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前夜李宗仁被明升暗降,刘峙上位,第五战区随即遭致大败
作为蒋系八大金刚、何系四小金刚之一,刘峙的军界资历倒是很深,先后毕业于湖南陆军小学、武昌陆军中学和保定军校第二期,出任黄埔军校教官后逐渐成为校长的嫡系。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期间被誉为“福将”,其实隐隐有指挥能力一般之喻,无非是运气较好罢了,而当抗战爆发以后,奉命反攻平津的刘峙迅速在华北遭至大败,暴露出“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草包本质。
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
原本刘峙的作战序列属于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由于丧师失地狼狈不堪,被讥为“长腿将军”,最终被免职调任重庆卫戍司令兼防空司令,结果在任内的1941年又酿成“重庆防空洞惨案”,再遭撤职。然而蒋某人“用奴才不用人才”的作风,使刘峙只蛰不伏不到一年,就又被起复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
这个任命是饱藏私心的,因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从1937年底开始,就是桂系老大李宗仁。全面抗战八年,李宗仁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位置上呆了将近七年,虽然不是打得最好的战区,肯定也不是最烂的。期间还取得了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和1941年豫南战役的胜利,战线始终维持的比较稳定,对屏障陕西和川东起到了一定作用。
刘峙
第五战区的的战绩未必强于薛岳的九战区和陈诚的六战区,但肯定好过蒋鼎文一战区、阎锡山二战区、顾祝同的三战区和张发奎的四战区。并且李宗仁军事能力虽稍逊白崇禧,然而较具亲和力,和麾下的部队长相处得比较融洽,各部作战还算用命,理应一直留任到抗日战争胜利,可偏偏蒋某人不放心。
第五战区在1939年以后,主要辖区为安徽西部、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的交界地区,基本部队有桂系李品仙的第11集团军、川军孙震的第22集团军、王瓒绪第29集团军和西北军张自忠第33集团军(后冯治安)。原来隶属于五战区的汤恩伯集团军被单划了出去,战区部队变成清一色的杂牌,恐怕也只有李宗人这样非嫡系军头才能笼得住,兵力共有26个步兵师。
第11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
对于桂系掌握兵权,蒋某人打心眼里就不情愿,抗战之初是为了体现“联合抗日”,抗战中期是因为战事频繁李宗仁暂时无人可以替代(仅仅白崇禧短期代理过)。虽然这里并没有嫡系部队,仍然要用心腹“掺沙子”,最终选定了屡被撤职的刘峙, 按蒋某人的意思,刘峙上任后起初是钳制李宗仁,然后最迟应该在1944年就挤走桂系老大而扶正。
结果日本鬼子1944年5月起发起的“豫湘桂战役”打乱了这一计划,几个战区的国军丢盔弃甲,让日本人打得非常狼狈,第五战区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并无重大损失,如此一直到1944年底,豫湘桂战役才告结束。
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
这已经是抗战末期,蒋某人发现鬼子是强弩之末就要完蛋,判断从此以后日军不会有什么大的动作,于是老毛病又犯了,开始琢磨如何剥夺李宗仁的兵权。因为在李宗仁的经营下,此时第五战区的步兵师已增至55个,又新建8个独立旅,骑兵师由1个增至11个,骑兵旅则由1个增至6个,总兵力几乎翻了一番,蒋某人特害怕桂系势力在这里继续坐大。
1945年2月,重庆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李宗仁升任“汉中行营主任”,名义上负责统筹指挥第一、第五战区的战事,刘峙接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终于转正成功。此时第一战区由代理司令长官胡宗南主持,第五战区又成为刘峙的天下,这俩黄埔系的嫡系将领,如何肯听李宗仁的命令?李宗仁实际已被“明升暗降”夺去了兵权。
刘峙在重庆
岂料日本鬼子并不给刘峙面子,冈村宁次就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后,1945年3月发起了侵华日军最后一次攻势:旨在摧毁“豫湘桂战役”中漏掉的中美空军基地和机场群,其中湖南方向就是要夺取芷江空军基地,于是爆发了“雪峰山战役”,不提。河南方向的目标则是老河口空军基地,这里同时也是第五战区司令部所在地。
也就是说,刘峙刚刚上任一个月就遭遇日军大举进攻,如果是轻车熟路的李宗仁继续指挥作战,在老河口中美联合航空团的助战下,日军根本讨不到好去。而贪生怕死的刘峙根本不敢正面迎战,上报了所谓“后退决战”的方案,请求大幅收缩防线,放弃便于坚守的伏牛山区,在襄河附近与敌“决战”,重庆军事委员会居然也照准了。
刘峙在老河口
于是还未等日军正式发起攻击,刘峙就把战区长官部匆匆搬出老河口,一口气撤到了100里之外的武当山下(均县),而国军最不擅长的其实就是敌前撤退行动,在日军的追击下,撤退很快演变成溃退,日寇主攻部队“华北方面军”第12军和助攻的“第六方面军”第34军跟踪追击,毫无阻碍地杀入豫西腹地,3月27日兵临老河口城下。
老河口位于汉水东岸,虽然城镇不大,却是鄂北、豫西和陕南间的重要孔道,是第一、第二、第五战区与大后方陆上联系的交通枢纽,还是汉水船舶运输的节点,更建有空军基地,武汉会战后就成为第五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时隔七年之后终于毁在了刘峙的手里。
冈村宁茨
刘峙为了掩护战区后勤机关撤退,一味命令川军第125师死守,数千名川军弟兄坚持到4月8日伤亡殆尽,老河口陷落。刘峙的所谓“决战”仅仅是命令川军第22集团军反攻,但并没有收到什么成效,中日两军在襄河形成对峙,直到当年8月日本投降。 在抗战末期第五战区之所以如此大败,丧师数万失地数百里,让豫西百姓遭受胜利前夜的苦难,皆因刘峙一人之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