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同样是到平原开创根据地,为何宋时轮受挫撤回,陈再道成绩惊人?
创始人
2025-08-06 16:33:51
0

同样是到平原开创根据地,为何宋时轮受挫撤回,陈再道成绩惊人?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华北平原,两位年轻的指挥官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如何在敌后平原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他们是28岁的宋时轮和31岁的陈再道。两人同样年轻有为,同样肩负重任,却在战场上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宋时轮率领第四纵队进入冀东平原,短短数月就建立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联军。然而好景不长,部队迅速膨胀导致秩序混乱,最终不得不黯然撤离。与此同时,陈再道在冀南平原却创造了奇迹,建立起了一个覆盖51个县、800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

同样是年轻有为的指挥官,同样面对平原地区的挑战,为何两人的结局如此不同?是什么造就了这天壤之别的结果?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冀东之行:宋时轮的艰难抉择

1938年春天,日军虎视眈眈,准备向徐州发起猛攻。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华北山地挺进平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这个任务,落在了年轻的宋时轮肩上。

宋时轮,这个1907年出生在湖南汨罗的年轻人,此时已经是八路军120师的一名指挥官了。他曾跟随朱德、刘伯承东征西讨,在长征中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平原游击战?这可是个新鲜玩意儿!

毛主席亲自点将,让宋时轮率领120师的一个支队,与晋察冀军区的邓华支队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向冀东挺进。宋时轮担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这两个年轻人,一个28岁,一个31岁,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啊!

为了配合第四纵队的行动,中央北方局在冀东地区也没闲着。他们筹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罢工和暴动,还组建了冀东抗日联军。高志远被任命为冀东抗日联军司令,李运昌和洪麟阁为副司令。

中央的指示很明确:冀东大暴动的时间,要以第四纵队到达为准。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配合行动,目的就是要在冀东平原上打开一个突破口。

1938年7月6日,第四纵队主力终于踏上了冀东的土地。随即,轰轰烈烈的冀东大暴动拉开了序幕。参加暴动的群众超过20万,远远超出了预期。这充分说明,冀东老百姓心中的抗日怒火早已按捺不住了!

在第四纵队和冀东抗日联军的配合下,短短时间内,我们就解放了7座县城和大片乡村。冀东抗日联军也迅速扩大到了39个总队支队,兵力一下子膨胀到了10万余人。看到这个数字,宋时轮和邓华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笑容背后,一些隐忧开始在宋时轮心中萌生。部队扩张得太快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首先,新招募的战士良莠不齐,有的甚至连枪都没摸过。纪律性差,组织混乱,这支庞大的队伍就像一头难以驾驭的野象。

其次,后勤保障跟不上啊!10万张嘴,天天要吃饭。武器弹药、医疗物资,样样都要钱。可是,根据地刚建立,哪来那么多资源?

最要命的是,日本人可不是吃素的。冀东的局势突然变化这么大,他们肯定会集中兵力来报复。到时候,我们这支刚刚组建起来的队伍,能顶得住吗?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央决定成立冀察热宁军区,由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副司令员。军区下辖5个军分区,由李运昌、洪麟阁、高志远等人分别担任军分区司令员。

9月10日,毛主席给第四纵队和河北省委发来电报,指示要以团营为单位,把部队分散到各个军分区去,与起义队伍合编。同时,要着手建立各县、区的政权,巩固发展冀东根据地的胜利成果。

北方局和晋察冀军区也给宋时轮、邓华下达了新的任务:尽快在冀东站稳脚跟,然后向东南方向的平原地带发展。

听到这个命令,宋时轮皱起了眉头。他对邓华说:"这个决议,恐怕很难执行啊!"

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从山地到平原,大家心里没底啊!

从红军时代开始,我们的队伍就是在山区活动,在山区打游击。现在让我们到平坦的平原上打游击,这可是个全新的挑战。不仅宋时轮、邓华这样的高级指挥员没经验,就连普通的干部战士,也都是一头雾水。

在第四纵队的党委会议上,宋时轮提出了一个想法:不如集中兵力到山区去创建根据地。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于是,宋时轮率领一部分队伍,北出长城,向都山进发。他们打算在那里重新站稳脚跟,建立一个可靠的根据地。

然而,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都山地区是伪满洲国的边境,敌人在那里统治多年,戒备森严。而且,日军修建了很多环山公路,机动性很强。更糟糕的是,那里的山区村落稀少,群众基础薄弱,发展起来难度很大。

就这样,宋时轮想要以山区为依托建立根据地的计划落空了。9月中旬,他不得不率领部队从都山撤回。

二、山地与平原:信心的失落与撤退的决定

宋时轮率部从都山撤回后,第四纵队立即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会议室里,气氛凝重。桌上的地图上,冀东平原像一块巨大的绿色丝绸,上面零星点缀着一些小山包。

"同志们,"宋时轮指着地图说,"我们现在的处境很不妙。都山行动失败了,我们必须重新考虑下一步该怎么走。"

邓华接过话头:"是啊,平原地区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青纱帐'一倒,咱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敌人眼皮底下。"

"青纱帐"是东北平原特有的景象,指夏秋之际高粱、玉米等农作物长得比人还高,为游击队提供了天然的掩护。但现在已经是深秋了,庄稼都收割完了,平原上一望无际,连棵遮挡视线的树都没有。

有位老游击队员插嘴道:"咱们在山里打游击的时候,敌人追都追不上。可在这平原上,敌人的摩托化部队一出动,咱们连藏都没地方藏啊!"

这番话引起了共鸣,会议室里响起一片附和声。

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一位年轻的连长站了起来:"同志们,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啊!地下党的同志们也不愿意撤离,虽然他们也说不出个坚持的道理来。但是,我们真的要就这样离开吗?"

宋时轮和邓华对视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犹豫。

最后,经过激烈的讨论,会议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留下三个支队在冀东坚持,其余主力撤往平西。

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按理说应该请示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但是,形势紧急,宋时轮认为不能再耽搁了。会议一结束,他就率领第四纵队主力撤过了白河以西。

邓华作为政委,还是按程序向上级报告了。9月19日,他将会议上的两种意见综合后上报,等待上级批示。

然而,命运弄人。就在邓华的电报发出一周后,9月26日,中央的回电来了。电报内容是:"现在的任务应该是以'主要的力量在白河以东'发展,'以部分力量在白河以西创造根据地'。"

邓华仔细琢磨这段话,觉得中央的意思是不同意主力西撤。他立即召开会议,决定按照中央指示,领导余下部队在冀东坚持。

但是,此时的邓华已经兵力不足。经过一番权衡,他给晋察冀军区发了一封电报,希望能把已经开走的主力部队调回来,哪怕只调回一个大队也好。

就在邓华焦急等待回音的时候,10月8日,中央又来电了。这次的措辞更加明确:"我军应该尽可能争取在冀东平原建立根据地,只有到万不得已时,才可率主力向白河以西转移。"

中央的电报还特别指出:"将冀东游击队大部拉到白河以西,将要发生许多困难,在行军中即可能收到很大损失。"

邓华反复琢磨这封电报,觉得相比此前,中央的态度似乎有所松动。他和同志们商量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现在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了,是时候撤退了。

就这样,邓华率领第四纵队和冀东抗日联军约5万人,开始了向平西的转移。

然而,正如中央预料的那样,撤退的路上困难重重。日伪军对我军进行了疯狂的围剿和阻击。我军各部队在连续的激战中损失惨重,士气低落。

更糟糕的是,那些刚刚加入的抗日联军,由于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在艰苦的转移中出现了大规模溃散的情况。

据《宋时轮传》记载:"第23总队一夜离队1000余人,第39总队3000人全部离队……有的暴动武装一夜离队达6000人之多……第四纵队主力撤到平西时,仅剩4000余人。"

这个数字,让人心痛。短短几个月前,意气风发挺进冀东时的10万大军,如今只剩下了这么点人马。

就这样,历时4个多月的挺进冀东和冀东暴动,以一种令人沮丧的方式结束了。

对于28岁的邓华和31岁的宋时轮来说,这无疑是他们军旅生涯中最沉重的一段回忆。他们带着残存的部队,踏上了西撤的道路,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过去的反思。

三、陈再道的冀南奇迹

就在宋时轮和邓华在冀东平原面临重重困难的同时,在冀南平原上,另一位年轻的指挥官正在书写着一段传奇。他就是31岁的陈再道。

陈再道,1907年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与宋时轮同年。1927年,年仅20岁的陈再道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此后,他跟随贺龙等人南征北战,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1938年春,陈再道奉命来到冀南平原。当时的冀南,局势同样复杂。日军占领了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当地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这样的形势,许多人认为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是不可能的。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平原地区没有险要地形可以依托,游击队无处藏身,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和消灭。

然而,陈再道却有不同的看法。他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冀南平原造人山"。

"什么是'人山'?"有人问道。

陈再道解释说:"我们过去总是依靠大山大岭打游击,现在没有山,我们就把广大群众发动起来,让他们成为我们的'人山'!"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新奇,但怎么实现呢?陈再道开始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

首先,他深入农村,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经常和农民们一起下地干活,一边干一边聊天。通过这种方式,他深入了解了群众的疾苦,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有一次,陈再道在一个村子里住了几天。村里有个老大爷,平时不怎么说话。临走那天,老大爷突然拉住陈再道的手说:"小陈啊,你是真心为咱老百姓好,以后有啥事,尽管吱声,俺们一定帮忙!"

这句朴实的话,让陈再道深受鼓舞。他明白,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群众就一定会支持我们。

其次,陈再道注重发动和组织群众。他提出了"百姓武装化,武装百姓化"的口号。在他的带领下,冀南地区很快建立起了大量的民兵组织。这些民兵平时种地生产,战时拿起武器打鬼子。

有一次,日军进攻一个村庄。眼看敌人就要攻进来了,突然村里的大喇叭响了起来:"乡亲们,鬼子来了,大伙儿拿起武器,保卫家园!"

话音刚落,村民们就像蜂群一样涌了出来。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扁担,还有的拿着猎枪。他们分散在村子周围,对日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日军没想到一个小村庄竟有如此强大的抵抗力,最后只得狼狈撤退。

这种全民皆兵的局面,让敌人闻风丧胆。一个日军军官在日记中写道:"中国的农民都是兵,我们无法分辨谁是平民谁是游击队。这场仗,太难打了。"

第三,陈再道十分重视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在他的努力下,冀南地区很快建立起了村、乡、县各级抗日民主政权。这些政权机构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有一次,一个村子遭遇了严重的旱灾。村民们愁眉不展,不知如何是好。村政府立即组织人力,挖井引水,并且从其他地方调来粮食救济。这一系列及时有效的措施,让村民们深切感受到了抗日政权的温暖。

一位老农感慨地说:"共产党的干部真是好啊,他们和我们老百姓是一条心的。以后谁要是敢欺负共产党,就是跟我们老百姓过不去!"

就这样,在陈再道的领导下,冀南平原上的抗日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到1940年,冀南抗日根据地已经覆盖了51个县,管辖人口超过800万。

这个成绩,不仅让日本侵略者大为震惊,也让许多原本对平原游击战持怀疑态度的人刮目相看。

有人问陈再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陈再道笑着说:"其实很简单,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就是我们的山,有了这座'人山',我们在平原上也能打出一片天地!"

这句话,道出了陈再道成功的真谛,也为后来的平原游击战指明了方向。

四、两种思路的碰撞:战略眼光与实践智慧

在华北平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宋时轮和陈再道的故事仿佛两条平行线,既相似又截然不同。他们的经历,折射出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平原游击战过程中的艰辛与智慧。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38年5月21日。就在宋时轮率队挺进冀东的前夕,徐向前元帅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开展河北的游击战争》。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为平原游击战指明了方向。

徐向前在文章中写道:"单从战术的眼光来看,游击队在平原上的活动,自然没有在山地那样便利。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认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可能性。"

这段话,字里行间透露出徐向前元帅的远见卓识。他并没有被传统的游击战思维所束缚,而是敏锐地看到了平原地区的特殊性和潜力。

徐向前接着指出:"我们的游击队之所以能够胜利,不仅要依托地形上的便利,还要与广大人民相结合。河北地区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如果我们能团结广大人民,把广大人民变成我们的'人山',那么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这段话,可以说是"冀南平原造人山"理论的先声。徐向前元帅提出的"人山"概念,为后来陈再道在冀南的成功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而,理论的提出只是第一步,如何把理论变成现实,才是真正的挑战。这就是陈再道在冀南平原所面临的任务。

陈再道没有辜负徐向前元帅的期望。他将"人山"理论发扬光大,创造性地提出了"百姓武装化,武装百姓化"的口号。这个口号,简单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思想。

有一次,陈再道在一个村庄组织群众会议。会上,有人问:"陈司令,咱们这儿没有山,游击队往哪儿藏啊?"

陈再道笑着说:"咱们不用藏,咱们就是游击队!"

这句话引起了哗然。陈再道接着解释:"每个村民都是一个潜在的战士。平时生产劳动,战时拿起武器打鬼子。这样,我们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兵源,敌人永远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

这种新颖的思路,很快在实践中证明了其威力。冀南的农民们,白天种地干活,晚上就变身为神出鬼没的游击队员。日军疲于应付,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在冀东平原,宋时轮和邓华却陷入了困境。他们同样面对着平坦开阔的地形,同样需要解决游击队的隐蔽和生存问题。但是,他们的思路却与陈再道有所不同。

宋时轮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利用地形优势。当他发现平原地区难以隐蔽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回到熟悉的山区。这种思维方式,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平原地区的发展。

有一次,宋时轮在一次会议上说:"没有山,我们就像没有了根。"这句话,反映出他对传统游击战模式的依赖。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会给人太多犯错的机会。宋时轮和邓华在冀东的挫折,恰恰反映了他们在战略思维上的局限。

11月25日,中央给宋时轮和邓华的电报中有这样一段话:"邓、宋支队深入冀东,苦战数月……一般来说是获得了成绩的。但是没有尽可能保持并发展这一胜利,没有很好地团结地方党及军队,没有很镇静地应付那里的局面,以致退出原地区,军队及群众武装受到相当大的损失。"

这段评价,既肯定了宋时轮和邓华的努力,也指出了他们工作中的不足。特别是"没有很好地团结地方党及军队"这一点,恰恰是陈再道在冀南取得成功的关键。

事实上,不仅是宋时轮和邓华,当时许多同志对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都缺乏信心和经验。即使是久经沙场的徐向前元帅,在冀南地区也曾遇到过类似的困难。

然而,徐向前元帅凭借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及时调整了思路。他不仅自己提出了"人山"理论,还大力支持陈再道的创新实践。

在徐向前元帅的支持下,陈再道在冀南平原开创了平原游击战的新模式。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地形优势,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广大群众。通过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他们在平坦的冀南平原上筑起了一座座坚不可摧的"人山"。

这种新的游击战模式,不仅适应了平原地区的特点,还大大扩展了游击战的范围和影响。它证明,只要我们能够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就能在任何地方开展游击战争。

五、历史的启示:平原游击战的成功之道

宋时轮和陈再道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平原游击战成功的关键所在。他们的经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我们理解平原游击战的本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首先,战略定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面对困难时,是坚持还是撤退,往往决定了一场战争的成败。让我们回到1938年9月,当时的宋时轮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同志们,"宋时轮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现在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在平原上坚持,要么撤回山区。这个决定关系重大,我们必须慎重考虑。"

会议室里顿时陷入了沉默。每个人都在权衡利弊。最终,宋时轮做出了撤退的决定。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似乎是明智的,但从长远来看,却失去了在平原地区站稳脚跟的机会。

反观陈再道,他在面对同样困难时表现出了非凡的战略定力。有一次,日军大举进攻冀南根据地,形势一度十分危急。有人建议撤退,陈再道却坚定地说:"撤退容易,坚持才难。但只有坚持,我们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在陈再道的坚持下,冀南根据地不仅渡过了难关,还在此后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战略定力,正是平原游击战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群众基础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平原地区,没有险要的地形可以依托,群众就成了游击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陈再道深谙此道,他常说:"群众就是我们的山,有了群众,我们就有了依托。"

有一次,陈再道带领一支小分队在一个村庄休整。突然,有人报告说日军正向村子逼近。面对这种情况,一般的做法是立即撤离。但陈再道却说:"我们不走,我们就藏在老百姓家里。"

果然,在村民们的协助下,游击队员们都找到了藏身之处。当日军进村搜查时,他们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日军搜遍全村,一无所获,只得悻悻而归。

这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群众基础的重要性。在平原地区,群众不仅是游击队的眼睛和耳朵,更是他们的掩护和后盾。正是有了群众的支持,游击队才能在平坦开阔的平原上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灵活应变与创新精神是平原游击战的核心。传统的游击战术在平原地区往往难以施展,这就要求指挥员们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灵活的战术思维。

陈再道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百姓武装化,武装百姓化"的口号,开创了平原游击战的新模式。在他的领导下,冀南的农民们形成了一支独特的"农民军"。他们平时耕田种地,战时拿起武器打鬼子,让敌人防不胜防。

有一次,日军对一个村庄发动突袭,企图一举歼灭藏在村里的游击队。但当他们冲进村子时,迎接他们的却是看似普通的农民。这些"农民"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扛着扁担,还有人赤手空拳。日军正疑惑间,这些"农民"突然亮出了藏在农具下的武器,对日军发动了猛烈攻击。

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让日军吃尽了苦头。一位日军军官在日记中沮丧地写道:"在中国的农村,每个农民都可能是一个士兵,每个村庄都可能是一个军营。我们永远不知道危险会从哪里来。"

相比之下,宋时轮在战术运用上显得略为僵化。当他发现传统的游击战术在平原上难以施展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回到熟悉的山区,而不是思考如何改变战术以适应新的环境。这种思维方式,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平原地区的发展。

平原游击战的成功,不仅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智慧和创新。陈再道的成功,正是源于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战略战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宋时轮和陈再道的故事,虽然发生在70多年前,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教训,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紧紧依靠群众,不断创新进取,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关内容

中证香港银行投资指数下跌0...
金融界8月6日消息,上证指数低开高走,中证香港银行投资指数 (HK...
2025-08-07 00:46:25
支付宝,大消息!
【导读】“支付宝碰一下”引入等电梯场景,全国20多个城市上线 中国...
2025-08-07 00:44:30
芯片企业:Q2营收76.8...
【第二季度营收创新高,第三季度指引向好但增速放缓】第二季度,公司营...
2025-08-07 00:43:49
债券利息收入增值税新规落地...
债券利息收入税收新规实施前夕,政策性银行密集发行金融债。 8月5日...
2025-08-07 00:42:01
激发消费潜能、市场活力 银...
● 本报记者 张佳琳 在政策引导下,8月以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
2025-08-07 00:41:05
ETF收评 | A股三大指...
格隆汇8月6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上证指数放量收涨0.45%,...
2025-08-07 00:41:01
暑假去哪儿遛娃?广东推出4...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暑假已过半,孩子们还能去哪儿开心玩...
2025-08-07 00:40:49
暑期昆明茶饮市场火爆,本土...
8月的昆明街头,茶饮店门前蜿蜒的长队成为一道独特风景。随着暑期旅游...
2025-08-07 00:40:42
甘南旅游 6 天 5 晚住...
甘南6天5晚住宿精选:从藏式民宿到草原帐篷的沉浸式旅行指南 甘南,...
2025-08-07 00:40:18

热门资讯

原创 孙... 顺治皇帝的陵墓得以保存至今,确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关键之一, 就是“神德功德碑”上那...
原创 1... 1967年的一天,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从北京参加完国庆典礼,如期回到南京家中。然而,当他打开家门时却发...
原创 他... 他是国军起义走出的将领,险些被遣散回家,55年成为开国上将 李达上将是一位传奇的将军,传奇之处在于,...
原创 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史的舞台上,权力更迭如同潮汐般起伏,一个个家族或王朝在浪潮中涌...
原创 五... 晋朝在短暂实现天下大一统后,再次爆发战乱,这一次是整个汉人的浩劫。因为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严重损耗...
原创 八... 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破了中国古老的城墙,京城在战火中被掠夺殆尽,居民流离失所。清政府被迫签下...
原创 宋... 宋高宗赵构在南宋建立初期,历经战乱,一路南逃。他唯一的儿子在早年的动荡中不幸夭折,而自己又因受金兵惊...
庐山会议后,毛主席计划让彭德怀... 你能想象吗?一个身患重病的老人,在病床上还一遍遍修改一篇文章!他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是为了给一位战...
原创 刘... 楚汉争霸:英雄崛起与落幕的传奇 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楚汉争霸无疑是一段扣人心弦的传奇。这场波澜壮...
原创 左...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