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清朝有两位摄政王。一位是清初的睿亲王多尔衮,是皇叔身份;另一位则是清末的醇亲王载沣,是宣统帝生父身份。然而,比起摄政王多尔衮荣耀时期,大清是强盛的。
不过,到了清朝末年,主权已经丧失很多,各地起义不断,虽然有着权力,那也只是针对于朝中的京官,但是地方的封疆大吏,摄政王载沣都无法控制。
那么,自从摄政王多尔衮以后,在历朝历代的宗室亲王中,谁的权力可以匹敌呢?
一:争议较大的是雍正朝的怡亲王胤祥。
怡亲王胤祥,在雍正朝是皇兄帝的身份,也被后人称之为常务副皇帝,自然与他所担任的职务和朝中的地位相匹配的。
胤祥的地位,主要是在康熙朝九子夺嫡时站队四爷党,才能够被雍正爷所信任。因此,彼此之间是存在着绝对的信任度。
老十三胤祥在康熙朝是一位皇子的身份,但是却没有办差经验。不过,到了雍正朝以后,所分管的朝廷事务较多。对于一个没有经验的皇子来说,能够得到皇帝在任职上的信任。自然与他天生的办差能力是紧密相关的。
但是,雍正朝的胤祥在权力欲望上没有表现出来,他也深知雍正爷的手段。一方面他可能没有这个想法去专权,另一方面他认为已经是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了,在朝廷当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内心里面已经满足了。
二:恭亲王奕?,位居首辅军机大臣,与多尔衮有对比之处。
咸丰十一年,咸丰帝过度的信赖军机大臣肃顺。后来,在临终之前授予了八大顾命大臣,为的就是辅佐即将继位的幼主。
然而,肃顺一党的野心远远不止于此。为此,两宫皇太后联合了被冷淡已久的恭亲王奕?发起来祺祥政变,终于将八大顾命大臣打击了,掌握了朝廷的实权。
年仅六岁的咸丰皇长子载淳继承皇位后,改年号为同治。此时,慈禧太后和幼主都十分信赖他,因此直接擢升为议政大臣,军机首辅大臣,掌握了朝廷的实权。慈禧太后也是一个权欲很强的女性,此时他是西太后,地位不足以让他去专权。
虽然说,恭亲王奕?并没有摄政王的称呼,但是实际上所掌握的实权,已经远远的高过了摄政王了,尤其是比末代摄政王载沣。
大家都知道,恭亲王奕?还掌握着宗人府的差事,担任宗令,对于宗人府中的银库都掌握在手中,内务府大臣的职务也兼任着。
然而,同治元年,恭亲王奕?才28岁。
不过,后来当慈禧太后的权欲越来越强以后,选择慢慢架空了恭亲王奕?,任用其他大臣来充任军机。虽然,奕?表面上尊重慈禧,但是内心里面是不服她的统治。
结语:
恭亲王奕?与末代皇帝的摄政王载沣对比,在权力、地位、实力上都有着很大的悬殊。摄政王虽然有着较高的地位,但是所掌握的朝廷实权已经有着大幅度的降低,朝中的文武大臣,尤其是地方的封疆大吏,几乎都已经独立了。