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东汉末年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而在他的仕途之路上,从县令做起,一步一步直到丞相、武乡候,领蓟州牧,加九锡,并且在平定北方的过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把自小聪明伶俐的汉献帝刘协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那么,如此有抱负、有才华且军政权利集于一身的曹孟德,为何终其一生没有称帝?
应该说他有些心有余悸吧。如果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有些小说杜撰成分,虽说,汉朝其实也并没有对一些功臣良将的出身有所诟病,但曹操祖上虽然说是曹参,但他的确是那个太监养子的儿子,这样的出身,令出身士大夫清流的官宦之家们就很是看不上,虽然他从担任县令开始就实行五色棒来对东汉末年的不正之风进行打击,但其出身的确在晋升职级时给他带来了太多的阻碍。
虽说曹操的确算是东汉末年的一代枭雄,深知是奸雄,并且在乔玄的预测之下,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让自小就不受父母待见的曹操大喜过望,认为他不管在太平盛世还是身份乱世都能够有一番作为,当然事实的确如此,忑别是在平定北方的战乱中,诸如平袁绍、灭袁术,战吕布,忑别是北征乌桓,是的北方全境几乎为承平之世。
但就是这样的功劳,曹操始终都是大汉臣子,最多也就是周瑜说他“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那么,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称帝的原因首先是外部反对的声音太多。要知道,就整个汉朝来说权臣也是数不胜数,甚至在汉昭帝之后,上演了霍光废立皇帝的一幕,虽然刘贺真的不是那个合适的皇帝人选,但作为一向勤勤恳恳的辅政大臣突然上演这一幕,真的令朝中文武对其产生厌恶、惧怕。当然,霍光也没有落的什么好的下场。
而曹操为了实现由臣到君的转变,可谓费尽心思,从“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再到加九锡,称魏王,每一步好像都在曹操的算计之中,但一直追随他的著名谋臣荀彧却早就看穿了这位太监养子儿子的技俩,毕竟荀彧这样的汉臣始终都对大汉中兴很是向往,在看穿了曹操的意图后,最终郁郁而亡。
第二就是枪打出头鸟,要知道,虽然袁绍、袁术他们家四世三公,家世显赫,而袁术自身也认为称帝是所谓的天命所归,于是建号称帝,做起了皇帝美梦,却不想成为了天下诸侯讨伐的对象,而从袁术病死的197年到曹操称魏王的那一年算也没有过去多少时间,科尔沃殷鉴不远,这也是曹操没有称帝的一大重要原因。
再者,按曹操自己的话说则是“”“望之不似人君”,一般来说,一个皇帝,所谓雄才大略,其身形一定是伟岸挺拔,但曹操身长7尺,在那个时候也真的算是个小个子,再加上不太俊朗的外貌,也让曹操自惭形秽。
再有,曹操的内心还是非常纠结。要知道,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史笔如铁,就算曹操后来真的平定了刘备和孙权统一全国,在他心里,还是将自己视为汉臣,这或许也是在他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结果吧,而篡位的恶名最终还是让他的儿子曹丕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