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8年,63岁的汤和向朱元璋提出了解甲归田的想法,朱元璋不动声色地问汤和要什么赏赐,谁知汤和话一出,朝野上下顿时大惊,却唯有朱元璋面露喜悦。汤和说:“请陛下赐微臣100名美女!”朱元璋愉悦地答应了。
于朱元璋而言,汤和并非伯乐,尽管是汤和将朱元璋介绍给了郭子兴,但这是兄弟情义,却与恩情无关。纵观朱元璋身侧为其打下的开国功臣,汤和的结局算是得了善终。
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幼年时,两个人的家仅隔两条街。如此亲密的关系,在朱元璋的周边并不常见。
在朱元璋当和尚的时候,汤和已经跟随郭子兴起义了。也正是在汤和的说服下,朱元璋才加入了这支队伍。起初,朱元璋带兵毫无威信,仍是汤和为他站稳了脚跟。
朱元璋深受郭子兴赏识,这才将养女马氏下嫁于他。可以说,郭子兴这条富贵线正是汤和帮着朱元璋搭上的。
论亲疏,汤和与朱元璋极为亲近。论功劳,汤和不至于盖主但的确功高。那么,在盛宠之时的汤和,为何会萌生退意呢?
汤和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喝酒,且常常醉酒。都说酒壮怂人胆,何况还是汤和这样的勇将。但是,汤和却因为一件事,再不敢胡乱喝酒,且自此性情大变。
汤和曾在一次豪饮之后狂言一通,将其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就是:“我现在镇守常州,就像坐在屋脊上一样,我向左,天下行之则向左,我向右,天下行之则向右。”
这话了不得啊,这是在昭示自己的功劳。大明朝唯有一样最让人畏惧,那就是无处不在的密探打小报告的本事。汤和这番豪言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但朱元璋并未因此而生杀心。
不久,朱元璋在封功时故意敲打汤和,赐予他四个字:“于忠少欠”。这话就很直白了,朱元璋就是在明示汤和,你这个人的忠心还有所欠缺。
自此,汤和长记性了,酒不能乱喝,尤其在面圣之时一定滴酒不沾,在赐酒之时更是要节制。
《明史》记载:“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曾经豪气万丈的汤和再也不敢大放厥词,而他的言行也越发谨慎。
公元1388年,年过六旬的汤和已经3年不曾外出征战,然而他内心惶恐,深知朱元璋对自己有疑虑。所以,无奈之下只能学唐朝名将郭子仪的自污保命法。
于是,汤和拿命赌了一次,公然向朱元璋讨要百名美女,朱元璋也是极其大方地赏赐了出去。自此,戎马半生的汤和过上了美酒加美女,日夜玩乐不休的逍遥日子。
朱元璋岂是轻易就能被蒙混过关的?这美女虽是赏出去了,但是朱元璋不会打消戒心。是真的贪色无心权力,还是在装模作样,朱元璋需要亲眼验证。所以,汤和每年都要奉皇命进京一次。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汤和每次进京必要装出一副病恹恹的模样,朱元璋见他这纵情声色导致的病体,久而久之自然放下了戒备。
汤和这声色犬马的生活维持了7年之久,70岁那年,病重的汤和已经无需再担忧朱元璋的屠戮,他自知命不久矣。于是,汤和将赏赐的百名美妾全部遣散了。
朱元璋念及旧情,当他再次见到曾经的生死兄弟汤和时,汤和已病入膏肓口不能言,只能含泪叩首不停。那一刻,想必朱元璋的内心是痛苦的,而汤和是否是真情流露呢?
没有人能阻止朱元璋的杀伐决断,他独自背了恶名,而为后世子孙铲平后路。只是,不肖的大明子孙却担不起这江山了。
朱元璋要的是听话的朝臣吗?不仅仅是,他想到的是自己的身后事,才会在生前带走所有可以功高震主的臣子。
都说朱元璋生性多疑,其实换位思考下,同是一起打江山的,论能力和背景,哪个也不比他老朱差,他能不为此担忧么?
汤和也怕,前车之鉴太多。胡惟庸一案简直是拔出萝卜带出一堆泥,自此也结束了传承已久的丞相制度。1380年,胡惟庸被处死,可是他引发的这场大地震的余波尚在。
被胡惟庸牵连的李善长,在其死后10年被处死。那一年,这位开国功臣已经年近76岁,一家76口都不曾幸免。
1392年,明朝开国名将周德兴又因其子在宫中与宫女胡搞,最终受株连而被杀。
1393年,蓝玉又因谋反罪被捕下狱,自此灭三族,被杀者足有一万五千人。
汤和眼看着胡惟庸倒下,早就心生忌惮,而他归隐之后,这曾经一起战斗过的兄弟也全部惨死,汤和是该为自己的机智而庆幸,还是该为皇权的无情而悲哀呢?
纵观汤和的晚年,身为臣子他深谙大智若愚之道和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也曾与朱元璋策马奔腾、勇战沙场。当时的他展露了勇猛,也显现了才智。然而,当江山稳固之时,汤和又能急流勇退、成功保身,这也算一种幸运吧!
反观胡惟庸、李善长等人,汤和的结局确实算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