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从黄巾起义到董卓乱政再到群雄并起,再之后魏蜀吴三分天下,最终三家归晋。前后近百年历史可谓是风云跌宕,豪杰辈出,更兼之《三国演义》等一众演义小说戏剧的渲染,更是让人们对于这一时期的故事有了无限的遐想。
但若是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对比起来,却不难发现其中有着一个巨大的出入,那就是东汉末年明明是四家分汉,为何到了演义之中,却变成了三家分汉呢?
辽东英杰,策马御虏
公孙度在公元190年,也就是汉献帝初平元年的时候,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俗话说,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公孙度走马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曾经侮辱过他的人全部处死。
例如襄平县令公孙昭,他在早年间公孙度尚未发迹的时候,将公孙度的儿子打发去做一区区的伍长,肆加侮辱。等到公孙度上任辽东太守后,就立即将公孙昭在襄平闹市街头鞭打致死。
但是公孙度鞭杀公孙昭却未必全是为了报当年侮辱之仇,更大的原因应该在于提高自己的威势,方便自己掌控辽东。毕竟众所周知,建立威势和声望最好的办法第一就是杀人,第二则是复杂的驭人之术。时值乱世,没有更多的时间给公孙度选择,迅速干净地杀人,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公孙度后来还杀了一批与他无冤无仇的郡中豪族。
但是想要好好地镇守辽东,光靠杀一些人是不够的。当时的大汉朝内部矛盾十分严重,中原是诸侯争霸,战乱不休。这个时候,高句丽和乌桓就趁机掠夺蚕食大汉东北的土地,不断地在边境制造事端。
公孙度深知想要好好地镇守辽东,不可不磨刀霍霍。于是他在初期的准备之后,果断地将屠刀伸向了高句丽人和乌桓人。连续两场对外战争的胜利,不仅使高句丽对汉朝或者说对公孙度俯首称臣,更是使得公孙度在辽东乃至天下的名声都大了起来。
到了这个时候,公孙度前期对辽东的镇守几乎算是完美,为公孙家在辽东称霸打下根基,也为他之后盘踞辽东,无视曹操给的永宁乡侯给足了底气。
独霸辽东,远离中原
公孙度虽然整理了辽东,虽然无视了曹操给的永宁乡侯,但这不代表他没有了自知之明,相反,公孙度对自身实力判断非常清楚,他知道自己这小小的辽东,坚守尚有余地,却绝对没有逐鹿中原的力量。
因此,公孙度果断地定下策略,不作任何的拖泥带水,就是要偏安辽东,好生守住、发展辽东,不对中原有任何的非分之想。不仅仅如此,更是不参与中原的任何一场纷争。诸侯联军讨董,他没去;河北诸侯混战,他也没去。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疲敝的辽东成了诸侯混战之中的透明人物,公孙度不用直面袁绍或者任何一方河北诸侯的兵峰,这使得公孙家竟然能够在乱世之中好好地经营辽东,让辽东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获得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安宁发展,推动了辽东生产技术的发展。
这样做的坏处也很明显,不参加逐鹿中原的诸侯争霸,使得辽东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辽东一地,地盘狭小、人口凋敝,完全没办法防御河北诸侯的全力进攻。一旦河北事了,不管胜者是谁,不管是袁绍,还是曹操,只要抽出手来举兵北伐,小小辽东,不在话下。
因此,当公孙度去世后,辽东便不再选择孤立的方案,他们开始决心接触中原。但是此时,曹操几乎全占了中原和河北,势力一时无两,辽东已经完全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机会。
既然已经不能够再逐鹿中原,既然孤立中原、坚守辽东也不是好办法,公孙康决定放下脸面,该下跪就下跪,该道歉就道歉,向曹操赔礼道歉、俯首称臣,甚至是直接砍了袁尚、袁熙的脑袋给曹操送去。
终于,公孙康的行为获得了曹操的原谅,曹操封其为襄平侯,许诺“海北土地,公孙子孙,事事有之”。也正是这句话,基本上就宣布了辽东作为一个国中之国,作为一个东汉朝廷的藩属国存在,当然,实际上是曹操的藩属国。
放在今人的视角来讲,公孙康毫无疑问是软弱的代表,一仗不打,一箭未发,便向曹操俯首称臣、磕头纳降,弃父祖用血汗换来的土地于不顾,简直就是软弱的代表,还不如一直以来被人诟病的刘禅。
但如果在公孙康的视角来看,投降确实是最最没办法的选择。投降,尚可以藩属国的形式存活,不投降,便是整个辽东被曹操的铁骑踏破,整个辽东将血流漂橹,整个公孙家将不复存在,这种情况下,公孙度数十年的心血才会一朝灰飞烟灭、化为乌有。
要知道,那刘禅尚有益州、汉中、云南数地,尚有诸葛亮、姜维,而他公孙康,却只有一个小小的辽东。
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公孙康敢于背这个锅,敢于揽过这个责任,便不能再以软弱相称,更何况公孙康本也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也曾亲冒矢石,继承父亲的衣钵,与高句丽人战斗,与乌桓人战斗,保护了辽东的疆土,他公孙康也曾少年英杰,扬名辽东。
曹魏附属,平淡而亡
这个由公孙度创立,由公孙康接手并且接受策封的有名有实的“辽东国”到底为什么没能登上罗贯中的著作呢?是因为罗贯中通览《三国志》,实在忘了这东北一角吗?
当然不是,辽东国未能登上《三国演义》与他自身的关系十分重大。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的性质还是小说,小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读者的兴趣,是能激发读者兴趣的剧情。看看《三国演义》中篇幅较长的“董卓乱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六出祁山”,这些剧情其实都很吸引读者,其中的权谋和忠义是不论何时都能让人津津乐道的,有着一种跨越时空的力量。
就好比,无论过了多久,都会有人记得忠义无双却傲慢无比的关羽,会有人记得一心匡扶汉室却中道崩殂的刘备,会有人记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
抛开这些似乎更主要的人物,便是董卓、吕布、审配等人,也有着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样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不可缺少的灵魂,天然地能够引起读者们的兴趣,所以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的时候,会用较多的笔墨去叙述这些诸侯将相,会去描述魏蜀吴三国的权谋战争。
相对的,公孙度一手创立的辽东国,因为他们自己内部的政策,选择远离中原事端,独立在辽东一带,故事太少,引人兴趣的故事便更少,这样的剧情写在演义小说之中只会使得剧情冗杂,而不会为小说注入灵魂,对于读者的吸引相当有限。
另外一个原因,就在于当公孙康向曹操俯首称臣,接受了曹操的赐封之后,所谓公孙氏辽东国其实也就成了曹魏的势力,至于说后来公孙氏又反复无常向东吴传递某种信号,但是到底没能成事。
也就是说,公孙氏其实并没有直接独立地参与到三国时期的天下纷争之中,甚至说直到他们灭亡,也没能够掀起太大的浪花。
对于一个作者而言,公孙氏的经历显然就不是太合适的剧情,甚至连顺笔带过的必要都没有。而所谓辽东国完全就是一个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边缘地带,对于大局的走向没有任何影响,多一个辽东公孙氏不多,少一个辽东公孙氏也不少,最后的结局不管怎么样都将会是三国相继灭亡,司马家独吞天下,创立西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