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年六月初三,天还没亮,宰相武元衡和往常一样上朝,在路上窜出无名刺客将他杀害,他的头颅被割下,长安城一下陷入了恐慌中。
所有的官员都因为害怕不敢上朝,即使要外出也要带上一大堆侍卫随从,长安城陷入了一片惶惶不安中。
到底是谁这么大胆,敢在天子脚下刺杀宰相和御史中丞?
01
那天早上目睹刺杀过程的白居易,立刻给皇帝上奏折,要求严惩凶手。诡异的是遭遇了唐宪宗和满朝文武大臣的白眼。
其实满朝大臣心中都明白,遭到刺杀的武元衡和裴度是朝中少数的主战派,支持皇帝打击藩镇,所以引来了杀身之祸。
主和派的官员的只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惹出麻烦。之前的唐代宗、唐德宗一直力主除藩镇,而引来公元783年的泾原兵变,使得叛军攻下了长安,许多官员遇害。所以官员们宁愿无为而治。
唐宪宗一直对白居易的多话感到厌烦,将他赶到了闲职上。可白居易还是没有闲着,在皇帝看来,这是试图谋取名声的典型投机行为,让他感到非常愤怒。
白居易无形中成了各派势力攻击的对象。
唐宪宗下令全城缉拿元凶,京城禁军和京兆府等全力搜查,可刺客更加大胆,直接在城中散发纸条“毋急捕我,我先杀汝!”
朝中大臣沉默,凶手嚣张,无形中给办案人员带来了压力,他们也开始拖延,默默观察师太变化,长安到处弥漫着恐慌不安的气氛。
02
凶手到底是谁?
武元衡在被刺前一天还在讨论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反叛,以及对蔡州的进行清剿的计划,第二天就遇刺,太巧合了。
昏迷多日的裴度醒来说了“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
刺杀前几日,王承宗让在京城的下属尹少卿去劝说武元衡罢兵,还送了许多金银珠宝,却被武元衡拒绝。
唐宪宗颁布了《捕杀武元衡贼诏》诏书中,皇帝拿出重金悬赏,凡擒获刺客者赏钱一万贯,授五品官。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在进奏院,(各节度使驻京办)发现了八个嫌疑人的上司,成德节度使,
在唐宪宗看来,要完成平定藩镇,恢复中央的权力,他必须拿下王承宗,这个人在外割据,贿赂满朝文武、阻止国家平乱大业,所以,“凶手”就是王承宗了。
淄青李师道为了阻止朝廷对淮西进行战争,更是使出阴招。将朝廷储存在河阴转运院的物资全部烧毁,包括钱财布帛,还有三万多斛谷物。将朝廷讨伐淮西的物质基础给烧了,动摇了唐朝对对的军心,唐宪宗即使遇到这种情况也没有放弃。
李师道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经过长期的谋划,在洛阳附近集结了的几千兵马,准备突袭攻占东都,瓦解大唐的军心。
好巧不巧,李师道军队中的一位兵卒投降官军,揭开了惊天的秘密。
洛阳留守吕元膺得到消息立刻平叛,还抓获了李师道属下的两个军将訾嘉珍和门察。
这两个人没有隐瞒,竹筒倒豆子将知道的都招了,洛阳奇袭计划全数供出,无意中提到刺杀武元衡和裴度,其实幕后真凶是李师道。
03
真凶浮出水面,唐宪宗心中虽然愤怒,但只能隐忍,他目前无法多线作战,只有拿下淮西才能有余力去讨伐其他藩镇。
战争从813年持续到817年,让朝廷的财政十分困难,中央军和地方军彼此观望,进程很慢,战争正在慢慢拖垮人心。此时裴度站了出来,以必死决心请求督战。
元和十二年(817年),名将李愬上演了一出风雪入蔡州的奇袭战,擒获了淮西节度使,结束了淮西之战。
第二年,唐军讨伐李师道,平卢淄青内部发生了内乱,李师道父子被斩杀,他们的收记被送到了长安。
轰动一时的宰相武元衡一案终于告破,凶手得到了惩罚。
藩镇叛乱虽然平定了,但是大唐再也回不到从前。
#武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