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刚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清孤本法律典籍整理与研究”(16ZDA125)开始于2016年底,2020年11月获滚动资助,2022年11月结项,首席专家为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刘正刚教授。这是近年来我国明清史、法制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重要成果之一,对历史、法学及相关学科研究,丰富海内外图书馆馆藏具有重要意义。
“明清孤本法律典籍整理与研究”指明清两代颁布的具有“常法”性质的国家基本法律及法律汇编,绝大多数为立法类文献,且到目前为止在海内外仅存一种版本。因此,律学、臣工法律奏议、司法指南、案牍判牍、讼师秘本等不列入整理范围。此外,契约文书、碑刻等虽也涉及法律内容,也不列入本选题之内。
近40年来,我国学界收集整理影印了不少古代法律典籍,其中不乏珍稀文献,但对孤本法律典籍的整理,除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藏《皇明条法事类纂》等少数几种外,其他多未整理。传世至今的明清法律典籍有数百种,本课题整理了共70种。
明清以例形式颁行的法律法令占立法的绝大多数,既有中央各部的立法,也有地方立法。本选题所收文献绝大多数为抄本,既是在抢救中华文化遗产,而且其中蕴藏的极其丰富的立法思想和智慧,对当代法治建设有借鉴意义。
本课题收入的70种明清孤本法律文献中,明代26种、清代44种,字数约600万字,均未标点。这些文献分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如日本的《增修条例备考》《鞍库则例》《大粮库则例》《集政备考》,美国的《京营巡视事宜》、加拿大的《粤东事例类编》(封面题签《分类广东清代档案录》)、法国的《刑部现行则例》《道光二十六年广东告示》《道光二十七年广东告示新闻》《龙州告示》,英国大英博物馆的《广东政府颁布防范外夷条规稿》等,还有一些孤本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院、台北傅斯年图书馆、台湾“国家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本课题强调孤本法律文献的唯一性,不考虑文献分类或连续性。有些孤本文献原本是汇编类,如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天一阁博物院和台北傅斯年图书馆的《条例全文》,原本各自命名,现为合并后的名称;又如明代《六部事例》分别藏于天一阁博物院和中山大学图书馆;还有天一阁博物院藏《吏部四司条例》和台北傅斯年图书馆藏《复旧制》也为同一法律的不同命名,两者合璧即为《吏部四司条例》。
本课题先通过各种网络系统查阅明清法律典籍情形,再请相关专家对筛选的典籍进行版本鉴定,确认孤本后再整理点校。孤本多系抄本,存在讹、衍、脱字等现象,有些还存在装订错页。因此,整理时阅读相关法律文献,反复校对,找寻与点校相关的内容,改正讹、衍,增补脱文,调整错页等,保证录入和校勘质量。孤本文献虽无他本校勘,但通过阅读相关同类文献,掌握立法背景,熟悉法律条文,仍可识别原文献之误讹。如《条例全文》近100万字,其大部分与《皇明条法事类纂》可互校。
本课题采取比对互校法,因为法律法规的出台往往根据上位法制定,有的是臣工奏议,经皇帝允准而通行天下。因此,有些法律文献的条文可以查找源头,为整理提供基础。此外,还采取了理校法即根据同一法条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字修正错误。
为保证整理与研究的学术质量,本课题采取历史系和法律史学者合作攻关的方式进行。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
第一,整理明清孤本法律典籍,对重新认识中华法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价值。长期以来,学者多认为“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是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而从明清条例、则例看,绝大多数是有关行政、经济、军事、礼仪等法律,其编纂体例和内容并非是“诸法合体”。以明代为例,经济类立法有嘉靖朝《工部事宜》《嘉靖事例》《漕运议单》《盐法条例》《洲课条例》及万历朝《催征钱粮降罚事例》等;军事类立法有嘉靖《军政备例》《兵部武选司条例》和万历《京营巡视事宜》《军政条例》等;部院类立法有弘治《六部事例》、正德《吏部四司条例》、嘉靖《都察院条例》、嘉靖《六部条例》、万历《出巡条规》等。这些法律不能简单说是对律的补充,也不能用“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来概括明代法律体系。清代继承与发展了明代的律例理念,并以此作为立法指导思想,其法律名称也有“条例”“事例”“则例”“定例”等种类。
第二,本课题在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方面具有明显的突破之处。这是截至目前,学界首次系统整理明清孤本法律典籍工作,具有开创性意义。由于流传至今的孤本本身就具有随机性,也显得其史料价值的珍贵。我们在整理中尽量按类划分,以表达明清法律法规的多样性。有些法律文献即使影印出版,但因抄录者为行草书,阅读和利用也相当吃力。在整理中对一些语句不顺,上下文难以理解及错漏衍误等,尽力去查找相关资料补充、说明,这与影印本有根本区别。
第三,为培养法律史研究人才提供机会。本课题采取整理与研究相结合,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完成13篇博士、硕士毕业论文。课题组成员开展专题研究,在《历史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近40篇学术论文,其中25篇为SSCI期刊,8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以及《新华文摘》摘编收录,超额完成预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