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的浩瀚星空中,悬挂着三大宇宙级谜题:我究竟是谁?我源自何方?我又将奔赴哪里?
而对于凡尘中的吃货们,他们心中的终极拷问则是:早餐该啃啥?午餐咋解决?晚餐又咋整?念及此,你或许已不自觉地解锁了手机,打开了那个熟悉的外卖神器,心中暗道:下厨?不存在的!买菜烧饭?这辈子怕是与厨房无缘了,唯有外卖能续我这条懒命。
有人振振有词:“厨艺为负,外卖为王!”
还有人一脸无奈:“我做的饭,连自己都嫌弃,不点外卖难道真要饿成干尸?”
别急,你若觉得自己机智(或懒惰,或手残)无人能敌,那古代也有你的灵魂伴侣。
他们同样有懒癌晚期患者,同样有厨房小白。那么,他们又是如何解决温饱大计的呢?难道也能像我们一样,动动手指,外卖到家?古代,真的有“外卖”这回事吗?
这时,或许有人嗤之以鼻:“古代?没手机怎么点?不可能,打死我也不信!”
对此,我得正儿八经地科普一下:首先,古代外卖,确有此事;其次,古代外卖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最后,古代点外卖,也有他们的独门秘籍。
接下来,咱们乘坐时光机,嗖的一下回到千年前,探秘唐宋时期的外卖江湖。
你问为啥不去汉朝三国?抱歉,穿越也得按规矩来,外卖的历史记载,得从唐宋那会儿算起。
外卖的出现,那可是生产力爆棚、商业繁茂、城市扩张、人口密集的产物。唐宋年间,生产力已是农业社会的巅峰,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商业活动热火朝天,“市民”阶层崛起,温饱之余,自然开始追求生活品质,怎么乐呵怎么来。
于是,外卖应运而生。它的前身,乃是唐朝中后期那神秘莫测的“夜市”。
不过,那时候它可不叫夜市,而是有个听起来就让人脊背发凉的名字鬼市,听起来就像是夜晚幽灵们的秘密集会。
为啥夜晚做点小买卖就得偷偷摸摸,跟做贼似的?你想啊,古代那会儿没电,夜市上摆摊,靠啥照亮?
不就是煤油灯、蜡烛、豆油灯、红灯笼这些个昏黄闪烁的小玩意儿嘛。那光线,跟鬼火似的,一闪一闪,小摊儿挤一块儿,人影绰绰,破衣烂衫的,远远望去,你说像不像一群幽灵在开派对?不信?你去北京二环的簋街瞅瞅,那地儿清朝时候可讲究了,出兵走德胜门,砍头走宣武门,要是死了人抬出去呢?得走东直门。哎呀,扯远了,咱说回夜市,鬼市这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种说法,为啥叫鬼市?因为晚上做买卖的人,都跟做贼一样偷偷摸摸的。为啥?还不是因为唐朝早期那“宵禁”制度,天黑了就得老实待家里,别想出门溜达!这规定,简直反人性嘛!所以大家晚上出来玩,总感觉像偷情似的,夜市自然就发展不起来了。直到唐朝后期,宵禁松了绑,夜市这才算是真正活了过来。晚唐那诗人杜荀鹤都说了:“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你看,夜市多热闹!
到了宋朝,更绝了,直接取消了宵禁,还鼓励开夜市、早市,那买卖,昼夜不停歇!商贩、市民满街窜,有的喊,有的砍,城市那叫一个热闹,那叫一个有活力!宵禁一取消,老百姓的夜生活就丰富起来了,青楼、饭店、酒楼,啥都有,跟咱们现在晚上泡KTV、夜店、酒吧、吃烧烤差不多。
有本书叫《东京梦华录》,写的就是北宋首都汴京的日子。里面说了一百多家店,酒楼饭馆就占了一大半。明白了吧,外卖也是店里做的,饭店都不发达,外卖咋个兴起?
夜市有了,饭店多了,外卖咋来的?你想啊,店一多,竞争不就大了嘛!那些聪明的老板就开始琢磨新花样,吸引客人。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外卖服务就这么横空出世了!
古人点外卖?脑洞大开,看古人如何玩转“舌尖上的外卖”!
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话的年代,想要点外卖,可真得动点脑筋。你总不能穿越时空,对着饭店大喊:“小二,给我来套满汉全席,送到湖滨公寓520室!”那怎么办呢?别急,古人有妙招!
如果你是个大款,有小跟班,那就简单了,直接派仆人跑去饭店现场点餐,或者提前和饭店打好招呼,定时送饭上门。这待遇,简直比现在的外卖小哥还贴心!
当然了,有的饭店也聪明,他们知道要主动出击,派出店小二走街串巷做宣传,需要外卖的人家付点定金,就能轻松点餐。那时候,有钱就是大爷,有人给你跑腿,还要啥手机电话啊!
外卖流程也挺简单,店小二在店外吆喝,客人上门点餐,记录好地址和时间,告诉大厨,等饭菜做好,小二就送上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满意了还能打赏打赏。这服务,简直比现在的快递还周到!
听说宋孝宗赵昚也是个外卖控,观灯节都要点夜市里的宵夜,吃得龙心大悦,打赏起来毫不手软。为啥皇帝也要点外卖?可能是宫里的饭菜吃腻了,想尝尝宫外的鲜味吧!鉴定完毕,吃货一枚!
还有大吃货苏东坡,也是个外卖爱好者。他热情好客,喜欢去别人家蹭饭,也喜欢请别人到自己家里吃。不过,有时候他也会偷个懒,不想自己动手做饭,怎么办呢?当然是叫外卖啦!那时候叫“外会”,听起来还挺有文艺范儿的!
你看,古人点外卖,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