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梁山好汉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们各具特色,武艺高强,其中有四个半梁山好汉使用双兵器,这更是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他们分别是双鞭呼延灼、双枪将董平、行者武松、黑旋风李逵,以及半个算使用双兵器的病尉迟孙立。这些人物在梁山的故事中都有着独特的经历和表现,那么他们谁的武功更高呢?如果戚继光来梁山招兵,又会选择谁呢?
双兵器在历史中的地位
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兵器选择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大刀阔斧长枪大戟更为常见,因为一寸长一寸强的道理在战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史中,除了岳云在攻城战时先登用锤(也可能是铁椎枪)这种特殊情况外,很少出现用双兵器的勇将。像岳飞和秦琼在战场上用的都是长枪,秦琼退役后,他的超重大铁枪还成为了唐朝镇国之宝,每到重大活动都要展示。岳飞更是单骑持丈八铁枪,有着诸多英勇事迹。这是因为堂堂战阵,需要的是整齐划一的进攻和防御,左右盘旋的双兵器使用起来往往受到限制。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也明确指出“开大阵,对大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这种对战场形势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双兵器在大规模战斗中的局限性。
四个半梁山好汉的武艺分析
1.双鞭呼延灼
呼延灼善于训练重甲骑兵,他所使用的双鞭是破甲利器。然而,在与大将单挑时,他却有些吃亏。鞭锏长度在三尺左右,最长也不超过五尺,相比长矛等长兵器,在攻击距离上就处于劣势。按照《释兵》记载,长矛最长可达一丈八尺,最短的骑枪也有一丈二尺,长戟在一丈二尺到一丈六尺之间。呼延灼在马上抡三到五尺的铁鞭,很难够得着敌将。例如他与鲁智深和杨志的战斗,都只能打成平手。要想击杀敌将,他就得先“卖个破绽”,以身犯险引诱对方靠近,如果对方与他保持一定距离,他就无可奈何了。
2.双枪将董平
董平的双枪也存在一定问题。双枪长度不会太长,这就失去了枪矛的突刺优势。在格挡的时候,也不如鞭、锤、锏有力。而且双枪一般两边都有枪头,在战斗中抡圆了可能会伤到战友,所以这种兵器只适合单挑,而不适合阵战。在大规模的战斗中,其局限性就会凸显出来。
3.行者武松
武松的双刀只能用搏命的打法。他在与敌人战斗时,往往是舍命往前扑。比如他斩杀耶律得重、贝应夔和方貌等,都是这种打法。这种打法虽然勇猛,但也存在很大风险。双兵器分散了每一支的力量,所以在遇到真正的高手时,武松要想取胜就比较困难。
4.黑旋风李逵
李逵使用双斧,在这四个半好汉中,他的武功无疑是最弱的。他缺乏技巧,只是凭借一股蛮力和凶狠的劲头。不过,他的这种性格和打法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也会有一定的威慑力。
5.病尉迟孙立
孙立有时候用长枪,有时候用单鞭,只能算半个用双兵器的好汉。枪是他的“主兵”,鞭是他的“副兵”。他在武艺上有一定的综合性,但也因为这种兵器使用的不专一性,在与其他专注于一种兵器的好汉相比时,可能也会存在一些劣势。
戚继光的招兵标准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束伍篇·原选兵》中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强调“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游滑之人,但看面目光白、形动伶便者是也。奸巧之人,神色不定,见官府藐然无忌者是也。第一可用,只是乡野老实之人。”从他的招兵标准可以看出,他注重士兵的品德和性格,希望士兵能够忠诚老实,听从指挥。同时,他对士兵的武艺也有一定的考量,但品德和性格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戚继光不会选择某些好汉的原因
1.武器使用不符合阵战要求
从上述对四个半梁山好汉兵器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双兵器在堂堂正正的阵战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与戚继光所强调的大规模战斗中的兵器使用原则不符。在战场上,需要的是能够有效杀伤敌人且不影响己方队形的兵器,而双兵器在这方面往往存在不足。
2.性格不符合要求
呼延灼、孙立、董平这三人都存在一些不符合戚继光要求的性格特点。呼延灼辜负了赵佶和高俅,出卖了慕容知府;孙立坑害了同门师兄栾廷玉;董平更是连丈人丈母娘全杀了。这些行为在戚继光看来是不可接受的。他注重士兵的忠诚和品德,这些人显然不符合他的要求。就连行者武松,也因为比较有主意,不会对任何人俯首帖耳,连“结拜大哥”宋江也敢当众硬怼,这种性格在戚家军也是吃不开的。
五、如果戚继光勉强选择可能会是李逵的原因
在这四个半梁山好汉中,如果戚继光要勉强选择一个,那可能会是李逵。虽然李逵武功最弱,但他的性格和体貌符合戚继光的要求。他有着“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李逵真勇悍,人号铁牛儿。”的形象。他缺心眼一根筋,对宋江的命令无条件服从,在上级面前比较胆小,这也是一种无条件的服从。在醉酒反招安踢碎桌子后,他的那番话也能让戚继光满意。他这种性格在旧军队中是很合格的炮灰耗材,而且认准了主人之后基本就不会背叛。如果他遇到戚继光这样的将领,可能会成为杀敌报国的勇士,戚继光的军令他会无条件服从,自然也就不会对无辜百姓下狠手了。
总结
梁山好汉的故事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使用双兵器的梁山好汉各有特点。从武艺上看,他们各自的双兵器都有其优势和劣势。而从戚继光的招兵标准来看,他更注重士兵的品德和性格,以及兵器在阵战中的实用性。虽然这些梁山好汉在梁山的故事中有着各自的精彩,但如果放在戚继光招兵的背景下,大多数都不符合他的要求。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无论是在梁山的江湖中,还是在戚继光的军队里,都有着各自的生存法则和选择标准。我们在了解这些历史故事的同时,也应该思考这些故事背后所反映的历史规律和人性特点。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打打杀杀,更是对历史、对人性的一种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性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现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