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傅作义当上水利部长后被无视,副部长代他签字,周总理:一律无效
创始人
2025-08-07 01:32:24
0

傅作义当上水利部长后被无视,副部长代他签字,周总理:一律无效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一位身份特殊的将军被任命为水利部部长。他就是刚刚率50万大军起义,和平解放北平的傅作义。从战场到政坛,从将军到部长,傅作义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然而,这位新任部长的处境却并不如意。在水利部,他竟然遭到了某些人的排挤和刁难。甚至连最基本的批示文件的权力都被剥夺,由一位副部长代为行使。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异的局面?最后又是如何得到解决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1910年,15岁的傅作义告别了黄河边的家乡,踏上了求学之路。谁能想到,这个曾在汹涌的黄河中游泳的少年,日后会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部长呢?

三年后,傅作义从陆军保定军官学校毕业,进入晋军第十团当了个见习官。这一步,让他走上了军旅生涯的道路。从此,他的人生就和枪炮、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

可是,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1939年,已经是国军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傅作义,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率领10万大军进军绥西后套。

这绥西后套,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足足有1200平方公里。可问题是,这里人少地多,种出来的粮食连自己都不够吃,更别提养活10万大军了。

傅作义站在茫茫的绥西后套,望着眼前的荒凉景象,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小时候在黄河边的情景。他心想,既然带兵打仗,为什么不能带兵种地呢?

就这样,傅作义提出了个新鲜的想法:"治水与治军并举"。他的想法很简单:大兴水利,大办屯垦,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军队的后勤问题。

说干就干!傅作义立马成立了个水利指挥部,还派了个副官专门负责这事。他带头发动军队和老百姓一起修水利,还积极鼓励当地百姓参与进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傅作义的努力,后套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改善。从1939年到1945年春,傅作义带领军民在后套地区修复和新建了40多次渠道,其中大渠长度近1500公里,小渠超过3000公里。

过去荒芜贫穷的后套地区,摇身一变成了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的"塞北江南"。这一成就,不仅让傅作义在军事上崭露头角,更为他日后担任水利部长埋下了伏笔。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了戏剧性。1947年11月,蒋介石任命傅作义为华北剿匪总司令,统辖山西、河北、热河、察哈尔和绥远五省的军队。谁曾想,这个任命却成了傅作义人生的转折点。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天津。傅作义顺水推舟,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八项条件,率领50余万国民党军官兵起义。这一举动,不仅保全了文化古都北平,也为傅作义赢得了毛主席的赞赏。

一个月后,傅作义来到西柏坡,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面对毛主席的询问,傅作义表示想继续施展自己在水利方面的才能,到河套去工作。

谁知毛主席一听,立马说道:"单单主持黄河河套的水利工作,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你之前在河套的治水工作我都听说了,你可以当水利部部长,工作面大你发挥的作用也更大!"

就这样,从戎数十载的傅作义,摇身一变成了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部长。从军阀到水利专家,这样的转变,恐怕连傅作义自己都没有想到。

可是,这个新的身份并没有给傅作义带来想象中的顺遂。刚进水利部,他就遇到了不小的麻烦。有些领导因为过去和国民党的对抗,对傅作义这个"非党人士"存有偏见,认为他是潜伏到新政府里的投机分子。

这些人开始对傅作义采取各种刁难和排挤。有一次,傅作义坐专车去水利部会堂开会,会议结束后却发现自己的车不见了。原来是有人故意把他的车挪到了一个偏僻的地方。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傅作义作为部长,竟然连批示文件的权力都没有。这种权力被一位副部长掌握,还成了惯例。

面对这种情况,傅作义并没有发火,也没有抱怨。他依旧每天准时上班,认真工作。他心里明白,只有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傅作义走进水利部的大门,本以为自己能够大展拳脚,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可谁曾想,等待他的却是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

1949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傅作义像往常一样来到水利部上班。刚走进办公楼,他就感觉到周围的气氛有些不对劲。同事们看到他,要么低头快步走开,要么假装没看见。这种冷遇让傅作义颇感不适。

走进办公室,傅作义发现桌上堆满了各种文件。他拿起一份准备批阅,却被秘书小李拦住了。"傅部长,这些文件您不用看,副部长已经批示过了。"小李一脸为难地说道。傅作义愣住了,他是部长,却连批阅文件的权力都没有?

这只是傅作义在水利部遭遇的众多尴尬处境之一。有一次,他乘坐专车前往水利部会堂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会议结束后,傅作义走到停车场,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车。他在停车场转了好几圈,最后不得不步行回办公室。后来才知道,有人故意把他的车挪到了一个偏僻的角落。

更让傅作义感到无奈的是,他作为部长,竟然连开会的时候都没有发言权。在一次部门会议上,傅作义正准备发表自己的意见,却被一位副部长打断:"傅部长,这些具体事务就不用您操心了,我们会处理好的。"说完,那位副部长就自顾自地继续讲下去,仿佛傅作义根本不存在一样。

这种种遭遇,让傅作义感到十分困惑。他不明白,自己明明是受到毛主席亲自任命的水利部部长,为什么会遭到如此对待?

原来,在水利部内部,有一些人对傅作义的身份存有偏见。他们认为,傅作义作为一个曾经的国民党将领,不可能真心为新中国服务。有人甚至在背后议论,说傅作义是潜伏到新政府里的"投机分子"。

这些偏见和猜疑,导致一些人对傅作义采取了有意的排挤和刁难。他们认为,只有把傅作义排挤出去,水利部才能真正为新中国服务。

面对这种情况,傅作义并没有声张。他每天依旧准时到办公室,认真阅读各种水利报告,尽管这些报告大多都已经被副部长批示过了。他还经常主动找其他同事讨论水利问题,虽然大多数时候都被礼貌地回绝了。

有一次,傅作义听说水利部要派人去黄河考察,他主动请缨要去。可是等到出发那天,他才发现自己的名字并没有被列入考察名单。傅作义没有抱怨,而是默默地回到了办公室,继续研究黄河治理的资料。

傅作义的这种态度,反而让一些原本对他有偏见的同事感到不安。他们开始私下议论:"傅部长好像真的很懂水利啊。""是啊,听说他在绥远的时候就搞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那我们这样对他,是不是不太好?"

然而,这种微妙的变化并没有立即改变傅作义的处境。他依旧没有批示文件的权力,依旧被排除在重要决策之外。但傅作义并没有放弃。他继续坚持自己的工作,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忠诚。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51年夏天。那年夏天,辽宁北部突遇特大洪灾。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领导者来指挥抗洪。水利部内部一时间陷入了争论,谁该去前线指挥?

就在这时,傅作义主动站了出来。他说:"我曾在华北指挥过抗洪救灾,有些经验。如果组织需要,我愿意去前线。"这番话一出,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下来。大家都没想到,平时被他们排挤的傅部长,竟然会在这种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就这样,傅作义带领一支抗洪队伍,赶赴辽北灾区。他在前线指挥若定,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控制了洪水蔓延。这次抗洪的成功,不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和财产,也让水利部的同事们看到了傅作义的真实能力。

从那以后,傅作义在水利部的处境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虽然还有人对他存有戒心,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尊重他、信任他。然而,真正彻底改变这种局面的,还要等到周总理的一纸批示。

1952年的一个秋日,周恩来正在中南海处理国务,一封来自水利部的报告引起了他的注意。报告中详细记录了水利部近期的工作情况,但周恩来敏锐地发现,整份报告中竟然没有提到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的任何贡献。

周恩来放下报告,皱起了眉头。他想起了1949年在西柏坡时,毛主席亲自任命傅作义为水利部部长的情景。当时,傅作义刚刚率领50万大军起义,为和平解放北平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治水经验的将领,傅作义被寄予厚望,希望他能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贡献力量。

然而,现实似乎与预期有了很大偏差。周恩来立即召来了自己的秘书,吩咐道:"你去查一查,最近傅作义同志在水利部的情况如何?"

秘书很快就带回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周恩来仔细阅读后,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原来,傅作义在水利部遭遇了种种刁难和排挤。他不仅没有批示文件的权力,甚至连参加重要会议的机会都被剥夺了。有些人甚至故意把他的专车停到偏僻角落,让他找不到车。

周恩来听完汇报,沉默了片刻,然后坚定地说:"这种情况必须立即纠正。傅作义同志为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怎么能这样对待他?"

第二天一大早,周恩来就来到了水利部。他没有提前通知,直接走进了水利部的办公大楼。当时正在召开的一个部门会议被突然打断,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突然出现的周总理。

周恩来环视一周,发现傅作义并不在会议室里。他问道:"傅部长呢?为什么没有参加这么重要的会议?"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没有人敢回答。周恩来没有追问,而是直接走向了傅作义的办公室。

推开门,周恩来看到傅作义正在埋头研究一份水利工程图纸。傅作义抬头看到周恩来,连忙站起来:"周总理,您怎么来了?"

周恩来拍了拍傅作义的肩膀,说:"老傅啊,我来看看你。听说你在这里工作得不太顺心?"

傅作义笑了笑,没有抱怨什么。但周恩来已经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当即召集了水利部的全体领导干部,严肃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傅作义同志是毛主席亲自任命的水利部部长,他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我们应该尊重他,支持他的工作,而不是排挤他、刁难他。"周恩来的语气坚定而严厉。

接着,周恩来当场下达了一个重要指示:"今后水利部的工作,无论大小事情,没有傅部长的批示一律无效!"

这个指示如同一道惊雷,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周恩来接着说:"另外,党组会议也可以邀请傅作义部长列席参与,请他发表意见。我们要充分发挥傅部长的才能,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周恩来的这番话,不仅是对傅作义的支持,更是对公平公正原则的坚持。他深知,只有消除偏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建设新中国。

周恩来离开后,水利部的氛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些曾经对傅作义有偏见的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有的人主动向傅作义道歉,有的人开始虚心向傅作义请教水利问题。

傅作义也没有计较过去的不愉快,而是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开始主持水利部的重要会议,批阅重要文件,参与重大决策。他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为水利部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傅作义带领水利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他主持制定了全国水利发展规划,推动了黄河、长江、淮河等大江大河的治理工作,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周恩来的这次力挺,不仅改变了傅作义在水利部的处境,也为新中国的干部政策树立了一个重要标杆。它告诉所有人,在新中国,不分党派,只要有才能,有志于为国家做贡献,就应该得到尊重和重用。

这一事件过后,傅作义更加倾心于水利事业。他经常深入基层,实地考察水利工程,听取群众意见。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水利工地,从东北的松花江到西南的雅砻江,从北方的黄河到南方的珠江,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1951年8月,辽宁北部突然遭遇特大暴雨。连续几天的倾盆大雨让清河和马仲河水位暴涨,如脱缰的野马冲断了铁路桥梁,淹没了大片农田和村庄。灾情严重,情况危急。

此时的傅作义正在北京的水利部办公室里,接到辽北洪灾的消息后,他立即向中央请命,要求亲自前往灾区指挥抗洪。考虑到傅作义丰富的治水经验,周恩来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嘱咐他要与当地军民密切配合。

8月21日,傅作义乘坐军用飞机抵达了开原机场。他穿着一身朴素的中山装,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位曾叱咤风云的将军。一下飞机,傅作义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机场附近的道路已经被洪水淹没,到处是忙碌的抢险人员。

迎接傅作义的是空军第5师的参谋长谭友福。谭友福向傅作义汇报了当前的灾情和抗洪进展。傅作义听完后,没有丝毫停留,立即要求前往灾情最严重的地区实地考察。

谭友福赶紧安排了一艘木船。就这样,傅作义带着十几个人,乘坐这艘在清河上摆渡的木船,冒着风险向灾区进发。船上,谭友福详细向傅作义介绍了地图上的情况和部队的救援安排。

傅作义仔细听着,不时点头。他注意到空5师的很多干部似乎对抗洪救灾很有经验,就用他那浓重的晋西南口音问道:"空军的这个飞行师是新成立的部队,你们是不是之前在哪里参加过抗洪啊?"

谭友福犹豫了一下,回答说:"1947年在华北平原的冀中地区,就是滹沱河那一带。"

傅作义一听,顿时愣住了。他又追问道:"那时候是什么部队?"

谭友福如实回答:"那个时候……空5师改飞之前……是华北步兵独立206师。"

"步兵……独立……206师"傅作义喃喃自语,脑海中浮现出1947年滹沱河水灾的情景。那时,他率领的第35军正在追剿206师。没想到,昔日的对手,如今却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

船上的气氛一时有些尴尬。傅作义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开口说道:"1947年那场水灾,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第35军为了保存实力,撤退得很快。但是你们206师,却没有退缩,而是迎着洪水而上,帮助百姓抗洪。说实话,那时候我就对你们很佩服。"

谭友福听了这话,也放下了戒备,真诚地说:"傅部长,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共同抗洪才是最重要的。"

傅作义点点头,说:"你说得对。过去的恩怨都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要齐心协力,救民于水火。"

就这样,昔日的对手成为了共同抗洪的战友。傅作义凭借丰富的治水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他建议在上游修建临时堤坝,分散洪水压力;在下游开辟分洪道,引导洪水流向;同时组织群众加固堤防,防止决堤。

空5师的官兵们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他们利用飞机进行空中侦察,为指挥部提供最新的灾情信息。同时,他们还利用直升机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空投食物和药品,成功营救了许多群众。

在傅作义和空5师的共同努力下,辽北的洪灾终于得到了控制。洪水退去后,傅作义主持召开了一次总结会议。他在会上特别表扬了空5师的表现,称赞他们不愧是一支英雄的部队。

会议结束后,傅作义单独找到了谭友福。他说:"谭参谋长,这次合作让我感触很深。过去我们是对手,现在我们成了战友。这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谭友福也深有感触地说:"傅部长,您的领导和经验给了我们很大帮助。这次抗洪经历,让我们更加理解了您当年在绥远的治水壮举。"

两人相视一笑,握手言欢。这次辽北抗洪,不仅成功挽救了无数群众的生命财产,也化解了昔日对手之间的隔阂,成为了新中国军民团结一心的生动写照。

回到北京后,傅作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抗洪报告。在报告中,他不仅总结了这次抗洪的经验教训,还特别提到了与空5师的合作。他建议,今后在应对自然灾害时,要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加强军民合作。

这份报告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周恩来在报告上批示:"傅作义同志在这次抗洪中表现出色,充分发挥了他的才能和经验。他与昔日对手的合作,体现了我党的宽广胸怀和团结精神。望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这种精神,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辽北抗洪之后,傅作义在水利部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然而,对于这位曾叱咤风云的将军来说,这仅仅是他在水利事业道路上的一个开端。

1952年春天,傅作义踏上了他作为水利部长的第一次全国考察之旅。这次考察的目的地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黄河的治理一直是新中国面临的一大难题。

傅作义一行来到河南省濮阳县的黄河岸边。站在黄河堤坝上,傅作义望着滚滚黄河,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黄河边的情景。他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她也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灾难。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让黄河安澜!"

在濮阳期间,傅作义不顾年迈体弱,坚持走访了当地的水利工程和农田。他甚至还和当地农民一起,用铁锹挖土加固堤坝。一位老农民看到傅作义满头大汗的样子,惊讶地说:"傅部长,您这是干啥呢?您是大官儿,哪能干这种苦力活儿啊!"

傅作义擦了擦汗,笑着说:"我虽然是部长,但我更是一名水利工作者。只有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了解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再说了,我年轻的时候可是带兵打仗的,这点儿活儿算什么!"

这种深入基层、亲力亲为的作风,让傅作义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他不仅了解了全国各地的水利现状,还对水利工程的具体操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953年,傅作义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治理淮河的初步成果》的文章。这篇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治理的成就,还对未来的治理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evenincluding那些海外的水利专家也对这篇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

傅作义的这篇文章,标志着他已经从一个军事将领,真正成长为一名专业的水利专家。他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能够用专业的眼光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954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当时,傅作义正在北京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得知消息后,他立即向中央请求赶赴前线指挥抗洪。

到达长江中游后,傅作义立即召集当地水利部门和军队开会。他提出了"蓄泄并举"的治水方针,即在上游修建水库蓄水,在中下游开辟分洪区泄洪。这个方案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

在傅作义的指挥下,抗洪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冒着大雨视察堤坝,检查薄弱环节。有一次,他乘坐的小船在湍急的洪流中差点倾覆,所幸被及时救起。事后,有人劝他不要再冒险,傅作义却说:"作为水利部长,我必须亲眼看到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次抗洪的成功,进一步提高了傅作义在水利界的威望。许多人开始称他为"水利将军"。

1963年8月,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地突遭特大暴雨。当时已经62岁的傅作义正因病在家休养,但他听说灾情后,立即要求前往灾区。医生极力劝阻,但傅作义坚持说:"国家有难,我岂能袖手旁观?"

于是,傅作义带领水利部的一批骨干,火速赶往河北。在前线,他日夜奋战,指挥抢险。由于过度劳累,傅作义的病情有所加重,但他仍然坚持工作,直到洪水退去。

这次抗洪经历,成为傅作义水利生涯中最后一次重大行动。此后,由于身体原因,他逐渐减少了实地考察的次数,但仍然坚持在办公室里研究水利问题。

1972年10月,年届古稀的傅作义因病辞去了水利部部长的职务。在他担任水利部长的23年里,中国的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仅在1949年到1972年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7.4万处,新增灌溉面积1.6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

在傅作义离任的欢送会上,一位年轻的水利工程师动情地说:"傅部长,您不仅是我们的领导,更是我们的老师。您教会我们,做水利工作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为民服务的心。"

傅作义听了,笑着说:"我只是做了一个水利工作者应该做的事。希望你们能够继续为祖国的水利事业贡献力量,让我们的河流不再泛滥,让我们的人民不再受水患之苦。"

就这样,傅作义从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成长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新中国发展的缩影。

相关内容

敦煌市政协召开十届18次常...
8月5日,敦煌市政协召开十届18次常委会议,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乌...
2025-08-07 06:02:31
2025年中秋国庆连休8天...
2025年的中秋节与国庆节罕见连休,从10月1日至10月8日共放假...
2025-08-07 06:01:48
夜色赶海
8月5日晚8时许,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沙滩上热闹非凡。不少市民趁着晚...
2025-08-07 05:59:20
原创 ...
顺治皇帝的陵墓得以保存至今,确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
2025-08-07 05:34:03
原创 ...
1967年的一天,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从北京参加完国庆典礼,如期回到...
2025-08-07 05:33:59
原创 ...
他是国军起义走出的将领,险些被遣散回家,55年成为开国上将 李达上...
2025-08-07 05:33:49
原创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史的舞台上,权力更迭如同潮汐...
2025-08-07 05:33:38
原创 ...
晋朝在短暂实现天下大一统后,再次爆发战乱,这一次是整个汉人的浩劫。...
2025-08-07 05:33:32
原创 ...
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破了中国古老的城墙,京城在战火中被掠夺...
2025-08-07 05:33:04

热门资讯

原创 孙... 顺治皇帝的陵墓得以保存至今,确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关键之一, 就是“神德功德碑”上那...
原创 1... 1967年的一天,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从北京参加完国庆典礼,如期回到南京家中。然而,当他打开家门时却发...
原创 他... 他是国军起义走出的将领,险些被遣散回家,55年成为开国上将 李达上将是一位传奇的将军,传奇之处在于,...
原创 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史的舞台上,权力更迭如同潮汐般起伏,一个个家族或王朝在浪潮中涌...
原创 五... 晋朝在短暂实现天下大一统后,再次爆发战乱,这一次是整个汉人的浩劫。因为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严重损耗...
原创 八... 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破了中国古老的城墙,京城在战火中被掠夺殆尽,居民流离失所。清政府被迫签下...
原创 宋... 宋高宗赵构在南宋建立初期,历经战乱,一路南逃。他唯一的儿子在早年的动荡中不幸夭折,而自己又因受金兵惊...
庐山会议后,毛主席计划让彭德怀... 你能想象吗?一个身患重病的老人,在病床上还一遍遍修改一篇文章!他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是为了给一位战...
原创 刘... 楚汉争霸:英雄崛起与落幕的传奇 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楚汉争霸无疑是一段扣人心弦的传奇。这场波澜壮...
原创 左...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