗憾
1949年解放了,粟裕派人打听,得知家中老母还健在。心中一阵五味翻滚,铁汉军人一时间湿了双眼。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粟裕的工作十分繁忙,他根本找不到时间可以回去看看。这种状况一直到了1951年,粟裕终于找到了空闲,他又一次想到了回老家。
由于1951年粟裕的老家湘西匪患猖獗,组织必须配备一个加强连来保卫他的人生安全,粟裕将军考虑到战士们会有生命危险,这样的行为又太过劳师动众,思来想去就打消了回老家的想法,想着等到湘西的匪患彻底清除以后再回去。
到1954年,湘西的匪患已经彻底解决。可此时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重任落到了粟裕头上,他的工作又开始忙碌起来,哪里有时间顾得上回家。
一直等到了1959年。粟裕的工作终于没那么忙了,组织安排他去南方修养身体。途中经过湖南长沙,当时就有人跟他说,离家已经很近了,可以回去看看了,粟裕沉默了好一会微微叹息一声后摇了摇头。因为有一些重要的事情没有处理好导致心情处于低谷(1958年遭到错误批判),他没有做好准备就这样回去见乡亲们。
没想到这次与家乡的“擦肩而过”后,粟裕之后就再也没合适的回家时机了。由于多年战斗积劳成疾,再加上多次负伤,粟裕一直都有头疼的毛病,晚年的他身体就更加不好了。结果乡愁终成遗憾。
总之,粟裕将军自从离开家乡、踏上革命道路之后,一直没能回家探望父母,是因为他一生始终以革命工作为重,为了国家,放弃小家,虽然他的乡愁终成遗憾,但是正如刘伯承元帅评价的:“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家与人民。他这种大公无私、献身革命的精神值得人们敬仰!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